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博士之死:人生永远没有“别无选择”
摘要:当导师的言行都已经对杨宝德的生活和学习造成如此巨大的困扰时,他真的别无选择,只能求死吗?
29岁的西安交大在读博士生杨宝德自杀了。
他女朋友晒出了他生前与导师周筠的微信聊天记录,再综合身边同学亲友的说法,很多人推断,他之所以轻生,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不堪导师的奴役,并对未来深感无望。
目前,西安交通大学已经取消了周筠的研究生招生资格。
不过,今天我们不想讨论象牙塔里是否还能“无问西东”,只想聊一聊,为什么帮老师做杂务这件事,就能让一个名校博士生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
反观我们对孩子的教育,除了学习,到底还有什么是不可或缺的?
关于这件事,作家六六在微博上发布了一段评论,结果引来炮轰。
六六说话不好听,很多人情感上都觉得无法接受——凭什么当学生的就一定得给师傅提鞋?
说实话,我也觉得杨宝德的博士生活过得憋屈。
导师不像导师,倒像拿着他卖身契的主人,24小时对他呼来喝去,挡酒、陪吃饭、帮浇花、打扫卫生、拎包、陪逛超市、装窗帘……
哪怕极不情愿,考虑到自己的前途命运,他也不敢对导师说个“不”字。
但六六有一点说的没错,类似的事情职场上并不少见,有些时候甚至还要残酷得多,尤其是在一些需要师傅手把手教授手艺的行当更是常见。
我当年刚毕业的时候在电视台工作,打杂都不说了,还整天被骂得跟孙子似的,说起来也是一把心酸泪。
还记得我去报道的第一天,我刚恭敬地对我的顶头上司、一个40多岁长相刻薄的女人说了一句“老师您好”,她劈头盖脸就甩过来一句话:不要以为名校毕业就了不起,在这里我说了算。
我觉得她简直莫名其妙,但那个时候人太怂,不敢回嘴,只得默默忍了。这一忍,她越发嚣张,常常拿我的工作成果去邀功,遇到大事小情全推我身上,让我给她背锅。
在那样的环境中,我有两个选择。
要么继续忍辱负重,不断打磨自己,直到找到机会翻身,让别人再也没有资格和机会奴役自己。
要么主动离开,不把时间浪费在这些无意义的人和事之上,重新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土壤。
我当时的选择是离开。后来,我去了报社做记者。虽然也有采访和熬夜赶稿的辛苦,但感觉整个人都释放了,我很喜欢报社的文化和氛围。
也有人会做第一种选择。比如,当年闹得沸沸扬扬的曹云金以六千余字长文手撕师傅郭德纲。
为了学艺,忍辱负重,当了师傅多少年的“家仆”,但终有一日熬出了头,翻了身,有了实力再来跟师傅“算账”。
我当然不认为,当师傅的就理所应当可以欺负徒弟,当导师的就有权力奴役研究生。
只是,当导师的言行都已经对杨宝德的生活和学习造成如此巨大的困扰时,他真的别无选择,只能求死吗?
首先,他可以申请换导师啊。
按照西安交大的研究生学籍学历管理规定,研究生学满1年后,有权根据自身学习科研状况或创业需求,申请转导师、转专业一次,转导师申请无需原导师签字。
从2015年到2017年,西安交大每年都有几百人成功转导师。可惜,他可能并不了解这些情况,似乎也从来没有尝试过去了解。
他也可以选择不再继续读博。这个建议,他女朋友也曾经提出过,但是他说,他是硕博连读,如果这个时候放弃,他连硕士学位都拿不到。
他不知道的是,硕博连读研究生如果学满一学年,自愿降为硕士研究生的,也是可以由本人提出申请,将学籍层次变更为硕士研究生的。
从2015年到2017年,西安交大每年都有几十个博转硕的研究生。
如果他想出国,但是家庭经济又不支持,除了争取公派留学名额,他还可以尝试自己去申请全额奖学金。
总之,要想改变痛苦的现状,他完全有很多方法可以去努力、尝试,然而,他只是沉浸在自己的痛苦中,从来没有采取过任何积极的行动。
直到自己再也承受不了,又看不到被救赎的希望,就一死了之。
坦白说,对于他的死,导师固然有责任,但根本症结还是在于他自己,是他让自己陷在一个万劫不复的死局里。
只会一根筋地想问题,是死穴。书读得再好也是白搭。
死者已矣,活着的人要思考的是,究竟该怎样来过好自己的这一生。
很多父母把毕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的身上,希望能借读书这条路,实现鲤鱼跃龙门般的阶层跨越。
愿望本身没什么错,但在这个过程中,孩子进行自我评价的维度也容易变得单一,学习好等于成功,学习不好就是彻底的失败,他们甚至无法想象任何其他的可能性。
在之前中青报的报道中,一位杨宝德的亲戚说了句扎心的话,他说,丧失了儿子的杨家,从人上人又跌落到最下面。
杨宝德来自湖北农村,高考不理想,大学读的是三本,渴望读研能扭转命运。可以想见,他给自己背负了多大的包袱。
在他的逻辑里,他只认定一点,如果不能顺利读完博士,他这辈子就完了。
即便现在,我们身边依然有很多孩子,对自己缺乏多维度的认识,除了学习成绩,他们几乎看不到自己其他的优点和可能性。
因为这就是父母评价他们的唯一维度。
这其实是相当危险的一件事。没有人能一直在某个单一的维度中保持领先,
所以,即便只是偶尔失误,也有可能对一个人造成幻灭般的打击。
可是,人生真的只有一个独木桥可走吗?人生的选择真的从来都是“别无选择”吗?
不是的,这个世上,只有不想选择,没有不能选择。
真正决定人生质量和成败的,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不是学习成绩不重要,只是这永远不是唯一的选择,也不是一个人唯一的价值坐标。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