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国内外

京津冀一体化 教育如何发力?

2018-03-13 10:54 中国教育报

摘要:“我觉得教育一体化是京津冀一体化特别好的抓手,也很可能是一个可以很快见效的抓手。”

“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三地教育应如何发展,学校发展又该如何融入国家战略,搭上‘快车’?”自2017年担任河北大学校长以来,中国科学院院士康乐委员就在思考这个问题。

同样在思考这个问题的还有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王训练委员:

“我觉得教育一体化是京津冀一体化特别好的抓手,也很可能是一个可以很快见效的抓手。”

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教育应该如何发力?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多位参加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

深度合作——

辐射优质教育资源

2017年8月,北京市与河北省签署的《关于共同推进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战略合作协议》发布。根据《协议》,北京北海幼儿园、史家小学和北京四中将成为对接雄安新区的“排头兵”。

“接到这个任务以后,学校的干部、教师都倍感光荣,大家都有无限的动力和热情,很多人主动要求报名参加建设。”史家教育集团校长王欢委员告诉记者,史家教育集团对接雄安建立的新校区初步计划设置36个班,学校用地和用于招聘相关教师的编制也已经通过当地政府部门批复。

“新校区和北京主校区从办学理念到课程设计以及师资培养、学生活动、品牌项目等将完全打通,新校区招聘的教师会在主校区进行深度的交流和培训,后续的培养主校区也会及时跟进。”王欢说。

北海幼儿园园长柳茹委员表示,北海幼儿园对接雄安的工作正在进行前期整体设计,“我们的教师将和雄安的教师共同研究、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包括共享一些课程。大家互相学习,共同为了孩子的发展努力”。

在北京十二中校长李有毅委员看来,三地教育要开展深度合作,首先要做好顶层设计,建立起共享教育资源的长效机制。另外,各学校也可以主动发力,与兄弟学校建立联系互通有无。

对此,王训练持有相似的看法。“京津冀一体化需要统一规划、协调推进,不仅是三地共享教育资源,同时教育政策也要尽快对接。”他认为,京津冀教育一体化应该坚持高起点,“我觉得一体化过程中,一定要通过深度融合实现‘1+1+1大于3’的效果,让三地的教育水平都实现非常大的提高”。

共享人才——

创新育人用人机制

“协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共同发展。协同发展的关键,是人才资源的配置和平衡问题。”在3月6日举行的政协教育界别联组会上,康乐在发言中向教育部部长陈宝生以及一百多位委员阐述了自己的三地协同发展人才观。

不久前,教育部部署实施了部省合建高校工作,河北大学成为入选部省合建的14所高校之一。

“河北大学入选这项工程,对补齐省内高等教育发展短板,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意义。”康乐说。同时他坦言,受发展现状限制,河北仍然面临着人才竞争压力大、造血功能不足等问题。

康乐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建立人才共享或联动机制。打破属地思想和地域界限,鼓励和推进京津冀区域内高端人才资源合理、有序、良性流动,以优质人才带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进而带动区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共同进步。

康乐建议,河北可以尝试建立人才改革试验区,下放更多办学自主权,“比如由高校自主决定高端人才延聘与否以及延聘期限。设立文科资深教授岗位,给予其与自然科学、工程科学院士相当的待遇”。

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殷福星委员则提出,如果建立雄安高教基地或大学群,可以在弥补河北优质高教资源短板的同时,为京津冀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雄安可以先行先试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实施更有效的人才政策路径”。

“其一,建立人才流动机制,推动大学、政府、社会、企业之间的人员互动交流。其二,鼓励人才交流合作,积极吸纳国内和国际高端人才,在更大范围内优化配置人才资源。其三,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让一流人才能够引进来、留得住、用得好。”谈到自己的构想时殷福星说。

打造平台——

教育促进产业融合

近日,中国铝业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余德辉委员向媒体公布了自己《关于在雄安新区建设新时代综合性、国际化、研究型大学及“双创”园区的建议》的两会发言。

在这份发言中,余德辉建议,按照“1+N+X”模式,在雄安新区共同建设新时代综合性、国际化、研究型的大学系统。

余德辉具体解释了“1+N+X”模式的构成:“1”是指将首都一所“双一流”大学整体搬迁并更名,作为建校基础。“N”意为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将若干所具有一流学科的大学或学院,通过有机重组,共同组成大学本部。“1+N”构建起学科门类齐全、本硕一体化的教学科研体系和以博士研究生院为主导的基础科学研究体系。“X”是指吸引其他大学、研究机构和创新型企业,鼓励他们分别与新组建的大学以联合办学等形式,组建相对独立的研究生院,形成应用科学研究体系,共享教育和研究设施。

除了辐射优质教育资源、促进人才流动,教育在推动产业发展和文化交流方面也大有可为。

北京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校长刘林委员说:“比如,北京服装学院跟雄安新区容城县政府合作,在当地建立了时尚产业园。容城原本就是重要的服装产业基地,拥有基础良好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高校的到来则为当地服装产业带来了更多新的技术、设计理念和营销推广模式。”刘林认为,在促进三地优质资源有序流动有机结合,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方面,教育大有可为。

“教育可以成为融合的先行者,也可以成为其他方面融合的保障者,同时又将是产业、文化等方面融合的推动者。”刘林如此看待教育在推动三地融合中的作用。

记者 李澈 董鲁皖龙 焦以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