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四十七中:静水深流,开创务实育人之路
摘要:编者按:“教育是改变世界的强大工具。”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点燃希望、塑造未来的火种。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下,如何激发老校新活力、破解生源困境、实现育人质量的跃升,是众多基层学校面临的挑战。为了探寻岛城教育变革的生动实践,特推出《育见未来》系列主题报道,展现一线教育工作者破解难题的智慧与担当。本期我们将与您一起走进青岛四十七中,这所拥有六十年历史的老牌名校,在校长徐勤的带领下,如何突破社会对升学焦虑的蔓延,走出一条平稳而扎实的改革之路。
“底蕴深厚,这是我们四十七中最大的特点。”2024年初,徐勤正式担任这所学校的校长,此时的教育环境正经历深刻变革——社会对升学率的焦虑蔓延,民办学校的竞争压力加剧。面对这些挑战,徐勤没有选择喧嚣的改革口号,而是以静水流深的姿态,将目光投向教育的本质,在课堂改革、教师建设与学生管理三个维度入手,开启了一段漫长而影响深远的教学改革。
回归本质,构建“三有”课堂新生态
“可开可不开的会,坚决不开;能一句话通知的事,绝不占用老师备课时间。”这是徐勤上任后立下的第一条规矩。她敏锐地意识到,形式主义的会议挤占了教师钻研教学的核心精力。在她的推动下,每学期的全校教师大会仅有三次,但每次会议她都安排领导老师们精心准备、直击痛点,力求凝聚共识,达成解决教学任务的统一目标。而剩下的大多数时间,则全部留给教学。
针对当下的学生特质,徐勤提出了“三有课堂”的理念,即“有温度、有梯度、有深度”,这并非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凝结了她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心得体会。
所谓“有温度”,即关心学生的心理状态,改变传统观念里只有“严师”才能出高徒的模式。她要求教师敏锐察觉学生情绪变化,在严格与包容间寻找平衡;“有梯度”则对应了当下分层教学的具体要求,“现在我们一个班上大概四五十个学生,确实按照之前的方式,我们老师是很难兼顾每一位学生”,为此,她在学校中开始推行这种分层施教策略,让不同基础的学生在课堂中都能获得成长;而最后一项“有深度”,则要求老师们紧扣新课标要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知识本质,培养高阶思维和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能力。“三有课堂”经过了近一年的推进,徐勤发现,许多学生的精神状态出现了很大的变化,特别在过去的“后进生”群体中十分明显,“虽然短短一年时间里,他们不能马上在成绩上有很明显的提升,但能感觉到,他们慢慢喜欢上老师了,对学习也不那么排斥了”,这就能够成为他们进步的突破口。
全员公开课,促进教师队伍成长
要让“三有课堂”的理念落到实处,徐勤认为,对老师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青岛四十七中拥有一支平均年龄仅38岁的教师队伍,年轻教师占比超三分之一。徐勤视其为宝贵财富,也深知专业引领的重要,她致力于通过名师示范课、专家讲座和深度研讨,为教师提供清晰的教学范式。
另一方面,徐勤顶住重重压力,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全员公开课”制度,全校110名老师“不论资历深浅、年龄大小,每学期至少开设一节公开课”,而她作为学校全体教师的领头羊,不仅统筹安排固定教研时间,全体备课组教师共同听课、评课、研课,她本人更是身先士卒,一学期听课超过120节,遍及每个年级、每个学科,她尤其关注初三教学、青年教师和相对薄弱课堂。
“学校的生命线是教学,校长必须懂业务、抓业务。”在她看来,这种“公开”的过程,就是教师专业精进最有效的催化剂。
看见每一个学生
教育的价值远不止分数。徐勤深知,“无论孩子入学时起点如何,我们的使命是帮助他们在初中三年里,成长为能力范围内最好的自己。”面对岛城基础教育所面对的诸多困难,她认为,教育的目标终究还是要落到“育人”之上,要让教育真正做到有意义、有意思,真正触动到学生的心灵,才能发挥出学校最大的价值。
在她的推动下,青岛四十七中的班级被赋予了极大的自主空间,学生们可以自由探讨班级特色活动的主题,如辩论赛、班级演唱会或校园义卖,形式丰富多样。徐勤认为,这些活动能够反映出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形成独一无二的班级文化,赋予学生真正的班级荣誉感和归属感,而老师们在其中更多起指引作用。在徐勤坚持摒弃形式主义的理念之下,老师们开始做学生的“知心人”,他们通过非正式的谈心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们解决学习和生活上的疑惑。为此,徐勤还组织了多次的专题培训,希望校内不管是年轻教师还是年长教师,都能学会和孩子们沟通的技巧。
而她自己也是这样做的。只要是工作时间,位于教学楼三楼的校长室,永远为学生们敞开着大门,她很愿意与学生们聊起琐碎的日常,比如“今天有什么开心时”“午饭吃了什么”等等,对于那些后进生,她也从未放弃。她曾在巡课时了解到初三一名同学,“很聪明,但也很内向”。当这名数学成绩常年只有二三十分的学生忐忑敲开校长室的大门时,徐勤以最大的热忱为他解答了习题,她告诉该生,“只要你想学,随时可以来找我”,最终,这名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了极大的进步。这个故事并非孤例,她十分关注那些成绩上取得重大进步的学生,不仅关注他们的成绩,也关心他们的心理,“要让孩子知道,他们的每一点努力都被看见、被珍视。”
教育是细水长流地耕耘,而非疾风骤雨的表演。在浮华与喧嚣之外,徐勤带领青岛四十七中这所老校,选择回归教育最朴素的本质:扎扎实实抓好每一堂课,真心实意关爱每一位师生,摒弃浮华,专注育人。这份静水深流的定力,或许正是喧嚣时代里,教育最珍贵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