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乐二中教育集团四校联动攻坚课程整合 锚定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
摘要:山东省昌乐二中教育集团四校,以课程整合、经验共享、备考策略打磨为核心的联动培训,打破校际壁垒,直指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既是集团化办学协同破局的关键实践,更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协同路径。
青报教育在线讯 近日,山东省昌乐二中教育集团四校(山东省昌乐二中、潍坊市奎文区圣卓实验学校、淮安市第一山中学、青岛昌乐二中)的领导干部及骨干教师齐聚即墨蓝谷,启动为期5天的暑期研修。这场以课程整合、经验共享、备考策略打磨为核心的联动培训,打破校际壁垒,直指拔尖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既是集团化办学协同破局的关键实践,更为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协同路径。
顶层协同:凝聚四校合力,绘就贯通培养蓝图
研修现场,四校团队直奔课程整合核心议题,以“打破校际边界、构建贯通体系”为目标,展开深度协同。山东省昌乐二中带来271课程体系的迭代成果——高中三个年级“知识铺垫—能力进阶—创新应用”的三年贯通框架,助力该校2025年高考持续保持高输出,5名学生被北京大学录取、650分以上43人、600分以上300人;圣卓实验学校分享《论语》共读与24节气课程的跨学科整合经验,该模式成为初中6学科斩获政府教学成果奖的关键支撑;第一山中学展示“红色课程+学科教学”融合模式,推动高考成绩实现突破性增长;青岛昌乐二中则以“低进高出”的实绩亮眼——在学生入学成绩低于当地公办高中线70分以上的基础上,2025年高考本科上线177人,超额完成指标。
“不回避问题,更要共享解法。”会场内,四校在碰撞中明确共识:如何贯通初高中课程体系、推动教科研成果跨校流动、定制拔尖学生成长路径。这些命题,正成为协同攻坚的第一份“作战图”。
内涵攻坚:以教科研为引擎,筑牢课程整合根基
四校的成果并非偶然,背后是教科研机制的统一支撑。“2025年是‘教科研提升年’。”山东省昌乐二中校长张申在专题讲座中明确,教科研是撬动育人质量的支点。按新出台的《教科研实施方案》,学校推行“两周一次学科大教研” :初高中六个年级同学科备课组长与骨干教师共研高考命题趋势,拆解拔尖人才培养节点,落地大单元教学,实现“六年一贯制培养”。
这一机制成效显著:山东省昌乐二中高二年级重本上线771人,稳居当地第一;初中部中考包揽全县前三名,前五百名占132人,且实现全员升入高中。“不是一所校在奔跑,是四校在同一条赛道上互相补给。”参与研修的教师表示,跨校教研群里,圣卓实验学校的课程设计、第一山中学的分层作业模板已开始流转,青岛昌乐二中的补弱经验也被纳入集团资源库。
特色联动:守正创新中激活协同活力
四校在协同中保持个性,让课程整合更具生命力。
圣卓实验学校将《论语》共读与24节气课程深度融合:学生在春分种豆时同步记录生长日志(语文)、测量株高数据(数学)、观察光合作用(生物),这种沉浸式学习让98%的中考录取率有了“活的土壤”。
第一山中学以“双培养”机制让党员教师带头攻坚教学难点,“润心行动”中,教师通过心理情景剧、压力释放工作坊化解学生困惑,用党建活力催升教学质量。
青岛昌乐二中聚焦“薄弱生转化”,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档案,教师“人人承包”跟踪学情,通过“日过关”夯实基础、“周清理”攻克难点、“月总结”调整方向,让基础薄弱学生稳步提升。
协同致远:从研修场到课堂,让每个学生受益
打破年级与学校界限的学科研修群里,消息持续刷新:各校骨干教师共建的“新高考资源库”已上传首批资料;针对青岛昌乐二中生源情况,初步拟定,涵盖教师轮岗、课程共享等具体措施。
“集团化办学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而是让每个学校在保持特色的同时,共享最优质的教育智慧。”正如研修总结时的共识,当四校的经验在课堂上落地——或许是圣卓的节气课程走进第一山中学,当昌乐本部的教研模式赋能青岛校区,最终受益的,是每个在课堂上汲取养分的学生。
这场盛夏的研修已不止于计划。当四校教师带着整合后的课程方案回到课堂,拔尖创新人才的贯通培养,正从蓝图走向实践。
青报教育在线 王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