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国外的“快乐教育”骗了多少年?竞争残酷的从来不止中国!
摘要:不少父母期望孩子到国外接受“快乐教育”,以为这样就能让孩子避免承受比如高考这样激烈竞争的压力。
有些父母因为经历过艰辛或贫寒的生活,就希望孩子能少受些苦。因此,不少父母期望孩子到国外接受“快乐教育”,以为这样就能让孩子避免承受比如高考这样激烈竞争的压力。
然而事实上,竞争是人生无法避免的严酷现实。国外不同于国内,国内的竞争只限于应试领域,而西方大学尤其是名牌大学的竞争却是国际性的,涉及的领域也是方方面面的。
国外一流大学的招生率与中国名校的录取比率持平,入学申请者来自世界各地。国内大学的录取标准是清晰明确的,只限于一个方面——高考分数。西方大学却把学习成绩和考分视为最基本的衡量标准。
对西方大学而言,衡量学生学业表现更为重要的标准是:观察学生课外活动的参与情况以评定其相关技能、领导力、主动性、对特定兴趣领域的热爱程度、团队精神、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风险的能力、处理失败的方式、个性、创造力等。
“记住,没有哪一份个人资料能被奉为‘最佳适配资料’,不管其中信息显得多么出类拔萃。MIT要招收一个班的学生,就像要选1000个人组成一支登山队,准备一起去攀登一座有趣又崎岖的山。
我们显然希望这支队伍的成员都受过良好的登山训练,耐力持久,对登山运动充满兴趣。与此同时,我们也期望每一位成员都能给队伍注入新鲜的血液。譬如,乐观的心态或幽默感、令人称赞的个人经历、天资卓越、爱好广泛、成绩卓著等。
在此要强调的是,我们并不是想招一群一模一样、完美无缺的登山选手。我们需要的是一群各有所长的人,以使大家能共同携手,彼此欣赏和激励。”
这一段是最重要、最经典的关于美国顶尖大学录取学生流程的描述。
西方大学的申请流程更着重于学院文化,以及申请者与学院文化的适配度,所以大学里的每所学院都有各自内容丰富、翔实的介绍网站。
网站对学院的核心使命、价值观、学院文化都有阐述。这些价值理念,对每所学院来说,就像是他们为自己的“登山队”所制订的征服目标。
大学申请过程需要学生做大量的功课以便深刻认识自己,校方会要求申请者回答一系列的问题。比如,学生想通过求学收获什么,也会让学生对自身与所申请学院的适配度进行自我评估。
我常会从申请海外留学的高中生口中听到这样的评述:申请进程的最大益处并不是最后能获准进入申请大学就读,其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通过回答申请表里的各项问题让他们做了一次深层次的自省,甚至有时还能发现些让自己和父母都感到吃惊的个人素质。
这就是我反对申请者让留学中介公司完全包办其申请流程的原因之一。信誉良好的中介公司会辅助申请者完成自我挖掘的过程,但不会告诉申请者如何才易被申请学校录取。
可是像这样的中介公司在中国少之又少。大部分的中介公司为了让申请者顺利被学校录取,会让学生避开自我挖掘的步骤,这样有可能会让学生进入一所不适合他的学校就读。
这样的结局是很不幸的,学生浪费了宝贵的青春年华,耗费了大量的金钱,换来的却是徒劳无益和心中的愁烦。
西方大学的入学申请过程并非程式化的模式,学校除了要参考申请者的学习成绩之外,还要求每位学生对自身的特点有充分的了解。
例如,一位中国男孩对数学和自然科学很感兴趣也很擅长,同时他的钢琴和小提琴也演奏得相当不错,但他可能与其他中国男孩没有太大差异。
对这位男孩来说,要让自己表现突出,除了在一大群与自己履历相近的申请者中成为数学和科学领域的尖子,还要成为他们中间钢琴和小提琴演奏得最好的人。
尽管西方大学没有明文规定对每类学生的配额限制,他们还是希望学生的构成能够多样化,所以,不会出现哪个学院全都是中国学生或全都是欧洲学生的情形。
也就是说,你孩子的竞争对手多半是来自中国的其他申请者。如果你的孩子与其他的中国申请者没有很大分别,他就很难在众多类似的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这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目标是让孩子能被海外一流大学录取,孩子就得力争成为他所属类别或申请者里最拔尖的学子,所以竞争不可谓不激烈。
唯一的区别就是他将在不同规则的指引下进行一场不同方式的角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