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孩子过得像你一样吗?你的人生是孩子最主要模仿对象
摘要:上周带孩子去看医生,因为他也是我熟识的朋友,就多聊了几句,最后他语重心长的说了一句:“我一定不会让我的孩子以后当医生,没日没夜的辛苦,家人患者还未必理解。”
“孩子,你可千万别像
爸爸妈妈这样……”
上周带孩子去看医生,因为他也是我熟识的朋友,就多聊了几句,最后他语重心长的说了一句:“我一定不会让我的孩子以后当医生,没日没夜的辛苦,家人患者还未必理解。”
我的心里一惊,这句话太熟悉了,同样的句式简直是很多中国家长的标配:
“孩子,你好好学习,以后一定不要像爸爸这样,当一辈子司机,走了那么多路,却从来没停下来欣赏过风景。”
“再不好好学习,以后就只能我和一样,早出晚归的做点小本生意养家活口。”
哪怕是外人开起来很好的职业,也都是父母用来激励孩子的反面教材。
“好好学习靠热门专业,一定不要读师范专业,不然以后一辈子当孩子王,辛苦不说,赚的钱还没有小卖铺老板多。”
“做什么别做警察,不然像你爸一样,紧急任务几天一个月的见不到人,家里的事情都顾不了。”
其实不光是职业选择,很多父母在无意之中会不经意传达对自己很多人生选择的抱怨。
“女儿,你要记住,以后一定要找个赚钱比你多的人,要有能力养家,不然你一辈子就像妈妈一样辛苦劳碌。”
“你看看你爸爸,一辈子都优柔寡断,毫无成就,长大了千万别像他。”
你的人生是孩子最主要的模仿对象
而不是你的言论
尽管做父母的本意是想把人生经验都毫无保留的告诉孩子,让孩子避免走自己走过的弯路,不要像自己一样做出错误的选择。然而,实际上呢?
很多医生的孩子,最终还是选择了医学领域;
很多老师、教授的孩子,最终走上了同样的学术道路;
做生意的家庭,第二代第三代还是在商业路上;
女儿嫁的老公,往往身上有父亲的影子;
儿子找的老婆,简直就是另一个自己。
我们常说原生家庭的影响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的作用最大,因为小时候父母是我们的偶像,父母的言谈举止和背后所代表的三观每天都在渗透我们的生活,我们都在不经意模仿着。
除了书本知识和长大以后的偶像,父母是我们一辈子最重要的老师,我会看父亲如何对待自己的工作,我会模仿母亲如何打点家里的生活琐事和人情来往,我会观察父母如何对待长辈和孩子,甚至连父母表达喜怒哀乐的方式我都深深被影响。
这所有的家庭生活记忆都构成了我们对人生重要事情的认知和判断,父母的人生轨迹、言谈举止、思想性情都是每个孩子最活生生的生活教材。
接纳自己的人生,是我们教会孩子
幸福生活的第一步
我相信,所有的人生选择都不完美,我也坚信每段人生都有闪光点。
我们总是高估了别人的华丽羽毛,却忽视了自己的幸福翅膀。
少年成名的作家蒋方舟在参加一档节目时被嘉宾问到,如果有一个孩子像她一样,从小就展现了写作的能力,你会宁愿TA想你当初一样被广泛的注意,还是像一个一般的孩子那样长大呢?
蒋方舟回答到,她的过早成名和广泛关注还是给了她很多帮助和激励,虽然她也承担了过多的负担,她仍然还是会愿意自己的孩子像她一样成长。
正如高晓松的评价:“如果一个人愿意自己的孩子像自己一样成长,说明这个人对自己的人生,一点愧疚都没有,充满了自信和感恩。”
助力孩子成长的是父母的优势
也许你不是年薪百万的爸爸,但你可能擅长很多运动,可能会组装书柜;
也许你不是一个既负责貌美如花又负责赚钱养家的妈妈,但你可能会做的一手好菜还特别擅长处理家庭的各种人际关系。
谁也说不清你的哪个优势可能会让孩子受用终生。
接纳自己的人生,不是说告诉孩子我们做父母的无所不能,盲目自信,而是因为助力孩子成长的不是我们的弱点甚至缺点,而是我们做的好的地方,我们的优势。
仔细想想,决定我这30多年人生轨迹的是我身上保留了父亲的乐观积极,和我母亲的善解人意。他们的特质一定也在我身边留有印记,但对我人生有帮助的一直是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把自己成功的人生经验告诉孩子,让孩子学会我们的闪光点,同时学会创造和接纳属于自己的人生,也许是我们父母应该给孩子上的第一课。
希望我们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可以多一些这样的句式:
“你看,妈妈遇到困难,就不放弃,所以才做到了。你也可以像妈妈一样!”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