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北区实验初中:用心用情书写“五有学校”温暖故事
摘要:“德育和教学正如马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丁台会如是说。青岛市北区实验初中的教育者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书写着“教育有故事、学校有温度、教师有归属、学生有自信、办学有质量”的“五有学校”温暖篇章。而这不仅是这一所学校的故事,更是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写照。
青岛日报2025年09月10日版面
■青岛市北区实验初中校园。
每个上学日的清晨,青岛市市北区实验初级中学副校长滕全琳都会准时守候在校门口,亲切地招呼着每一个走进校园的学生,“鞋带开了,小心绊倒,先系上再走”“书包怎么这么沉?可以把不常用的书放在储物柜里”……这样的场景,开启了校园里一个又一个平凡却充满爱意的日子,风雨无阻。
漫步这所有着60余年历史的学校,处处可见的礼仪提示语,迎面而来的声声问候,让人不禁好奇:为何这里的每个角落都弥漫着如沐春风的温暖?
答案,就藏在学校深耕多年的德育工作中。校长丁台会表示:“这种环境的塑造是从上到下的,绝非一朝一夕的工作。”
让学生感受家的温度
“爱”是丁台会来到学校后提出的新思路。在这里,德育不是说教,而是融入日常的点点滴滴。
从教30年的班主任教师刘淑华回忆起之前班里一名想当演员的女孩。“她初二开始厌学,初三经常请假。”刘淑华多次找她谈心。一天晚上,刚下班到家的刘淑华接到孩子母亲的电话,得知母女俩激烈争吵,这名女孩要离家出走去横店当群演。刘淑华拿起车钥匙就直奔女孩的家,并联系了一位现已在一所艺术成绩优异的高中任职的往届学生当外援。见到女孩,她没有批评和说教,而是先肯定孩子的表演天赋,提供专业性的艺术类考学建议,再推心置腹地建议:“不如先考艺术高中,接受专业训练,这样实现梦想的几率不是更大吗?”话说了一箩筐,女孩终于露出笑容,同意回校备考,刘淑华才放心离开。
“孩子需要的是被真正理解和肯定,我们要让孩子感受到老师是在竭尽所能帮助她实现梦想。”刘淑华说,“现在的孩子个性化特点明显,更需要个性化的关怀。”
在市北区实验初中,这样温暖的故事数不胜数。八年级1班班主任臧晶晶分享道,很多毕业的学生还会回校找老师们谈心,上学期期末,一名已经毕业的学生回校前在朋友圈写道:“距离回‘家’还有12个小时。”这让她湿了眼眶:“学校真的成了孩子们心中的另一个家。无论走多远,这里永远是他们可以依靠的港湾。”
把服务做到家长心坎里
学校的温暖教育不仅停留在校园内,更延伸至每个学生的家庭。
“家长和老师肩并肩是最好的教育。”七年级3班班主任田蕾道出了家校共育的核心理念。在她看来,无论学生成绩好坏,老师都应该一视同仁地尊重每一位家长。
学校小学部二年级2班班主任王芳对此深有体会。这学期,她班里来了一位特殊的转校生,因为之前的挫折经历,孩子对学习产生恐惧,“一做作业就哭,一年级的学习内容几乎不会。”王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打开她和孩子母亲的微信对话框,每天都在交流孩子的情况:孩子在过去学校的情况、在家的表现、现在在课上听讲的表现、生活习惯上哪点需要特别注意……无论是课间、午休还是晚上,只要有时间,王芳就会和孩子家长聊上几句,“孩子来到新环境更需要温暖和关心,我不敢保证能让这个孩子一下子考出多么好的成绩,但至少能让他从0分到10分、20分,一点一点进步。”
这样的付出,已经成为老师们的常态。每逢校园开放,丁台会都会把自己的联系方式留给家长,“我们要多倾听家长的心声,老师和家长之间没有解决不了的矛盾,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就是为了孩子好。”
让每个生命都绽放光彩
家校共育的温暖力量,最终要化作每个孩子成长的力量。在市北区实验初中,教育者们相信“要学会用多把尺子来衡量学生,让学生们学会爱人、爱家、爱社会”。
为此,学校打造了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多元平台,设立合唱、舞蹈、健美操、跆拳道、排球等社团,孩子们在各级比赛与展示中屡获佳绩。
学校每月评选月度人物,每年有年度颁奖。礼仪之星、体育之星、劳动之星……不同的评选主题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登上领奖台。九年级1班班主任冀然创新设立的“夸夸墙”成为班级里最温暖的风景。半个学期下来,几乎每名学生都能收到来自同学的真诚赞美。“有个成绩一般但特别认真的学生,每次改错题都格外用心,还会主动找拓展题练习。很多同学都写到了他这个优点。”冀然说,这个过程让学生学会了相互欣赏,也发现了更好的自己。
“德育和教学正如马车的两个轮子,缺一不可。”丁台会如是说。青岛市北区实验初中的教育者们用日复一日的坚守,书写着“教育有故事、学校有温度、教师有归属、学生有自信、办学有质量”的“五有学校”温暖篇章。而这不仅是这一所学校的故事,更是千千万万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写照。正是他们用心用情,才让每个孩子都被看见、被珍视,让教育成为照亮生命的美好事业。
青报教育在线 孙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