首页 教育经 杂谈

那些被认为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孩子,为何都散尽了?

2017-10-10 08:40 搜狐教育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今年的高考虽然已经过去几个月了,但是对于浙江考生则是一个比较难忘的回忆。

今年的高考虽然已经过去几个月了,但是对于浙江考生则是一个比较难忘的回忆。

为啥这么说?因为他们的语文试卷上出了一个让所有人匪夷所思的文章作为阅读理解,而写这篇文章的作者则叫巩高峰。

巩高峰的文章写的是一篇故事,但是在文章结尾却出现了一个让所有浙江考生挖尽脑洞的话:现在,它早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这里要说明的是,“它”指的是一条鱼,而对应这句话的阅读理解题目是:你怎么理解这句话?

呵呵哒,我怎么知道死了的鱼眼里闪着一丝诡异的光?无数浙江考生在那一瞬间同时想到了这句话,而且在考试之后,该文章作者的微博被无数浙江考生拷问。

有记者也去采访了一下原作者:“那种诡异的光,究竟表达了什么。”

巩高峰说:“标准答案没出来,我咋知道要表达什么?我哪知道结尾有啥意义?当时写的时候也没想过这些啊?”

当然,他也做了一下根据自己文章出的阅读理解题,发现和标准答案完全不一样,被判为不及格。

呵呵,还真是诡异了。诡异的不是作者的文章,不是死鱼眼睛为啥会发光,而是这道题的标准答案。

诡异的标准答案,让无数真有才华的孩子望而却步,失去未来。

曾经有一个问题:哪些被认为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孩子,为何都早早散尽了?

我的答案是,因为标准答案。

没错,标准答案害了孩子,害了天才,因为他们是枷锁,是囚牢,禁锢孩子们的思想,伤害孩子们的想象。

废掉孩子的想象力,就是“标准答案”的第一个害处。

曾经有记者拿着一张抽象话去考孩子和成年人,一群一年级的孩子们看到画时,纷纷喊出了自己的答案,十个里面有八个是不重样的。

而同样的,让10个大学生也看这幅画,十个人里有六个答案是一样的。

为了进一步凸显差异性,记者就到大街上随便找了十名三四十岁左右的路人,结果有一半的人回答的答案是一样的。

对于这个现象,有心理学家指出,一幅抽象画是没有固定答案的,看出了啥就说啥,每个人的看法都会不一样,但是对于成年人来说,他们比孩子更倾向于猜测标准答案。

正式寻找标准答案,让我们一步步失掉了想象力,而这种想象力的失掉则是从学校老师用标准答案教孩子开始的。

失掉想象力只是开始,最关键的是掩盖真实,扭曲人生,灌输鸡汤,这就是标准答案的第二个害处。

比如把下面四句话连成一句:姐姐瘫痪了。姐姐坚强地学习。姐姐学会了多门外语。姐姐学会了针灸。

那么这句话的正确答案是什么?姐姐虽然瘫痪,但她还在坚强地学习,最终学会了多门外语和针灸。

如果孩子的答案是这样的,那就获得了满分,孩子的老师一定很高兴,然而现实是,孩子会给出乱七八糟的答案,比如:虽然李姐姐坚强地学会了针灸和多门外语,可她还是瘫痪了。

可以想到,如果老师看到这样的答案,一定会好好找这个孩子谈话,甚至是教训。

可是,孩子给出这样的答案有错吗?没有,这是他们的真实想法,而且世界本就多样,有正面就有负面,而标准答案却强行给孩子灌输所谓的正能量鸡汤。

真正的正能量不是靠标准答案给出来的,而是经过实践得到的,让一群从小接受鸡汤教育的孩子去改变世界,这不是最大的笑话吗?

其实还不仅如此,标准答案掩盖的不仅是真实,还有孩子的真实感受,并且让孩子去猜测别人的心思,而这里的别人往往就是出题者。

相信老师们都说过这样的话,要学会猜测出题者的意图,这样才能拿到高分。

拿高分竟然靠猜?这和赌博有啥区别?何况从小让孩子就猜疑别人,只会让孩子怀疑一切,不相信任何人任何事,这将是多么大的悲哀啊!

如果是这样的话,标准答案简直就是害人精。

简单来说,以标准答案为主的教育,让孩子无法成为一个自由的人,思想不自由,内心不自由,而不自由的害处就是无法适应这个瞬息万变的社会,其结果只能是被时代所淘汰。

那么是不是不要标准答案了?并不完全是。因为以考试为主要评价标准的体系还必须存在,这就决定了标准答案式的教育依旧占据主导。

其实我们所要强调的,是不应该把成绩看得特别太重,甚至把做出标准答案当成学习的唯一目标。

有一句话说得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能够不教育。

一个孩子接受教育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因为他会发现学习很有趣,知识有意思。

有意思的教育才能让孩子拥有有趣的人生,天生我才才会有用,千金散尽才能复来。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