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零起步,莱西初中生无人机队首战斩获全国大奖
摘要:来自莱西市南京路中学的六名学子在球形无人机攻防对抗赛中一鸣惊人,首次参赛便斩获国奖。史一键、李郑合、孙旌耀勇夺二等奖,张涵睿、王渝淋、张家铭荣获三等奖。
青报教育在线讯 近日,2025年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总决赛获奖情况公示。来自莱西市南京路中学的六名学子在球形无人机攻防对抗赛中一鸣惊人,首次参赛便斩获国奖。史一键、李郑合、孙旌耀勇夺二等奖,张涵睿、王渝淋、张家铭荣获三等奖。
“知道成绩的时候,我激动得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学校指导教师王晓东回想起获奖的那一刻,仍然难掩激动。他坦言,学校也是第一次参加这项比赛,经验并不足。“最初只是抱着带孩子们开眼界、长见识、向全国强队学习的心态参赛,真没想到这群几乎零基础的孩子能捧回这么好的名次!”
王晓东介绍,队伍是从去年开始组建的,一开始就是一些对无人机感兴趣的学生报了名,大家一起练习。后来通过训练,分成每3人一组,报名参赛。从市赛、省赛一路过关斩将,最终两支队伍拿到了全国总决赛的资格。整个备赛周期达10个月之久。
“这成绩,真是孩子们用刻苦训练换来的。” 王晓东说,学生们周一到周五就利用课间操、课外活动的时间进行训练,周末和寒暑假更是整日泡在训练场里。“像我们的队员张涵睿为了能练好操控无人机,手指头最后都练肿了。除了在学校练习,回到家里,他们也扯上了防护网,怕打着灯,就在家里也天天练。我们建了一个群,家长们每天都在群里发孩子练习的视频,除了学习就是练。”
球形无人机攻防是3V3的团队对抗,不仅考验个人技术,更强调战术配合与临场应变。起步阶段,这群来自不同年级、个性鲜明的“小飞手”们也曾各自为战。“刚开始,谁也不服谁,都觉得自己最厉害” 王晓东回忆道。为了培养团队精神,老师们想了个办法:实行“轮流队长制”。每天训练后,队员们互相评议当日队长的表现。同时,教练还找来大量专业视频带着孩子们一起看,一起分析战术,让他们明白只有“拧成一股绳”才能赢。就这么一次次练,一次次磨合,队员们慢慢从“各飞各的”变成了“配合默契的好搭档”。
“我们能一路走到全国总决赛,离不开学校和家长的全力支持。”王晓东告诉青报教育在线,耿奎校长非常重视这次活动,学校不仅协调出学生们的课间操时间和场地,全力支持队伍远赴2000多公里外的海南文昌参赛。“出发前,耿校长更是反复叮嘱说,‘安全第一!名次不重要,参与学习就是收获,一定要把孩子们平平安安带回来!’”王晓东说,学校还聘请了专业教练张宗帅进行技术指导。家长们则组成了强大的后勤保障团,风雨无阻地接送孩子,义务帮忙拆装训练场地,四处搜集赛事信息,为团队解决了后顾之忧。
面对高手云集的总决赛,调整好心态很重要。“我们一直告诉孩子们,放下包袱,把平时训练的水平发挥出来就是成功。” 王晓东说,“参赛的核心目的是交流学习,发现不足。” 这种放松的心态,让孩子们在场上更放得开。而比赛带给孩子们最大的收获,其实是他们自己的成长。“比赛刚结束,孩子们就围过来,七嘴八舌地说开了:‘哎呀老师,就差那么一点点了!’‘设备还得再弄弄好’,‘平时练得还是不够多!’ 他们能自己看到不足,自己想着要进步,这个劲头啊,比拿奖牌还让人高兴。”
获奖的消息传回学校,一下子点燃了更多同学对航天科技的兴趣。“现在来问怎么参加比赛、想加入兴趣小组的学生和家长越来越多了。”王晓东高兴地说。学校下一步计划多跟青岛本地、甚至全国其他优秀的队伍联系,找机会打打友谊赛,给大家创造更多交流学习的机会,鼓励更多怀揣科技梦想的孩子勇敢追梦。
据了解,全国青少年航天创新大赛是教育部认定的白名单赛事,本届大赛覆盖全国31个省市区及港澳地区,吸引超4万中小学生参与选拔,最终2801支队伍、4664名选手会师总决赛。共设航天创意、航天科学探究与创新设计、太空探测竞技3个竞赛单元、14个赛项,旨在促进航天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带动更多青少年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努力成长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南京路中学学子们此次在全国舞台上的精彩亮相,正是学校长期坚持育人理念结出的硕果。青报教育在线还了解到,莱西市南京路中学始终高度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业成绩,更致力于为学生创造多元成长的空间。学校大力支持各类学生社团的建设与发展,积极鼓励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同时,学校持续深入开展“科学进校园”系列活动,通过组织科普讲座、科技研学等形式,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启迪创新思维。这些举措,为培养具有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未来科技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青报教育在线 孙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