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普职分流大势下,出路在哪里?

2022-01-04 17:25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

摘要: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之后,有更大比例的学生接受非传统普高的教育(或者说高中龄段办学更加多元),这个大趋势影响的并非今明年的初中毕业生,而是更长远的家庭教育规划和选择。这个影响也并非全然是负面的。

2021年12月4日-12月5日,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举行第八届年会,主题为“中国教育大变革”。爱哲教育创办人,爱哲安民未来学校校长马志娟在分论坛“家庭教育论坛”上进行了题为《普职分流大势下,出路在哪里?》的演讲,本文根据录音整理而成。

很高兴有机会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上与大家交流。

我自己所在的爱哲安民未来学校,是位于朝阳区的12年一贯制民办学校,学生家庭背景比较多元,家长对于孩子未来的升学和发展也抱有比较开放的态度。无论是疫情、普职分流还是民办教育政策的变化,对我们家长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我准备了这三个议题,但时间有限,为了不妨碍下一场的直播,我就聚焦在普职分流话题吧。

在这次年会上,紧接着我们的家庭教育分论坛,有普职分流专场,专家们会从职业教育政策和行业发展角度进行了研讨。我主要从家长角度出发,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下面的文字在直播内容基础上,做了扩充,以求把问题和观点表达得更加清晰和完整,为观望和焦虑的家庭提供一些参考。

首先,给大家吃一个定心丸。到今年为止,北京地区的普高录取率是非常高的,不同区的录取比例从70%多-90%多不等。普职五五分不是一刀切,有地区的差异,实施周期也有缓冲的过程。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之后,有更大比例的学生接受非传统普高的教育(或者说高中龄段办学更加多元),这个大趋势影响的并非今明年的初中毕业生,而是更长远的家庭教育规划和选择。这个影响也并非全然是负面的。

哪个群体最受影响?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相比2000年只有50%的初中毕业生会继续升学,2020年这个比例已经高达95%以上。普高从2000年的29%上升到2020年57%,职业教育则从21%上升到39%。但这只是全国平均水平,城市本地户口家庭上普高的比例会显著高于农村,反过来说,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于农村。农村孩子初中毕业后若不想去打工,中职是最有可能的选择。

也就是说,一比一的普职比,影响最大的群体是城市的初中毕业生。今天大城市的父母,大都是高考扩招后,经历了上一个好大学,找到好工作,改变生活境遇的经历。尤其在北京这个地方,随处可见名校毕业的家长。他们有相当大一部分被“内卷”挟裹,在艰难的适应消化“自己的孩子不如自己当年”的落差。普职1:1分流,则意味着对于某些家庭来说,不仅名校指望不上,孩子可能连普通大学也上不了(假如家里的经济条件又不足送孩子出国留学),就更倍感焦虑。

普职分流对于不同地区和家庭的短期影响的确是不一样的,但这个问题是否仅是中考成绩在中间层那10%的家庭值得关注?我倒觉得职业教育的发展值得广大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都来关注和建言。

普高和中职,有确定的更优解吗?

首先,这是一个关系到40~50% 初中毕业生的教育。他们是否度过安全和健康的青春期,是否获得体面生存的一技之长和社会支持?它关涉到每年600万左右青少年及其未来家庭的生存和生活。

其次,中国社会对人三六九等之分带来的生存困境,以及差强人意的职业学校教育,让中职选择成为众矢之的,却忽略了吸收了50~60%初中毕业生的普高,并不意味着一个更优的解。打个比方,如果中考成绩能勉强上普高,那大概率是当地非常普通甚至很糟糕的高中。在全封闭军事化管理的普高陪跑三年,孩子就会有好的出路吗?

这话听上去比较犀利无情,但事实上,2020年1071万高考生,只有40%多的学生能考上本科,普高里成绩靠后的20%学生(200万左右)连专科也上不了。而2019年 ,中职毕业生有接近一半继续升学。从这些数据看,成绩不好的孩子没有出路是一个伪命题。至少,这个与普职1:1分流没有太大的关系。

对于一所学业成绩正态分布的初中,必然会有不同出口的毕业生。为了不掉入“中职陷进”,而盲目进入“普高的坑”,最终也是前途未卜。我理解这些家庭的焦虑,更希望帮助家长看到政策发展的中长期变化 ,更理性看待孩子的教育选择。

职业教育的机会在哪里?

在经济发达国家,不同层次的职业教育其实占到半壁江山。尤其是大家熟知的德国和日本,职业教育是非常主流和成熟的选择,与本国的产业和经济有很好的配套衔接机制。技术工人和服务行业从业人员较少收到歧视,也有机会获得较高的薪水,甚至工人当中能产生诺贝尔奖级别的的人物。在这样具有充分社会保障和保底教育的国家里,职业教育是一种务实的、不是最优也是次优的策略选择。

中国尚未达到这些国家的水平。但一系列政策已经发出这样的信号:在重度投入个别高精尖和一流的大学之余,发展多层次的教育,已经是一个事关民生、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事情。2021年6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的《职业教育法(修订草案)》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家长们还是要看到职业教育的发展对于自己的孩子,可能带来哪些机会?

目前,中职到大专,再到职业本科的升学是打通的。最新颁布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对中高本专业进行了调整。中职、高职专科、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完成一体化设计。未来还会有更多综合型大学接收中职-高职路径的学生,普高的高考生实质也有相当大一部分进入职业方向的专科和本科教育。

就目前数据看,学历和收入总体水平是强相关的,假如家长更关心的是孩子是否能上大学,那么随着更多职业教育发展配套政策出台,中职上大学也未必不是一种曲线救国的方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明确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证书在效用方面与普通本科价值等同,在就业、考研、考公等方面具有同样的效力。

当下,也有教育同行提出实验普职融合的综合高中模式。美国实施的就是这种模式 。美国发达的社区大学、经费充足且对本地居民大幅倾斜的州立大学、灵活的大学学制和转学升学制度,都使得高等教育体系拥有更多弹性来兼容和支持不同需求的学习者。

在中国,普职融合的综合高中是否可行,还有待其他配套政策的出台,这是一个深层次的办学和政策革新,需要对教育治理和评价做出调整。如果哪一天地方政府不再单纯以中考分数,高考排名论断这个地方的教育政绩时,多层次多元的大学前教育才会足够充分供给。

政府在推进1:1分流同时,也在逐步推进中职高职的发展。我们已经看到重磅政策一波波,都指向基础教育的规范和均衡,高中段教育的分层和多元。前者,剑已出鞘,可见分晓;后者,仍如迷雾,但未来可期,值得家长们积极跟进,在千军万马独木桥这条路之余,策略性运用政策资源,独辟蹊径,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孩子和更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未来的人才不拘一格

大家有可能听过豆瓣有个965废物小组。我们很多家长所有的努力就是为了孩子能上985,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一路“卷”上985的那些“别人家的孩子”可能面临的困境:阴郁、迷茫、感到生活无意义。毕业后觉得自己一无所成,30岁的时候想要躺平。

无论是上名校的5%,陪跑的45%,还是上职校的50%,都有自己的困境。从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学校如果以名校升学率论教育成败,那么这是一个让95%的孩子失败的教育体系。现在形势可能更糟糕,即使那5%的文凭也在贬值。就人的终生发展而言,底层能力、敏捷、坚韧,自我导航和转轨,才是在复杂且不确定的未来创造有意义的人生和更美好世界的核心。

未来的人才不拘一格,我们要培养的是“不存在”的人。行业刷新以及大量新兴职业等待着年轻人去挖掘和创造。对于每一个家庭来说,要把竞争性考试作为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与其足适履,不如从小帮助孩子发现自我,找到自己的天赋与热情,并支持他去持续探索,发展自己独特的路径,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当孩子小的时候,哪怕走几步路,叫一声爸爸妈妈,对着你笑,都会让我们狂喜。我们眼里的孩子是真实的人,我们感受到孩子的喜怒哀乐,对他抱有无限的期待。但上学后,进入集体或者竞争性学习环境后,就容易被粗暴的标签化:牛蛙、普娃等。家长们看孩子的心情主要取决于每天拿回来的作业完成情况和考试的分数。原先那个真实可爱眼里有光的孩子不见了,他们在层层筛选中逐渐暗淡的。

今天是家庭教育论坛,最后还是说几句与家长共勉的话:正因为孩子进入社会后面临的是一个更具竞争性的环境,家庭更需要提供一个滋养和安全的土壤,父母以积极进取的生活姿态以身作则,让每个独特的种子生根发芽,成为更好的自己。生活的真相就是充满意外和不确定,我们不可能给孩子创设完美的环境。被充分的爱和认可的孩子,更有可能在逆境中站稳脚跟,迎难而上。

作者简介:

马志娟,爱哲教育创办人,爱哲安民未来学校校长

北京大学博士,曾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创新中心主任。马志娟深度参与中外教育创新的研究、倡导和行动。她是哈佛大学教育学院“21世纪的教与学”的课题成员,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兼职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