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一中:“多元赛道”跑出成才“加速度”
摘要:学校秉持“为社会负责,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办学宗旨,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制成长方案,让每一个梦想都能找到绽放的舞台。
平度一中举行结构承重比赛。
一架用200克纸张制成的“桥”,能承受多大重量?在山东省平度第一中学第三届结构承重比赛上,高一15班的学生给出了惊人答案:400公斤!当第20片杠铃片稳稳落下,现场爆发出热烈掌声。这不仅是物理与工程学的巧妙结合,更是平度一中为学生搭建多元成才路径的一个生动缩影。
在这里,教育不是单一的跑道,而是一片广阔的原野。学校秉持“为社会负责,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的办学宗旨,为每一个学生量身定制成长方案,让每一个梦想都能找到绽放的舞台。
打造创新“孵化器”
纸桥承重这类项目式学习,是学校跨学科课程体系内容之一。学校形成科学与技术、生态与环保、思政与人文、艺术与体育、乡土与责任五大主题课程群,开发36门跨学科课程,建构了问题引导式、沉浸式、探究式、项目式等多元教学策略,建立了“真实问题驱动、大概念统整、项目化实践、多元评价引领”的跨学科教学模式,全面系统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
不仅在科学领域如此,学校同样注重人文与艺术素养的培育。舞雩话剧社的学生们自编自演,将《雷雨》《茶馆》等12部经典话剧搬上舞台,已连续举办了十五届的体育艺术节也完全由学生自主操办。
作为全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赛金牌学校,平度一中创新构建“345”奥赛培养体系,打造学科导师与强基导师结合的“双师”团队,借力高校专家等高端资源,助力学生挖掘潜能、实现个性发展。该校学生蔡贺夺取生物奥赛全国金牌、李韶语获得宋庆龄少年儿童发明奖铜牌、徐林岳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省一等奖……学生们在多元探索中突破自我,绽放创新光芒。
架起成长 “暖心帆”
“不放弃每一个潜力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这是平度一中的育人初心。学校坚信,“多元”不仅意味着特长与天赋的百花齐放,更包含成长节奏和提升路径的因人而异。
为此,学校对学习成绩“临界”的学生实施“档案跟踪+AB虚拟班”精准帮扶体系,为每位学生建立“一生一策”成长档案,动态关注其学科波动与心态变化。在高考前夕,学校将传统“静悟”优化为“教师引领+自主反思”高效模式。老师们精准指导,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获得符合自身节奏的关注和提升。
帮扶不仅是课业上的,更是情感与心理上的多元支持。有的老师悄悄在学生的课桌洞放置手写明信片,有的把学生的名字嵌入诗句给予鼓励,有的捎来提神加油的棒棒糖……这些温暖的细节,正是学校“因材施教、温情护航”理念的生动体现,让不同进度的学生都能在鼓励与信任中稳步前行。
铺设双优“快车道”
针对特长生,学校坚持“专业精进”与“文化达标”双线并举。成立工作专班,每日发布辅导要点,实施“一对一”精准辅导。
学生王璐玥专业考试后回校,首次模考成绩不理想,文化课教师团队指导她采取“合理取舍、重点突破”策略。最终,王璐玥在老师们的精准帮助下取得了显著进步,圆梦清华美院。
学生董方则受益于学校的“战鹰社团”——这个成立10年的社团,已培养飞行员数十人。学校为他按清北飞行员标准量身定制方案,开展体能特训、心理建设和学业攻坚。最终,董方通过严格体检,成功入选清华双学籍飞行员。
激发报国“内驱力”
“我校是刘谦初烈士的母校,红色是学校鲜明的文化底色。”校长李长城介绍。平度一中将红色基因的传承融入多元育人体系,让家国情怀成为学生成长的内在驱动力。学校创新红色教育形式,让学生在不同舞台上都能找到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成长路径。原创红色话剧《暗夜之光》作为校本课程,已连续激励了数届学子。学校还组织师生徒步14公里,前往革命烈士陵园扫墓,将大泽山、三合山等作为红色教育实践基地。每年都有一批优秀学子选择携笔从戎,投身国防事业。
如今在平度一中,多元培养的理念已经结出硕果。学校通过精准施策、分层培养,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让不同的精彩在同一片蓝天下竞相绽放。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杨琪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