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几句话说透了教育:小学重在陪伴,初中重在尊重,高中重在放手

2022-02-14 15:43 妈妈抱团原创

摘要:孩子的成长,每阶段都有其特定需求和规律,家长只有尊重孩子的成长需求,把握好每个关键期,才能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

孩子的成长,每阶段都有其特定需求和规律,家长只有尊重孩子的成长需求,把握好每个关键期,才能给孩子一个好的未来。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校长周建华说过这样一番话:

“小学重在陪伴、初中重在尊重、高中重在放手、大学及以后重在欣赏,家长投入的精力越往后应该越少。”

意思就是,在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应该多陪伴孩子,等孩子长大以后,我们就要学会放手了。

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总是容易本末倒置:孩子小的时候不花心思,等孩子长大了,才开始把大量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这样的教育,结果不仅仅是亲子关系出现矛盾,还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小学重在陪伴

儿童发展心理学里曾提到,小学是儿童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

这个阶段是为儿童的各方面打基础的时候,这时期的教育、学习,对于儿童今后的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这个阶段的孩子可塑造性最强。

很多孩子在初中以及之后的人生暴露出的问题,往往都是因为这一时期的教育出了问题。综艺《敞开心扉的少年》中,有一个女孩的故事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她叫欣妍,在堪堪满周岁的时候,父母就因为出去做生意,把她交给了姑姑带。那时候,她的父母觉得,赚钱才是第一要务。

等欣妍再大点,能上托管式的幼儿园了,妈妈就把她送到幼儿园。

当时小欣妍不愿意离开妈妈,不愿意和妈妈分开,所以哭着闹着不愿意去。

于是妈妈就哄骗她,让她教妈妈玩具是怎么玩的。小欣妍不知道妈妈骗她,所以兴冲冲地就去玩玩具,准备教妈妈。没想到一转身,妈妈的身影就已经消失了。

直到欣妍9岁以后,父母才把她接到身边。为了补偿欣妍,父母可以花钱买房车,就为了去学校门口给女儿做一顿饭,可以给她买漫展的高价门票。可同时又不断要求欣妍要认真学习,把这些“补偿”当成一种奖励。这让欣妍越来越没有安全感,越来越自卑。性格上的怯懦,让她整个人都被一层阴霾笼罩。后来,父母的管教,她不愿接受,父母的补偿,也弥补不了她内心缺失的安全感。心理学家武志红老师说:

“父母早期的陪伴与爱,决定了孩子的人生底色。”

一个孩子,如果在人生最重要的人格养成期,没有父母陪伴,也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是容易长歪的。

一步错,步步错。孩子对父母陪伴和教育的渴求,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

初中重在尊重

初中阶段的孩子,正处于从童年期到少年期的过渡阶段,也正是进入让父母头痛的青春期的时候。这时的心理也会从依赖父母,逐渐转变成追求独立。他们不再像小学那般,事事听从父母的意见,而是希望父母把他当成一个“大人”,和他们平等交谈,尊重他们的想法。李玫瑾教授说过:

“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要尊重。”

在节目《夸就对了》中,邓亚萍谈到了自己教育孩子时遇到的问题。儿子林瀚铭,和很多孩子一样,特别喜欢打游戏。他还跟邓亚萍说,自己想要成为一名职业电竞选手。邓亚萍听完孩子的想法以后,并没有反对。她跟儿子说:

“你如果对这个真的感兴趣,你可以去走电竞这条路。电竞能拿世界冠军那也是世界冠军。”

为此,她还用心地找了国内顶级的电竞俱乐部,带着孩子去参观,去亲身体会电竞选手一天的生活作息。

儿子得知电竞选手一天要训练12小时以后,就自动放弃了当电竞选手的念头。

邓亚萍说:

“当孩子还不能很清楚地认清自己、不能完全把控自己,也不知道哪些东西对他更有帮助时,我觉得这个时候,大人一定要帮他去做一些选择。”

初中阶段的孩子,往往是横冲直撞的。

他们有许多天马行空、不切实际的想法,还有比人生任何一个阶段都要高的自尊。这会让孩子有许多盲目的、孤注一掷的念头。而父母是教育孩子、向孩子指出通往世界之路的人。作为父母的我们,要做的不是用蛮力镇服孩子,而是给孩子合理的建议,引导孩子做出正确选择。尊重孩子,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

高中重在放手

心理学家霍林沃斯在《青年心理学》里提到一个词,叫“心理断乳期”它是指青春期到青年初期这一年龄阶段,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时期。而高中的孩子恰恰就处于这个关键期。随着身体的迅速发育,自我意识的明显增强,独立思考和处理事务能力的发展,高中的孩子逐渐试图摆脱成人的监督。这是他们的一个,自己考虑判断和解决问题,成为独立的人的过程。所以高中最重要的教育关键词是:放手。可恰恰在高中的时候,父母几乎用尽精力来盯着孩子。邻居家的儿子,去年刚上高中。刚上高中那会儿,儿子的成绩还算不错。为了盯着孩子的学习,妈妈辞掉了工作,每天都在家里照顾他的饮食起居。只要他释放出一丝想要放松的念头,妈妈就会不断在他耳边催促他、叮嘱他要好好学习。为了让儿子不要在学习上分心,妈妈每天都帮孩子做这做那,什么都给孩子准备好,就差没帮儿子洗澡睡觉和考试了。父母总说:

“你就负责好好学习就成,其他事不用你管。等你考上XX大学,就好。”

父母总是以为他好的名义,让他毫无反抗之力。

到文理分科的时候,他倾向于文科,以后想要读汉语言文学。但是爸爸妈妈一直说以后理科生吃香,挣钱多。

“我们在社会工作这么多年,听爸妈的总没错!”

渐渐地,儿子越来越叛逆,不仅不学习,还偷偷去网吧通宵打游戏。

心理学家、哲学家弗洛姆说过:

“教育的对立面是操纵。

它出于对孩子之潜能的生长缺乏信心,认为只有成年人去指导孩子该做哪些事,不该做哪些事,孩子才会获得正常的发展。

然而这样的操纵是错误的。”

高中,孩子在慢慢进入社会化的快速生长期,家长看准方向,没有大的出格就大胆放手。

孩子在不断长大,我们要学会避免做出一些越界的行为,要分清哪些事情是属于孩子的事情,不要随意插手孩子的事儿。除此之外,我们还要鼓励孩子独立,给孩子选择的权利和空间,引导孩子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这样,孩子才会在一次次的实践和承担后果中,学会如何选择,如何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大学以后重在欣赏

大学对于孩子而言,是踏入一个新的人生阶段。这个时候,孩子已经走上了自己的人生道路。初出茅庐的孩子,在正式适应社会身份的时候,最容易迷茫。所以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父母要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帮孩子解决一下他尚且无法处理的难题。那时候,他大学即将毕业,想到即将要踏入社会,他心里十分忐忑不安,害怕自己不能适应社会的生活。因为他学习成绩并不算太好,能力也不是最拔尖的。而眼看身边的朋友们都拿到了工作的offer,他投出去的简历却毫无动静。他内心的焦虑越来越严重。一向沉默寡言的父亲,似乎看出了他的紧张和焦虑。饭后,父亲喊上他一起去散步。散步的时候,父亲跟他一一分析他的优缺点,以及以后就业方向的参考。父亲说:

“你能力还是挺强的,现在只是差个机会。

等机会到了,你也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后来他顺利入职,因为踏实能干,很快被晋升。

他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父亲以后,父亲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说:

“我知道你能行!”

想起知乎上有人问,父母在你大学的时候扮演了一个怎样的角色?

有一个匿名回答说:

“大学时,父母是我走向更高处的精神动力。”

从大学走入社会,是孩子在成人初期最大的难关。

父母,一定要做好他们最优秀的人生导师。

教育家孙云晓曾写过一段话:

“儿童教育的全部使命可以概括为12个字:发现儿童、解放儿童、发展儿童。”

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是能在孩子小学的时候,给他无微不至的爱和安全感。

在孩子初中的时候,给予孩子尊重和引导。在孩子高中的时候,及时放手,让孩子自己走。在孩子大学以后,成为他背后的支柱。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只有把握住每一个关键时期,这样教育孩子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