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老师为什么正在从中小学消失?
摘要:从2020年我国小学、初中、高中男教师占比为29.98%、42.20%、45.26%,与2007年相比,中小学男教师比例下降均达到10%以上。
前几日中国青年报有一篇文章《如何让中小学男教师安于教学》,举例说明现在中小学教师中男女性别严重失调。
文章同时引用了教育部相关统计数据,说明从2020年我国小学、初中、高中男教师占比为29.98%、42.20%、45.26%,与2007年相比,中小学男教师比例下降均达到10%以上。
其实实际情况比数据反映得要严重许多。为什么这样说呢?理由跟统计人均收入类似:沿海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广大内地大城市“名校”,甚至包括欠发达地区的“名校”男女教师比例或者合理或者接近合理,所以综合统计数据自然会拉高男教师比例平均数。
至于名校以及沿海发达地区为何男女教师比例并未失调或者并未严重失调,个中缘由后面再说。
比例严重失调,后果很灾难
对我这样的在中小学做了大半辈子教师、教研人员的人来说,对十二年基础教育段男教师的匮乏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有着更深的感受。
我入职中学教师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个时候小学里,女教师普遍多于男教师,但也不是多很多;初中教师中男教师稍多于女教师,高中女教师就是少数了,尤其是理科教师女性更少。原因很多,这里不赘述。
虽然也有些许不太理想,但总体看还算正常(当然主要是从教师性别特点,学生认知特点来看的)。
中小学男教师迅速减少是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的,而且呈现加速的态势。
男教师在中小学里占合理比例的意义作用,我不想再占用篇幅谈了。
因为这本不是新发现的问题,多年来,有太多的专家都反复说过男教师对未成年人成长所起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云云。
我想从后果的角度说几点:
首先,未成年人(包括高中,以下同)通过学校教育,解(习、试)题能力不断提高,但观察问题、质疑问题、动手能力不断弱化,这已经是人们长期以来诟病基础教育的重要原因。
那么这种弱化除了其他诸多重要原因外,与男教师越来越少有无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
准确点说,比较优秀的男教师太少,量少,质还不太优(当然不是指所有男教师——特此说明)。本世纪始,随着招生急剧扩大,高校也大跃进般地中专升大专,大专升本科,“一夜之间”有了许多高等院校和研究生导师。
也不是说女性教师就不行。我上高中的时候,适逢极左而疯狂的年代,有一些工厂的工程师、研究所的研究人员,依稀记得还有报社的编审记者被贬到我们学校教书,女的居多。
但是他(她)们很快适应了课堂教学并且很受学生欢迎。因为他们喜欢用实验说话。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提到从生物研究所下放到我们学校教书的生物老师,带领我们做过许多实验,比如动手做细胞模型,制作植物(小)动物标本,物理老师几乎每节课都会做实验,我印象中,凡上课必有或大或小的实验。
在那个“读书无用”的年代我们也真够幸运的,只不过这种幸运一不小心建立在了别人的痛苦之上。尽管如此,那个时候,学校里男教师还是绝大多数。并且这种性别结构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末。
而后,“应试”教学变得愈来愈疯狂,别来越变本加厉。不客气地说,许多教师恐怕除了围绕试题讲题解题外,恐怕也就讲不了别的什么了。
其次,从高校看,师范院校都快成女儿国了,男生数量的确太少。综合大学恰恰相反,尽管女生很适合安静地背书做题,更适应大一统的一张卷子打天下,男生相对来说更愿意动手动脑,但综合大学里女生与师范院校比还是要少得多。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从整体看,考入师范院校的男生的确在学习能力方面逊色于考入综合大学的男生。况且,进入师范院校可能不是男生们的高考初衷,多数是不得已而为之。这就会进一步造成中小学男教师少而未必优的状况。
再有,联系我国中小学科学教育的实际状况看,本就严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教育,再加上少而未必优的男教师比例,把科学教育简单等同于科普教育,把科普教育更加简单等同于技术教育,最后,连技术教育也变成了搞热闹、弄动静,拿奖牌的活动了。
不信,你如果到任何一所学校了解科学教育情况,校方一定会骄傲地向你展示学校何时何项目何学生科技制作拿了个什么什么奖,以此证明学校科学教育开展的好。缺乏男教师,缺乏有思想有能力的男教师客观上是不利于开展真正的科学教育的。
还必须声明一下:并不是说这些问题都是男女教师比例失调造成的。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前面说过了,这里再次强调。
男教师少的背后原因
这种现象,背后有传统的惯性影响。
历史上读书人大凡有一点可能做官的都不愿意去做“专职”教师,包括被奉为万世之表的孔夫子亦然。今天的社会,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地位已经有了很大改善,但教师职业依然不是高校众多优秀男生的首选。
如果不想去公司打拼,或者想求个稳定而实际收益不错的行当,高校毕业的男生最先想到的的是去排队报考公务员,而非报考中小学教师。
很多男孩子高考时会千方百计避免报考师范院校,即使因为考试本身实力或者发挥不太好,其分数只能被师范院校录取,也常常在毕业之后尽量不去中小学做教师。
必须承认,对大多数优秀的男生来说,选择当中小学教师常常是无奈之举。
体制内各行业中,中小学教师薪资待遇依然不具备较大吸引力。
客观地看,改革开放以来,中小学教师薪资待遇经过数次提升,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但与发达国家比较,依然偏低;与国内同属体制内其他行业相比较,更是处于较低水平(指所有的工资、奖金、福利等等的总和收入)。
其中一个原因是我国体制内职业收入构成非常复杂(此题不议),所以单拿工资说事,意义并不大。
应该提及的是,这两三年沿海发达地区中小学男教师比以往多有增加,特别是211、985高校,甚至海外名校的本科、硕博士入职中小学已不是新鲜事。
况且也是沾了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就业形势严峻的“光”,更别说动则2、30万的年薪在就业难的今天还是很有诱惑力的。但这种变化于大局无补,仅仅反映了各地区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状态而已。
标准化统考导向的“标准化教学”,了无学术滋味。
对于思想活跃、动手能力强,有创造潜质和欲望的高校毕业生(尤其是男生)来说,这种统一教材、集体备课、标准答案、流程化、生产线似的课堂教学实在不容易产生吸引力。
信息化时代的中小学教师圈貌似开放,其实很封闭。
这里所指的封闭主要不是说一般交际和谈恋爱方面的困难(包括但不主要),主要是指知识结构层面、逻辑思维层面、生活内容生活方式,以及社会的融入度方面存在实际上的外显热闹实则封闭的状态。
这些年来中小学教育领域,“新概念”、“新”提法层出不穷,但教学的基本面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实质性变化,在课堂教学方面甚至还呈现出某些倒退态势。假讨论、假探究、假求异充斥课堂教学。
教师的个性化备课缺乏内驱力,经过几年的中小学教师从业磨练,随着熟练掌握教学及应试流程,往往会逐渐减弱阅读——特别是学术性阅读的欲望,直到丧失阅读习惯和能力。
由于教学评价的标准化统一化,评价(考试)细化到了每一个小的知识点上,这的确方便了评价操作,但带来的却是僵化和死板,教学中普遍缺乏罗辑的力量,新鲜感、发现感、创造感极差。职业倦怠感恐怕与这些有着密切关联。
凡此种种,如果得不到根本性改善的话,中小学教师职业中的倦怠感和性别比例失调问题还会继续存在。一旦经济形势得到明显好转,就业难问题得到较大缓解,高校男生恐怕更不愿意做中小学教师。
有何办法破解难题?
在这里我想重提高等师范教育的根本性变革问题。在我看来,这与改变教师在公众中形象、提升教师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吸引更多男性优秀毕业生从事基础教育事业息息相关。
如果说30年前因为经济基础薄弱,高等教育薄弱,中小学教师缺乏,不得不实行实施至今的高等师范教育模式的话,那么在国力日渐强盛、高校林立的今天,的确到了具备大刀阔斧改革高等师范教育的时候了。
取消单一的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的师范院校。
由综合大学举办师范学院,可以并入现有的师范学院。个别211、985师范大学条件成熟时可转成学术性综合大学。大多数师范学院可逐步转型为其他类别的高校。
综合大学内的师范学院(或教育学院)只招收完成四年本科学习又有从事教师职业的大学生,使所谓“师范生”名符其实地完成四年本科专业学习后,在综合大学的师范学院(或称教育学院)被录取后,再接受一年或更长时间的师范专业理论和技能学习,经过考核达标者可取得从业资格。
改变由来已久的普遍缺乏思想力量、逻辑力量、质疑精神的千篇一律的考试评价机制以及由此带来的貌似热闹时则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状况。
在遵循教育方针的前提下,依照教学大纲,给足教师个性发展空间,保护并鼓励中小学教师质疑、探究、灵活多元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
制定改革时间表:在此基础上,较大幅度提升中小学教师薪资福利待遇,使这个行业的从业者在体制内所有行业里属于较高收入者。
唯如此,“国考”排队者才能转变为“师考”排队者,而其中一定会有大量的优秀男生。
作者 | 谷雨天(退休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