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怎样才算把题目审透?这位语文老师给出了答案

2022-04-18 14:04 光明社教育家

摘要:由一道题去追溯一首诗,借一首诗去牵引几首诗;赏几首诗去感受一种文化;研一种文化去锻造学习的思维;用一种教育执念去见证语文的魅力。

女儿上三年级,作业时做错了一道语文判断题,题面是这样的:

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惠崇春江晚景》是宋代诗人苏轼写在石壁上的一首诗。( )

这道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讲没有特别明显的文学常识上的错误,《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的诗作没有错!苏轼是宋代诗人也没有错!《惠崇春江晚景》确实是一首诗不是一首词更没有错!但是这道判断题应该打“×”,因为这首诗不是写在石壁上的,而是写在画作上的。

为什么女儿会打“√”呢?得从这首诗说起:

《惠崇春江晚景》是统编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1课《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古诗(开篇第一单元就是古诗,这也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文化在现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教材内容排版如右图,在诗题注释①中这样解释:“惠崇是北宋名僧,能诗善画。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其实,古诗词及文言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都知晓这样一条铁律——注释是学生理解古诗词和文言文的重要工具,遵循铁律我们就要深入思考孩子自己借助注释能获取什么信息?我们又要在孩子的认知水平上借助注释来提炼和拓展什么知识点?

女儿虽不聪慧,但也绝不愚钝,我们母女就从读读注释开始吧。

“墨儿,你来读读课本上《惠崇春江晚景》的注释①,说说你都读懂了什么?”

女儿出声读了一遍,把“名僧”读成了“名曾(zēng)”。

看来女儿不懂“名僧”的意思。聊一聊《西游记》中唐僧是唐朝的和尚,那惠崇是——北宋有名的和尚。

女儿再次出声读了一遍注释①。

“这次读懂什么了?”

“‘能诗善画’说明惠崇不仅能写诗,画也画得好。”

“注释里提到惠崇的画作了吗?”

女儿又一次出声读了一遍注释①,“说到了,他画了一幅画叫《春江晚景》。”

我于是在网上和女儿一起欣赏了几组中国古人的画作,发现画作一般都由两部分组成——画和文字。文字有的是落款、有的是题画诗。题画诗就是在中国画的空白处,由画家本人或他人题上的诗。

“好了!墨儿,你再读读注释①,看看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写在哪里的诗?称为什么诗?” 

女儿没有再读书,脱口而出:“是苏轼写在惠崇画的《春江晚景》这幅画上的诗,叫做‘题画诗’!”

探讨到这里,女儿再去看她做错的判断题,羞怯怯地表达了自己的意见:“这道题应该打‘×’的,《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写在惠崇的画上不是写在石壁上的!”

完成这道题的订正就结束了这次教育吗?对我这个当语文教师的妈妈而言这才是开始。

出题者为什么要在这道题中设置“写在石壁上”这样的干扰因素呢?因为这首诗的作者是苏轼,东坡先生是在墙壁上题过诗的,那就是《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是苏轼被贬途中与友人同游庐山所感,写在庐山西麓西林寺的墙壁上的。像这样有名的题壁诗词还有很多,比如崔颢的《黄鹤楼》、陆游的《钗头凤》……古人有在墙壁上、山崖上题字崖刻的习惯,以铭其志,以求流传,唐宋时期这种题诗方式已经非常普遍,是中国古文人崇尚的厅壁文化。所以,这道题的考点就在于此:即考查学生是否拓展了解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再往深里探究就是考察学生是否初步了解中国古文人的一种文化情愫。 

能有这么好教育孩子的契机,这么丰厚的资源是很难得的,所以我一定不会轻易放弃的!我们母女俩继续聊着、学着、探讨着:苏轼《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上重在描述画中美景,借景言情,旨在赞誉惠崇的画技;在《题西林壁》这首诗中苏轼寓理于景,重在说理,点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生活哲理。再将《题西林壁》和本课的唐诗《绝句》(杜甫的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做一个简单的比较,浅浅地感受到宋诗唐诗有点不一样——宋诗有以诗言理的特色。

由一道题去追溯一首诗,借一首诗去牵引几首诗;赏几首诗去感受一种文化;研一种文化去锻造学习的思维;用一种教育执念去见证语文的魅力。

作者 |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21团中学  宋晓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