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特级教师写给青年教师的一封信
摘要:亲爱的青年教师朋友,踏上工作岗位的你们,对未来是既憧憬又忧畏吧,我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亲爱的青年教师朋友,踏上工作岗位的你们,对未来是既憧憬又忧畏吧,我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此刻,我站定了回看,发现自己虽然深一脚浅一脚走来,但有一样东西让我内心笃定,让我怀着勇气去披荆斩棘,它就是静处。懂得静处,便能把握此心,把握住了一颗心,便是把握住了万化的根源,因为“万化根源总在心”。
1.心乱则愚起,心静则慧生
有两个故事令我印象至深,它们从正反两面给了我长久的启迪。一个是“卖瓜的老汉”。
小镇上有个卖瓜的王老汉,他有一个绝活,只要用手掂一掂就能报出瓜的重量。
有一天,来了一个方丈和一个小和尚。小和尚挑了一个瓜,王老汉掂了掂说“二斤六两”,果然分毫不差。
方丈也挑出一个,同时拿出一锭银子,说如果王老汉能掂准,这锭银子就送他。
这一次王老汉变得小心翼翼,托起瓜,掂了又掂,掂了又掂,最后在小和尚的催促下才咬咬牙说“一斤三两”,结果却是一斤一两。
一锭银子,扰乱了王老汉的心神。
心神乱了,注意力无法聚焦,自然影响了思考力和判断力,人就会变得笨拙且迟钝,此之谓心乱则愚起。
另一个是“救命的微风”。
一煤矿发生透水事故,几十名矿工被困在极深的坑道中,形势非常危急。
矿工们急需找到一条通道,他们不停地挖掘,可十几个小时过去,依然看不到一点希望。
此时一个老矿工建议,与其这样盲目耗费体力,不如安静地坐下来,看看能不能感觉到风的流动,风一定是从口子上吹来的,顺着风吹来的方向便能找到出口。
无计可施的他们只好试一试,安静地坐下来。
坐了一段时间后,触感开始变得敏锐起来,渐渐地,能隐隐约约感觉到一点极其微弱的轻风在吹动,他们摸索着一点一点前进,终于找到了出口。
陷入困境时,与其盲动、纠结、焦虑、彷徨,不如先让心静下来,待头脑里纷扰的尘埃落尽,思绪渐渐回归清明,反倒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出口”。
两个故事带给我这样的启迪:心乱则愚起,心静则慧生,一个人的强大,从懂得静处开始。
2.遇到难题,先让心静下来
教育世界里,每天都会遇见各种各样的问题,或琐碎小事,或棘手难题。对于琐碎小事,多一些耐心便基本能应对,但如果是棘手难题,那又该如何处置?
遇到棘手难题,尤其是面对矛盾冲突,人容易紧张、焦虑甚至愤怒而出现“意识狭窄”现象,即注意力变得狭窄,只关注到负面信息,忽略其他可能的视角或解决方案,从而加剧情绪的恶化乃至心态的崩盘,让事情越来越糟糕。
对此,我的办法是先把心静下来。心静下来,就能保持思维的清醒和反应的灵敏,容易看清事件的脉络和矛盾的主次,帮你解析机理,在抽丝剥茧中找到解决良策。
一次,一位年轻教师来向我求助,语气里充满焦急和慌乱。事因是班里两位女生一直互相看对方不顺眼,这一次矛盾激化了,家长间也出现了冲突。把这位年轻的班主任吓坏了。我宽慰道,不急不急,把握三点即可:
一是归因是双方性格差异产生的误会,而不是指向道德问题;
二是既然双方家长都在场了,那就顺水推舟肯定他们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三是此刻大家坐一起的目的是化解矛盾而不是激化矛盾,借此教会孩子学会处理问题,并总结经验教训,往后避免一些无谓的纷争,免得徒增烦恼。
我同时关照,一定要用慢语速和长语调表达,这会让你表现得镇定从容,让对方感觉问题不是很严重,瞬间有安全感,更愿意接纳你的意见。事后,这位年轻老师打来电话,说结果很好,双方家长握了手,两个孩子还相互拥抱尽释前嫌,而自己也因此打开了一个成长的开关,对未来更有信心。心静则清,心清则明,一些看似千丝万缕错综复杂的问题,如果能找到源头看清本质,便会发现原来不是想象中那样难。找到源头、看清本质需要静心,因为最精准的判断和最透辟的见解需要最宁静最透彻的观照。
3.欲成其事,先静其心
看到林清玄先生描述过这样一个例子。他曾去参观一个书道教室,这里规定学生在一小时里只写两个字,“墨趣”,除了纸张的尺寸之外,其余完全自由发挥。但是每个人只有一张纸,写坏了不准涂改,人人只有一次机会。
为何做这样的规定?为的是让学生深度体验静心对于写字的重要性,一小时写几十个字是容易的,但只写两个字就难了。所以学生会在落笔前端坐着静心思考很久,落笔时也会非常专注,从而写出令自己满意的作品。
凡古今成大事者,必有静气。巴金的“闭门谢客”,费孝通的“关门盘点”,齐白石的“闭门十载”,他们都是在主动为自己营造一个“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宁静天地,任世间繁华,只愿静守一隅,却最后都在各自领域里成为一代巨擘。不必说每临大事有静气,处日常之事若也能拥有一种静气。假以时日,也可以累加出非凡成效。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在日常静心的功夫上。
回看自己,不敢说有多大成就,但教育教学还是拿得起的,大概是我愿意静下心来专注于日常。单说教学中的备课环节,虽从教多年,我依然像第一天那样怀着热情和庄敬,我会用上四本教材,一本是上一届自己用过的,一本(其实是完整的一套)是向刚毕业的学生借用的,再领两本新教材,一本用作草稿,一本干净誊抄。正是这份专注和静心,让我对一堂课胸中有丘壑,最后成效显著。
静,有种神奇的过滤和自净能力,过滤掉虚浮和躁气,让你拥有看破纷扰的智慧,并愿意专注于一事,一事精至,便能动人,持一而终,便能深邃。
4.真正的静,是身处纷杂而不被其扰
1938年,远在法国求学的杨绛和钱钟书乘船回国。归途中,风浪颠簸,晕船的钱钟书非常难受。
几经颠簸,杨绛找到了不晕船的窍门:
“坐船不晕船,就要不以自我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顺着船在波涛汹涌间摆动起伏,让自己与船稳定成90度直角,永远在水之上,平平正正,而不波动。”
后来,杨绛将此提炼为人生的“不晕船哲学”——不管风吹浪打,我自坐直了身子,岿然不动,身直心正,心无旁骛,风浪其奈我何?
无论外面如何动荡,保持内心深度的静,就有种“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稳和定,正如希腊悲剧大师欧里庇得斯所言,“世上只有一件东西,能始终经受住生活的冲击:一颗宁静的心”。
静是多维度的,不为物役,不贪不恋,此一静也;历经风雨,不浮不没,此一静也;身处逆境,不惊不惧,此一静也;经历荣辱,不悲不喜,此一静也;面对未来,不忧不畏,此一静也。
但静的本质是一体的,真正的静,是一种处变不惊的从容,一种过滤喧嚣的恬淡,一种心灵深处的笃定。
真正的静,不是逃离人境,避开喧嚣,而是在内心修篱种菊,身处纷杂而不被其扰,在一片安宁中与自己的心灵坦诚相见。这样的静,让你得见天地之精微,察万物之规律,故曰“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静处则明,当你选择静处,浮华就会与你疏离,让你自成一个丰盈的世界,自在自足,永远不觉孤独,哪怕只身一人。
5.师者,需要涵养一点静气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讲求效益最大化,很难专注于一事。但也总有一些人愿意傻傻地坚守,他们相信时间的力量,觉得慢一点没关系,只要脚踏实地;觉得笨一点也没关系,只要持之以恒。所以他们不急于求成,而是专注于一事,心无旁骛,稳定输出。
而这个世界的奇妙和美好之处就在于,做一事,专注于斯,其他的交给时间,长久下去就会得到意外惊喜。“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大先生陶行知,“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的于漪老师,“为一辈子做小学教师而自豪”的斯霞老师,都是教育长河里熠熠生辉的人,他们用平凡之躯坚毅地站立在教育的大地之上,站成了永恒。
回看自己,在教育路上行走了24年,一路走来,经历过不少灰暗时刻,也捡到过一些美丽的贝壳,比如未入不惑之年已是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但我也清醒地认识到,这其中有大量偶然的幸运,我要做的是抬头看清方向然后继续笃定前行。为此,我依然听从自己的内心,一直坚守着一个普通教师的底色:职业,从未变换,一直是教育;岗位,从未变动,一直在一线;单位,从未变更,一直在这里。
若问,为何能坚定如斯?一是我知道自己能做成点什么,也知道自己无法胜任什么;二是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三是我不怕与别人一样,也不怕与别人不一样。也就是我对自己有清醒的认知,并忠实于自己的心灵,坚定做自己。心静则事简,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在这个时代,静是个稀缺词,也是个高级词,是一种沉潜内修,在时间的洪流里遵从自己的内心节奏,不断蓄深养厚。
心藏静气,是一种内敛的魅力;长存静气,是一个人韧性的智慧。我们不妨选择静处,涵养一点静气,主动降噪,在淡雅的时光里,默默沉淀,悄悄绽放,绵绵发光。
来源: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