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里小学:思政教育点亮乡村娃成长路
摘要:“两年来,原本空荡荡的操场多了体育器材,社团课让教学楼满是笑声,绿化带里开了花,同学们的笑容也多了!”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小学六年级学生封紫曦在写给校长王茂宗的信中,这样描述校园的变化与自己的成长。
“两年来,原本空荡荡的操场多了体育器材,社团课让教学楼满是笑声,绿化带里开了花,同学们的笑容也多了!”青岛西海岸新区泊里小学六年级学生封紫曦在写给校长王茂宗的信中,这样描述校园的变化与自己的成长。
这所藏在青岛西端、距日照边界仅 20 多公里的小学,曾与多数村镇学校一样,面临生源弱、师资薄、课程单、视野受限等困境。如今却处处迸发蓬勃生机:在校生人数连续两年增长,教育质量评估稳居西海岸新区镇街小学前列。这份曾 “不敢想” 的生源与成绩双提升,正是特色思政德育的成果。走廊上 “让心灵停泊,让美好靠岸” 的办学理念,伴着孩子们的笑声,印证着思政教育已跳出校园围墙,将成长课堂延伸到生活、家乡与社会的各个角落。
小处着眼:思政融日常,习惯爱好育成长
曾在中学执教31年的校长王茂宗深知小学是习惯养成、爱好培养的关键期,主张思政教育融入日常。“学生发展有看得见的成绩和看不见的成长,我们更关注潜移默化的成长。”
习惯养成按成长节奏分层推进:低年级从 “整理书包、课桌美容” 练起,在动手间养成整洁习惯;各年级推行 “光盘行动”,食堂无剩饭,家长反馈孩子不挑食,研学单位称赞其节约意识;绿化带绿植箱变身成各班级的“小小农场”,孩子课间照料作物,更懂得责任与珍惜。
爱好培养上,学校设60余个社团覆盖多元兴趣,特色社团成果亮眼:借科技社团练本事,在不断探索中深植科学钻研、永不放弃的精神;独轮车社团从 “小打小闹” 发展到 125 辆规模,在西海岸新区田径运动会展演上大放异彩;魔方老师刘振武自研100 余个口诀,学生零校外培训获青岛市运动会团体季军、第五名……
面对六年级学生的升学迷茫,学校组织参观区域名校胶南一中、二中,王茂宗还与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我小时候也调皮捣蛋,没少挨揍。成长路上没有一帆风顺,找对方向最重要。”
这番接地气的话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扉。有学生写信给“校长伯伯”:“您说小时候的事,我心里一直憋着笑呢!这不就是我嘛!”并立下志向:“以后要考上麻省理工,学好本事回来建设校园!”
乡土赋能:思政连接家乡,情怀文化植心间
在泊里小学,“爱家乡”不是空洞口号,而是可触可感的实践。学校引入当地非遗“麦草画”,与工作室合作免费教授学生。孩子们不仅学会了手艺,更懂得了“家乡物产皆宝藏”,在作品被带进全区课程教学现场会时,自豪地向嘉宾介绍这是泊里“非遗文化”。“让孩子知道家乡好,比背十句‘爱家乡’口号有用。”王茂宗说。
学校还邀请退休教师教授唱腔,剪纸艺人传授民俗剪纸,泊里红席传承人手把手教编织。这些家乡文化成了生动的思政教材,让孩子们把“家乡”刻进心里,成长为懂传承、有情怀的人。
开拓资源:思政破围墙,视野平台启新程
“农村孩子的成长不能被围墙困住。”为拓宽学生视野,学校整合企业、高校、社区和家庭资源,构建更广阔的“成长课堂”。
依托泊里镇“港口优势”,学生参观山东港40万吨级码头和粮食自动化码头。无人值守作业区中,机械臂精准装卸,让孩子们惊叹“家乡企业、国家科技真强”。
哈尔滨工程大学教授进校园讲解无人机,青岛理工大学教授担任“科技副校长”,研究生指导科技创作。孩子们不仅视野和思维得到提升,还赴长白山参加全国机器人比赛,斩获一等奖。
家长也成为学校的“成长伙伴”:牙医家长讲解护牙知识,爱好园艺的家长带来多肉植物教授生命教育,学生奶奶传授缝纫钉扣子技能——这项钉扣子的手艺还获得了青岛市劳动技能创新大赛一等奖第一名。
社会资源同样得到充分利用:清明节扫墓缅怀先烈,学雷锋日上街捡垃圾,中国国画院院士等优秀校友回校分享,为孩子们树立了“看得见的成长榜样”。
这份努力换来了师生成长的底气。“以前担心特色活动会影响教学成绩,现在看来不仅不影响,还能在全国拿奖,孩子们和老师都更加自信了。”德育老师赵燕楠感慨道,“之前总觉得缺少资源,现在觉得什么困难都能克服。不光是孩子们,老师们也在跟着成长!”
没有惊天举措,就把小事做扎实;缺少高端条件,却将每一份资源用到位。泊里小学这份坚持不仅换来在校生增长、成绩领先,更让农村孩子从 “迷茫” 成长为 “心中有梦、眼里有光” 的 “泊小少年”,印证了扎根生活的思政课,能成为点亮乡村娃成长路的明灯。
青报教育在线 姜力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