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怎样给孩子讲俄乌战争?
摘要:和平才是最应珍惜的财富
作者:李镇西
总有老师不断问我,如何给学生讲俄乌战争?希望我出点主意。我现在退休了,自然没有机会给学生讲这个话题,所以没答应这些老师。
后来想了想,如果我现在还在当班主任,这个话题肯定绕不开。再加上最近看了一个老师给学生讲这个话题的视频,很生气。便想,如果我讲,该怎么讲?于是便模拟给学生谈俄乌战争,写了这篇演讲稿——其实是代班主任写的演讲稿。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
第一,我面对的是中学生,而不是小学生,如果是小学老师拿去用,得结合学生的实际。其实即使是中学生,初一和高三差别也很大,也应该有所考虑;
第二,我是教师,公开在课堂上讲,是代表国家对学生进行引导,所以根据我国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指导思想,就不能随便讲自己不成熟或不适宜于给未成年人讲的内容;
第三,必须讲真话,讲自己想讲的话。
这三点都体现在这篇演讲稿中了。
和平才是最应珍惜的财富
——怎样看待当前的乌克兰局势
同学们:
要说最近的国际热点,无疑是乌克兰战事了。
2022年2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针对乌克兰局势发表紧急电视直播讲话时表示,他已决定在顿巴斯地区进行特别军事行动。普京表示,俄罗斯没有“侵略”乌克兰的计划,俄方致力于缓解乌克兰局势。鉴于北约的不断东扩,俄罗斯的安全环境不断恶化,俄罗斯不得已做出这个决定。
震惊世界的俄乌战争由此正式拉开序幕。
这段时间,同学们在家里的饭桌上,一定也和爸爸妈妈聊到这事儿;平时大家可能也从大人们的口中听到许多评论,包括网上相关铺天盖地的信息,也传到了你们的耳朵里。那么,现在大家分组讨论一下——你听到了哪些观点?你是怎样看的?讨论结束后,我们再展开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
好,刚才大家讨论热烈,交流积极。同学们的观点也不完全一致,彼此还有一些争论,这都很正常,而且值得提倡。每一个人都有发表自己观点的权利。下面,老师也谈谈我的看法,供同学们参考。
整整一个月了,战争还在进行。战场在乌克兰,硝烟却弥漫到了全世界。俄乌关系错综复杂,地缘政治盘根错节,国际局势瞬息万变,冲突真相扑朔迷离……这一切,都不是同学们这个年龄所能理解和看清的。
但我们能够看清的是,枪声打破了和平,炮火重创了世界。截至3月18日,联合国已确认乌克兰有816 名平民死亡,其中有109名儿童;受伤的平民人数也增加到1333人。
俄乌两国的历史恩怨以及相互关系,还有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大国博弈,和盘根错节的地缘政治,不是我们今天这堂课的讨论内容,这些也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透彻的。网上有许多资料,大家可以去搜索。当然,面对浩如烟海、真假难辨的信息,大家要学会取舍、思考和研判。
我们可以讨论的是: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目前的乌克兰局势?
如果作为一个个体的人,谁都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不必强行一致;但作为一个认同自己国家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学生,我们看待这个问题还是应该有根本性的大原则。
我说的大原则有两点:第一,中国政府的立场;第二,《联合国宪章》的精神。
最能代表中国政府立场的,莫过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的公开表态了。
2022年3月18日晚22点,央视新闻第一时间报道了习近平主席与美国总统拜登视频通话的消息。在通话中,习近平主席指出:“乌克兰危机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有关事态再次表明,国家关系不能走到兵戎相向这一步,冲突对抗不符合任何人的利益,和平安全才是国际社会最应珍惜的财富。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前两大经济体,我们不仅要引领中美关系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而且要承担应尽的国际责任,为世界的和平与安宁作出努力。”
稍后,新华社也更详细地报道了习近平与拜登通话的内容——
习近平指出,乌克兰局势发展到这个地步,是中方不愿看到的。中方历来主张和平,反对战争,这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传统。我们向来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独立自主作出判断,倡导维护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按照《联合国宪章》办事,主张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这些大的原则是中方处理乌克兰危机的立足点。
习近平强调,当务之急是继续对话谈判,避免平民伤亡,防止出现人道主义危机,早日停火止战。长久之道在于大国相互尊重、摒弃冷战思维、不搞阵营对抗,逐步构建均衡、有效、可持续的全球和地区安全架构。中国一直在为和平尽力,将继续发挥建设性作用。
应该说,习近平这些表态代表了中国政府对乌克兰局势的总的态度,就是呼吁和平。这也应该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基本态度。
我注意到,乌克兰危机爆发后,中国一直没有公开谴责谁,而是在俄罗斯和乌克兰之间尽量保持中立,我理解这是中国政府出于国际生存策略的智慧考虑,对维护中国的最大利益而言,这是明智的。但中国政府一直强调,各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必须得到尊重,联合国宪章应该得到维护。在和拜登通话中,习近平主席更是明确地说:“国家关系不能走到兵戎相向的这一步。”中国的态度显然十分明确,并不含糊,就是呼吁和平。
习近平主席在同拜登通话时提到:“倡导维护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坚持按照《联合国宪章》办事。”这里的《联合国宪章》,是“世界宪法”。
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人类刚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废墟上站了起来,鉴于两次大战的惨痛教训,建立一个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国际机构,成为国际共识,也成为联合国诞生的国际民意基石.1945年10月24日联合国成立,而四个月前签署的《联合国宪章》成为联合国的灵魂。顺便强调一下,作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中国是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国家。联合国现有193个会员国,包括世界上绝大多数主权国家。不管国际关系有多么复杂,至少目前,国与国之间处理矛盾和纠纷,最理性、最根本、最权威的法则还是《联合国宪章》。
因此,从理论上讲,所有联合国的会员国,都应该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宗旨及原则。这个原则,也应该是我们看待乌克兰局势的原则。
那么,《联合国宪章》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
《联合国宪章》开篇便是“联合国之宗旨”:“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
接下来,“为求实现第一条所述各宗旨起见,本组织及其会员国应遵行下列原则”,其中第三条和第四条为:“各会员国应以和平方法解决其国际争端,避免危及国际和平、安全及正义。”“各会员国在其国际关系上不得使用威胁或武力,或以与联合国宗旨不符之任何其他方法,侵害任何会员国或国家之领土完整或政治独立。”
这些原则条文的核心,其实也是“和平”二字。
所以乌克兰战事爆发后,联合国现任秘书长古特雷斯强烈呼吁“停止军事行动”,他说:“根据《联合国宪章》,现在将这一代人从战争的祸害中拯救出来还不算太晚。我们需要和平。”
而古特雷斯根据《联合国宪章》所发出的呼吁,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乌克兰局势的表态,完全一致——
停止战争,恢复和平。
关于这场战争的来龙去脉,孰是孰非,不但交战双方各执一词,在中国国内也争议不断,老师我当然有自己的判断与看法,不过我不想简单地把我的想法强加给同学们,更不想用我的思想取代你们的思考,但是,我愿意和同学们一起回到朴素的人道主义起点,呼唤和平。这是人类基本的理性,也是人起码的良知。
(展示一组战争中的照片:满目疮痍的废墟,颠沛流离的难民,挣扎哭泣的儿童……)
用习近平主席的话来说就是:“和平安全才是国际社会最应珍惜的财富。”
习近平主席说“国家关系不能走到兵戎相向的这一步”,不完全是基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而是源于中华文化中的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
当代德国著名的思想家马克斯·韦伯曾经指出,中国尽管战事频繁,但进入历史时代后,即逐渐成为和平化的世界帝国。(大意)我理解,他说的“历史时代”特指中国结束诸侯战乱之后进入大一统的中央集权时代,比如秦汉以后。客观地说,中国历史并非绝对没有吞并与扩张的战争,也不是没有欺负过别的国家——当然,那时候也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形态,没有严格的边界划分,“国家”之间的厮杀征战属于常态,但从总体上说,中华民族的文化崇尚“和为贵”,主张“和而不同”,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论是唐代的文成公主和亲,还是明代的郑和下西洋,都体现了中国和平交往的主流思想。
到了近代,越来越贫弱的中国备受世界列强的欺凌,对和平的渴望就更加强烈。在纪念抗美援朝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主席说:“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中国人民是爱好和平的人民。近代以后,中国人民饱受列强侵略之害、饱经战火蹂躏之苦,更是深深懂得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宝贵。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中国人民无比渴望和平安宁。但是,中国人民的这个愿望却受到了粗暴挑战,帝国主义侵略者将战争强加在了中国人民头上。”
亲历过这些屈辱与光荣的历史,中国人民自然更加珍惜和平年代。人同此心,人同此理,面对这个世界上遭受战争蹂躏的土地和失去家园的人们,善良的中国人民自然感同身受。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幸灾乐祸,而应该报以真诚的同情与援助。这才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美德与胸襟。
最近,网友有一句话很流行,也被不少人点赞:“小孩之间才讲对错,国家之间只讲输赢。”同学们讨论一下,这句话究竟对不对?
(让学生讨论,并发表意见……)
不管大家的意见是否一致,我们都应该思考一个最基本的问题:人类应不应该追求正义?国际交往中应该不应该讲是非对错?尽管现在某些国家喜欢以拳头说话,仗着自己的实力强大而欺负弱小国家,“只讲输赢”而完全不顾起码的道义,但这应该成为我们嘲笑、抛弃正义的理由吗?如果都不讲对错,如果丛林法则统治了这个世界,那《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还有没有意义?这地球还有和平吗?人类还有未来吗?
当然,我们渴望和平,并不意味我们害怕战争。正如一首歌所唱:“朋友来了有好酒,若是那豺狼来了迎接他的有刀枪。”但人类历史毕竟已经进入21世纪,尽管丛林法则在某些政客那里还有市场,霸权主义依然威胁着和平,甚至还有人以“和平”的名义发动战争,但当今立国和卫国,最主要得还是靠国家本身的强大,这里的“强大”是一个综合的概念,当然包括军事力量但绝不仅仅是军事力量,更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实力、科技创新、文化影响、教育品质、社会文明、国民素质,等等。
一个国家比较弱小或不够强大时,和平就是奢侈品,而当国家全面强盛时,在国际上不怒自威,用老百姓的俗话说,“没人敢惹”。
1974年4月9日,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代表中国出席联合国第六届特别会议,并发表演说,代表中国政府向全世界宣布:“中国永远不称霸。”他说:“中国现在不是,将来也不做超级大国。如果中国有朝一日变了颜色,变成一个超级大国,也在世界上称王称霸,到处欺负人家,侵略人家,剥削人家,那么,世界人民就应当给中国戴上一顶社会帝国主义的帽子,就应当揭露它,反对它,并且同中国人民一道,打倒它。”
当时我还是一个中学生,心里想,现在中国要称霸也没有那个资格呀!尽管新中国的地位已经与旧中国不可同日而语,但当时世界舞台的中央毕竟还是美国和苏联,而中国那时候国力贫弱,老百姓连吃饭问题都还没解决,即使想“称霸”也不可能。即便到了1999年5月,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年,国力已经开始强盛,但依然没有足够的国际话语权。所以,当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使馆后,中国政府除了抗议,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回击。
又过了近20年,2017年12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开幕式时再次强调中国的和平外交路线,再次庄严承诺:“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中国不会输入外国模式,也不会输出中国模式,不会要求别国复制中国的做法。”
这个承诺是43年前邓小平在联合会大会上那个“永远不称霸”庄严承诺的继续,但中国此刻说这个话的底气已经完全不同于当年,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虽然我们依然“不称霸”,但当今世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敢小看中国。中国,以自己的实力成为当今世界和平的重要维护力量之一。这次乌克兰战事爆发后,相关大国都非常关注中国的态度与举动,这就是明证。
因此,同学们,习主席说,和平是最珍贵的财富,而我要补充的是,对一个国家来说,这笔财富并不会从天而降,必须用强大的国力去获得与维护。试想,如果一个国家强大了,谁敢欺负他?而一个国家如果经济凋敝,人民贫穷,比你强的国家看你不顺眼就揍你,这不很“正常”吗?再想想百年前的中国,从英法联军,到八国联军,再到日本帝国主义……一次次践踏中国土地,蹂躏中国人民,而现在,谁敢?!
上世纪20年代初的一天,一个青年学生在轮船上看到一个肥肥的日本人指挥手下的三个爪牙鞭打三个买不起船票的中国人,其中一个是妇女。三个中国人尤其是那个妇女受尽凌辱,日本人却哈哈大笑。血气方刚的青年学生忍无可忍,大喝一声:“打!”日本人一惊:“谁喊打?”这时候船上许多中国人一起怒吼:“打!”日本人见状,只好放了那三个被欺负的中国人。但这事给那位青年学生的心里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他将这事记下了下来,他写道:“朋友,这是我永不能忘记的一幕悲剧!那肥人指挥着的鞭打,不仅是鞭打那三个同胞,而是鞭打我中国民族,痛在他们身上,耻在我们脸上!啊!啊!朋友,中国人难道真比一个畜生都不如了吗?”
几年后,他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自己也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一位领导人。后来在作战中不幸被捕,在狱中,他知道自己生命即将结束。于是,他写下了一篇流传至今的散文,题目叫《可爱的中国》。
他的名字叫“方志敏”。
在这篇用理想与生命写成的文章中,方志敏记录了十多年前在轮船上看到的屈辱的一幕,然后在文章的结尾,他这样憧憬未来的中国——
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病,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恨,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忧伤,明媚的花园将代替了暗淡的荒地!这时,我们民族就可以无愧色的立在人类的面前,而生育我们的母亲,也会最美丽地装饰起来,与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的携手了。
这么光荣的一天,决不在遥远的将来,而在很近的将来,我们可以这样相信的,朋友!
方志敏当年所憧憬的“那时”,就是同学们所处的今天。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我们的祖国已经享有了73年的和平岁月。当我们在抒情地唱着“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的时候,不要忘记,这首歌最早是在上甘岭战场的坑道里,由头上缠着绷带、手里握着钢枪的志愿军战士唱响的。
而这首歌能不能继续唱下去,永远唱下去,就看我们可爱的中国是否永远强大。
习近平主席说得好,和平是最应珍惜的财富。而这笔财富是否能够永远被珍惜,全靠在座的每一位同学——未来中国的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