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青岛

青岛市北实验初级中学:以德育为核心,“和、思、爱”激活老校新动能

2025-08-05 08:55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编者按:“教育是改变世界的强大工具。”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点燃希望、塑造未来的火种。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下,如何激发老校新活力、破解生源困境、实现育人质量的跃升,是众多基层学校面临的挑战。为了探寻岛城教育变革的生动实践,青报教育在线推出《育见未来》系列主题报道,展现这群一线教育工作者破解难题的智慧与担当。本期聚焦青岛市北实验初级中学,看这所位于市北的老学校,如何在校长丁台会的带领下,走出一条扎实稳健的革新之路。

“今年,我们很多学生的成绩都有了较大的提升。”坐在略显老旧的办公桌前,市北实验初级中学校长丁台会这样告诉青报教育在线,平稳的语气中带着一丝骄傲。成绩普遍提升的背后,是这所老校在近年生源基础薄弱的基础上,不断积极进取变革的成果。

两年前,丁台会从青岛第二实验初级中学调任到青岛市北实验初级中学,主持学校行政工作,很快就意识到这所老校需要一场变革。彼时岛城优质生源东迁已有多年学校生源基础相对薄弱,与区域平均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丁台会坦言,当时,他确实承受着很大的压力,但在诸多困难之外,他也发现了这所底蕴深厚的学校有着其独特的竞争力。基于这种现状,丁台会选择了一条迂回却更扎实的路径,以德育为核心,用“和、思、爱”三字,重构了这所创立六十余年老校的文化基因。

深耕德育,明理为先

深耕青少年德育工作多年,丁台会深谙德育是立校之本,他深知这种环境的塑造是从上到下的,这绝非一朝一夕的工作。他将“明理”确立为德育工作的核心,从学校的日常行为规范入手,从最基础的礼仪常规抓起。他要求学校干部每日在校门口、教学楼内值守,引导学生养成“见面问好”的习惯;通过校会、班会反复强调行为规范,着力改变部分学生文明习惯,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心态。

同时,“我们要给学生们带来一个全面展示的平台。”丁台会认为,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评价不能单一,要学会用多把尺子来衡量学生。让学生们学会爱人、爱家、爱社会,首先需要鼓励帮助他们爱自己,找到自己身上的亮点。为此,学校在国学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设置了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等活动,让学生们能够有展示自己的平台,为在该领域有出色表现的学生们颁奖,鼓励孩子们取得自我认同感。

同时,他也通过老师积极与家长沟通,说服他们来参加颁奖典礼。“其实这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因为这些孩子可能在成绩上并没有那么突出,要(按照传统的标准)评奖评优,可能很难轮到他们,但是现在这样,他们看到家长穿得正式一点坐在观众席下面,他们就会觉得很不一样了。”

力破壁,九年一贯从

“和”是丁台会破局的一把钥匙。2020年,青岛三十四中与隔壁的芙蓉山小学合并为市北实验初级中学,成为了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中部与小学部实行统一管理教学,但长久以来,由学段差异带来的教学与管理隔阂犹在。

因此,他到任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破这种隔阂。他认为,作为学校全体师生的大家长,他有必要为他们提供一种“家”的氛围,促使学生对学校产生认同感。“比如最直接的,我们如何评判小学部的教学工作成果?让小学老师多参与初中部的成绩发布会,就能让老师们直观感受到学生的变化。”

这一变化,对于学生而言影响深远。这意味着他们在选择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之后,能够在小初衔接这一关键节点获得更多缓冲时间,老师们在针对学生小学阶段的备课教学中,能够以初中阶段的知识体系为目标,在相应的基础知识点上进行精讲,为学生们升入初中学段打下坚实的基础。

“思”引革新,课堂焕发新活力

针对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则更多落在“思”字上。面对平均教龄25年以上的资深教师团队,丁台会认为,“颠覆式改革”并不适用于这所老校,老师们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且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他相信,基于在校教师们普遍的责任心和自驱力,缓慢推行教学改革的路径更适用于这些老师。

近年来,学校为老师们新增了多个教学资源平台,这有助于老师们通过有效的资源筛选,为学生们制定适宜的分层题目,“比如最后一道拓展题,老师们找的拓展题基本都是分类的,针对自招学生、普通学生和一部分稍微落后的学生”。通过这样的分层任务,老师们能够在后续的教学中引导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练习。此外,丁台会也组织学科组长和分管教学的学校领导们改革了学校原来的成绩分析会,将学生们的期中、期末平均成绩通过折线图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样有利于老师们交叉对比不同班级的成绩变化,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让老师们能够根据学生的成绩变化制定教学计划。

“爱”凝聚人心,丈量成长之光

“爱”,则是丁台会在来到学校后提出的新思路,也是他激活学校师生凝聚力的核心密码。校内的每一位学生,丁台会都是倾注了无限的爱与关怀。

对于随班就读的患有孤独症的特殊学生,他安排班主任老师重点关照,聘请专业的心理老师介入关怀。他相信“教育一个都不能少”,在分班时,他特别叮嘱负责干部将这名学生和平时相熟的伙伴分在一起,“至少有一个分在同班”;针对普通学生,他坚持经常和学生们谈话沟通,针对学生的优势弱势学科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议,这种深沉的爱,也换来了孩子们最朴实的回馈。 “前段时间我们毕业典礼彩排,有个学生来我办公室找我,送了我一包糖。”在他看来,爱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师生间最真挚的情感联结,它让那些曾被忽视的角落也能开出自信的花,让那些不被看好的生命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星光。爱的教育,最终在孩子们悄悄递来的那颗糖里,尝到了回甘。

用“和”消融边界,以“思”精耕课堂,以“爱”温润人心。当每一份努力都被郑重托举,当校园的每一环都浸润尊重与信任,教育便不再是冰冷的达标率计算,而是数百家庭升腾的希望,被温柔以待的教师,终将把星光种进孩子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