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明明是公式化养育,你却当自己是理念型父母

2017-10-02 13:11 搜狐教育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如果孩子外在表现优秀,家长内心就容易以为这是自己做法正确的功劳而充满优越感和骄傲;如果孩子发生各种状况,家长内心就容易以为这是自己做的不好而充满焦虑和不安。

我们发现,无论是那些育儿大咖,意见领袖,还是市面上大受追捧的育儿书籍常常倾向于指令性和公式化,但他们无一例外都迎合了人们追求“标准答案”的欲念和诉求。那些方法看起来人人适用,高效而快捷。但那些高效且标准的方法和指导总能给人错误的安全感,让人误以为育儿过程都是可预料的(即做了A,就会得到结果B),而父母们则因此觉得如果他们只要严格执行了这套指令,他们的孩子就会变得优秀。因此,如果孩子外在表现优秀,家长内心就容易以为这是自己做法正确的功劳而充满优越感和骄傲;如果孩子发生各种状况,家长内心就容易以为这是自己做的不好而充满焦虑和不安。

“玩跳绳,你应该把动作给孩子分解成这样几个步骤,先……再……然后……孩子很快就学会了,非常高效”。

“你那样让她学轮滑,得学到什么时候,得摔多少次跤,我和你讲讲我摸索出来的这个方法,特别快捷……”

“我家那个背乘法口诀表真是费劲啊,每次都开撕,后来我和她爸爸研究出了这个方法,还蛮管用……”

“我们家孩子之前学游泳,学了一个暑假都没有学会,后来我们干脆请了一个教练,找一个有恒温游泳池的酒店,给教练包吃包住,集中强化训练,三天就学会了……”

诸如此类的讨论常常发生。在孩子们上课的时候,歇候的家长们便开始展开对不同育儿理论的讨论、辩论、甚至是争论。这些关于“方法论”的争辩,往往陷入彼此的论断。久而久之,家长们也分了派系,那些持相同育儿理念的人最终走到了一起。这其中,往往有一位“意见领袖”,她一定是一位对诸多教育理念和育儿方法颇有见地,颇具思考力的人。她常常高效而果敢,并且全身心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成长当中。孩子要学习某种东西,她一定身先士卒,躬身示范。并且深谙“不能输在起跑线,要在裁判吹哨之前率先‘抢跑’”的道理,所以,她总能在不断的试错当中帮忙孩子找到一套高效的,快捷的学习方法。并且找到一个群体把自己的方法论发扬光大,由此声名远播,扬名立万。

你可能会说:帮孩子找到一个高效的学习方法没有错啊,至少不会在陪写作业的时候沦为一言不合就开撕的“后妈”。但是,作为一名老师,我想说:假如这些高效的方法不是孩子自己在不断地试错过程当中总结和探索出来的,而是您为了让她不经历痛苦的学习过程,为了让她在裁判鸣哨之前“抢跑”,为了避免母子相爱相杀而研发出来传授于她的,你知道后面孩子会遭遇什么吗?

我曾经观察过几个孩子,妈妈是绝对的“学习型”父母,妥妥的育儿圈“意见领袖”。也就是文章开篇中提到的各种方法论的探索者。一开始的时候你会发现,嗯,孩子真心不错,一点就透,引领起来很轻松。但是越到后期,问题就凸显出来了——孩子不愿意探索,遇到困难一点的知识点就容易退缩、学习是为了得到一个解题的结果,而不是为了享受学习的过程、常常容易陷入追求更快捷方法的误区。久而久之,他就从那个最快的孩子,渐渐地变成那个“慢”的孩子。

麻省理工学院中国总面试官、儿童成长力培训专家蒋佩蓉在谈到目前国内的父母在育儿问题上的状态时谈到一个词“律法主义”。她认为,很多家长在育儿的过程中总想知道“正确的方法”到底是什么——只要做了某事,就一定能得到某种结果。那么,到底什么是律法主义呢?概念性的解释可能比较生涩,有个人做了一个这样的比方,听起来就清晰多了——

假如有一条诫命是:你应当学英语。但要如何学英语呢?

第一个人就读了国内最权威的英语学院,拜师于国内最有名气的英语老师,那位老师非常有方法,懂得如何通过快捷有效的方法达到训练的目的。名师探索了这么多年,教学体系成熟而完美,只要按照他的方法走,你就能成功抵达你想要的结果。不出意外地是,他学习了关于英语的所有课程,并且通过了所有权威认证考试,获取了所有权威的证书,终于有一天,他毕业了,找到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工作,无忧无虑地度过了下半生。

第二个人特别爱学英语,他学习英语是为了应用英语。他为自己创建了一个英语的环境,包括收看收听英语节目,和母语为英语的人交往,阅读英语的书籍和报章,他不断的试错,不断的纠正自己的发音,并且享受学习的乐趣。他学习英语不是为了获取证书,也不是为了通过考试,而是为了交流。因此,他永远怀有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且在持续进步。

我们来仔细分析第一个人:

他有着世人羡慕的证书,也找到了好工作。然后,他就停止了学习。三年之后,他不再会说英语,五年之后,他不再会读英语,十年之后,他将忘掉所有的英语。

我们再来分析第二个人:

他没有任何令人羡慕的证书,他学习英语是因为“爱”学习英语,他的目的是应用英语,他从来没有停止学习英语的想法。长久下去,他的英语水平将会超过他的母语。但如果他去应聘第一个人的工作,或许却不一定能够成功,因为他没有认证。

究竟是哪一个人成全了“学习英语”的诫命呢?

当然是第二个人。

究竟是哪一个人是律法主义呢?

当然是第一个人。

那么请问,你是愿意让孩子做第一个人还是第二个人呢?

如果你是律法主义,你关注的或许只是第一个人如何超越大多数人,如何获得认证,获得荣誉的结果,所以你会一丝不苟地遵照方法论的标准去践行,但是,你却忽略了语言学习本身的精义和孩子成长的特质。

在我做教学的这么多年,总会遇到很多家长问我同一个问题:学习数学,到底什么才是“正确的有效的方法”?他们在交流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好像做某件事情有且只能有一种正确且有效的方法一样,每个人都必须去遵循那个标准方法,才能成功。这样的父母大有人在,也因此催生了无数的育儿“专家”,他们顶着各种花哨的证书和头衔开班各种父母课堂,收费不菲却门庭若市。而各类育儿书籍也同样大有市场,人们像十年前追捧《哈佛女孩刘亦婷》一样,不停地推翻和追捧新的育儿大咖。

这样的现象,或许可以追溯到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我们传统的教育体系里一贯强调的概念——凡事都要找到一个标准答案,并终其一生去遵循。而这就使得我们在思考问题时更容易倾向于律法主义和按章循规。我们都想成为优秀的父母,都希望儿女成龙成凤,不落于人后。但我们没有想过,作为父母,我们有这样的希冀和夙愿其根源很大程度上其实是源自于我们自己对失败的害怕,对结果的重视和对完美的渴求,对未知的焦虑。我们并未真正思考过我们自以为是的培养计划是否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有益。

我们发现,无论是那些育儿大咖,意见领袖,还是市面上大受追捧的育儿书籍常常倾向于指令性和公式化,但他们无一例外都迎合了人们追求“标准答案”的欲念和诉求。那些方法看起来人人适用,高效而快捷。但那些高效且标准的方法和指导总能给人错误的安全感,让人误以为育儿过程都是可预料的(即做了A,就会得到结果B),而父母们则因此觉得如果他们只要严格执行了这套指令,他们的孩子就会变得优秀。因此,如果孩子外在表现优秀,家长内心就容易以为这是自己做法正确的功劳而充满优越感和骄傲;如果孩子发生各种状况,家长内心就容易以为这是自己做的不好而充满焦虑和不安。

我们每天疲于寻找如何具体处理那些孩子成长当中种种问题的方法:

如何让他开心地练琴;如何让他写出一篇优美的文章;如何让他的数学从低分到高分;如何让他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如何让他快速学会某种技能;……

但是——

我们却很少去探索孩子为什么会有这些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也很少去思考,到底哪些才应该是我们作为父母应该介入的范围;我们总是花大力气大价钱去管理孩子外在的行为,却很少关注过孩子的内心态度和精神世界;我们总是习惯了迷信某套高效便捷的训练和管教孩子的方法上却很少自省我们这样做到底为了什么?我们总催促孩子“快点,快点,快点”,但却忽略了他沿途走过的路上,有一株山桃正开得美丽动人;我们总是诟病孩子容易犯错,但却不知道他需要用试错去发现真谛;

……

我们总是去试图寻找一个成为“完美父母”的方法,也试图用一套“完美的公式”去塑造一个完美的小孩。我们乐此不疲,也疲惫不堪。我们自以为是“理念型”父母,却爱得沉重悲伤,撕得伤痕累累。但或许从孩子的角度思考,他们并不是希望我们成为完美的父母,他们像天使而来,仅仅只是希望能唤醒我们作为父母的使命,和他们一同成长和探索,一起从彼此身上寻找爱和幸福。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