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南区:构建优质均衡教育一体化,推进全域全面现代化
摘要:多年来,市南区立足“构建优质均衡一体化,推进全域全面现代化”战略目标,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
市南区位于岛城之南,沿海而建,交融“海光、山色、名城”之底蕴精神,承载“时尚幸福”的发展责任,是青岛市政治、文化、金融中心和传统教育强区。让每一个孩子享受公平、优质的基础教育,是市南区全面建设时尚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区的坚定目标和必然选择。多年来,市南区立足“构建优质均衡一体化,推进全域全面现代化”战略目标,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位置,积极探索创新,“教育保障现代化、教育治理现代化、育人方式现代化”彰显特色,合力构建起“市南教育”品牌,区域教育事业保持量质齐升、优质均衡的良好态势。
全区目前有义务教育学校38所,其中小学28所,初中9所,在校学生39092名;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133人,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及送教上门学生76人。有幼儿园51所,其中,公办幼儿园32 所,民办幼儿园19所。其中省、市十佳幼儿园22个,省、市级示范幼儿园38个,占幼儿园总数的75%。全区共有省、市级规范化学校36所,占全区学校总数的95 %。
近五年来,市南区连续获得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全国区域教育特色发展示范区、全国课程改革试验区、全国校园科技体育示范区、全国艺术教育示范区、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改革实验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全国幼儿教育先进区、全国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省义务教育示范区、省素质教育先进区、省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验区、首批青岛教育现代化教育区等荣誉称号,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刘延东副总理对我区教育信息化工作给与了高度赞扬。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同志视察我区信息化成果,并给予高度评价
一
优先发展,统筹规划,以教育保障现代化为优质均衡的“市南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市南区树立科学统筹、教育优先的意识,落实教育保障“六项统筹”,即统筹规划、统筹建设、统筹配置、统筹招生、统筹班额、统筹服务,着力解决群众日益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和区域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不断提高教育保障现代化水平。
1、统筹规划,超前布局
先后出台《青岛市市南区教育基础设施布局专项规划(2014-2020)》等促进区域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相关文件,与发改、规划、国土、城建、街道等部门协作,新增规划用地约318公顷。科学预测人口以及二孩政策的影响,制定了近远期建设方案,并适当设置超远期预留项目。结合学校现状科学规划空间布局,合理规划设置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充分体现了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为市南区持续良好发展打下了基础,预留了发展空间。
2、统筹建设,全域均衡
市南区根据市南社会发展的新态势,超前意识到老城区校舍改造的迫切性和重要性,连续8年每年都进行学校校舍的重建和改建,办学条件不断改善,相继完成了青岛第二十六中学、青岛大学路小学、青岛三江学校、青岛第五中学、青岛基隆路小学、青岛宁夏路小学、延福花园幼儿园、金茂湾幼儿园等学校幼儿园的重建扩建新建,现在还有南京路小学、宁夏路第二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金门路小学、澳门路小学及幼儿园、宁德路小学及幼儿园等8所中小学、幼儿园正在重建、新建和扩建中。
市南区定位“国际二代”设计理念,充分利用现有的地域,在规划设计上下功夫,在建设理念上要效益,有效集约用地,合理利用多维空间,运用“上天”“入地”“中综合”等手段,配足配齐现代化功能教室,增加有效办学面积。例如青岛宁夏路小学改建后,在不增加土地面积的前提下,办学面积增加5倍。在学校建设相关技术上,采用光伏发电、光导照明、地源热泵等先进的生态技术打造绿色环保星级建筑,最大限度降低建筑能耗,建设绿色节能校园。
国家二代标准学校——青岛大学实验中学
(青岛第五中学)文化环境
3、统筹配置,提档升级
年均投入千万元,立足基础设备、信息化设备、教育创新设备三维度,优质高标统筹均衡配备。统一更新基础设备配备,为全区统一配备和更新了教师用计算机、微机室、班班通等设备,并为各中学及部分小学配备了探究实验室。每年投入约1000万元,用于各中小学体育、卫生、艺术活动的开展及设备的配备,逐步更新了ABS、PP环保材质的新型课桌椅。不断加强现代化设备配备,为各校配备自动录播教室及至少两间电子书包教室,全区校园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建立并完善“市南区教学仪器网络管理平台”,建立起了与现代教育装备标准相适应的现代化管理体系。努力探索教育创新设备配备,为各中小学校统一配备了机器人、3D打印机设备,指导各校根据自身特色配备了VR教室、创客教室及无人机等设备,发挥了创客教育在促进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培养青少年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中的作用。
4、统筹招生,彰显公平
本着公平公正、公开透明、依法规范、确保稳定的原则,多措并举,依法规范推进“阳光招生”工作。区域100%中小学按九年一贯学区划片对口入学。夯实招生入学“五入”服务,即联合居委会入社区开展适龄入学儿童摸底,入幼儿园组织适龄儿童入学宣传,入学区开展适龄入学儿童学情调研,入家庭发放“义务教育入学通知书”,入学校专题实施幼小衔接始业课程。创新“三项”机制,即在全市首先开发信息化入学平台、首创设置学区缓冲区、构建衔接教育“始业课程”体系等。建立随迁子女就读安置“六步”服务流程,“政策、服务、保障”并举,依法保障在区内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外来务工随迁子女报名现场
5、统筹班额,挖潜提优
始终将班额作为保证因材施教、公平优质教育的基础保障红线,克服中心城区人口密集,土地资源稀缺的困难,落实山东省关于解决城镇普通中小学大班额问题的要求,区政府出台文件,九部门联合签订目标责任书。近五年学校建筑面积增加55682平方米,仅近两年来通过校内扩班、校外办学、学区协调“三措并举”,新增学位4745个,完全消除起始年级超标准班额。
6、统筹服务,惠及民生
构建了大后勤服务保障体系,五年来教育经费累计投入约45亿元,初中、小学生、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达到2750元、2550元和1500元,均列全市前列。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生均公用经费达到2.2万元,居全省首位。新建、改建28所学校食堂(厨房)和1个配餐中心,实现全区中小学校营养午餐全覆盖,做到了“六个率先”,即在全市率先实现中小学食堂100%达到市标准化食堂标准,率先建立食堂运行经费政府补贴机制,率先引入食品安全专项技术服务,率先实施食堂财务记账托管,率先实现由区编委会核定食堂用工编制数对所用人员实行合同管理,率先实施大宗食材招标采购,校校配备农残检测设备和营养餐管理系统,构建了“政府主导、教育自办、科学管理、社会监督”的食堂运行模式。坚持以“关爱生命,以人为本,安全第一”为工作方针,不断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基础条件,落实监管责任,强化管理能力,积极打造“六位一体”教育系统安全综合防控体系。在山东省率先为中小学生免费配发制式校服,2017年投入专项资金推进学生用品质量安全跟踪检测。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所有学校配齐法律顾问、校园安保和校园物业。加强对困难学生救助帮扶,形成统筹组织统计、拨付发放、对口帮扶、免午餐、免校服的一体化保障体系,2011年以来救助困难学生2957人次,救助资金460余万元。
市南区投入约1200万元,免费配发制服装约3.5万套
二
创新机制,共享成长,以教育治理现代化为优质均衡的“市南教育”提供不竭动力
市南区扎根区域高位优质发展沃土,以深化改革,创新机制为路径,加快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深入实施六维度成长工程,即学区一体成长、校际合作成长、学校自主成长、家校相伴成长、教师专业成长、评价引领成长,探索完善区域内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推进和实现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1、学区一体成长
按照地理位置相对就近原则,以初中招生服务范围为基础,探索学区管理机制,建立了六大学区,出台了《市南区推进学区制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成立学区理事会,制定颁布《学区理事会章程》,全域率先实现以学区为单位对口招生,100%中小学参与组建发展共同体,合力“六项统筹”,即统筹招生培养、统筹教师资源、统筹课程建设、统筹教学研究、统筹教育资源、统筹家长资源,重点推进“依章合作管理、推进课程实验、在地化资源开发运用”研究实践。2017年,市南区又将51所幼儿园纳入学区制管理,推进核心素养课程实验,积极探索建立学区“菜单式”课程,尝试构建满足学生需要、立足学校实际、体现学区特点的幼小、小初衔接教育课程体系,探索纵向衔接、横向协作的学区制办学模式。
2、校际合作成长
市南教育充分利用优质资源,面向国际、全国、省域、市域、区域五大范围,构建多元开放、多种合作的高水平教育交流服务体系,先后与加拿大列治文市教育局、美国加州洛杉矶地区艾提万达学区、澳大利亚悉尼、德国弗莱堡对外教育促进署、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甘肃省宕昌县旧城中学等开展课程、教学研等合作,在牵手跨越,合作共赢中,主动承担促进义务教育更广领域、更大范围优质均衡发展的责任。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创建市南区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合作办学新模式,与青岛大学合作兴办实验中学和附属小学,与中国海洋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等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引入高等教育的科研指导和教学资源,开辟更多集团化办学的新途径,进一步提升区域教育内涵式发展。
市南区17所学校正式签约国际友好学校,9所学校为市级国际理解教育实验学校,比例全市最高
青岛市市南区和甘肃省宕昌县启动两地网络连线课堂活动
3、学校自主成长
围绕“区域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推进路径”课题,加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初步构建了现代学校治理体系,推动学校自主发展。落实“放管服”改革举措,建立教育行政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制度“两张清单”制度,20项权力下放学校、幼儿园。规范执法流程,优化办事流程;所有学校全面建立了学校管理自主权清单,完善学校章程修订和校务委员会建设工作;建立学校重要工作事项和重要文件合法性审查机制,全面推行学校法律顾问制度;完善学校内部机构设置,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实施教师申诉制度和学生申诉制度。各校依据章程、权限清单行使自主办学权,依法办学,自主成长,活力释放。
4、家校相伴成长
市南区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石作用,通过优化组织建设,规范运转流程,探索实践体系,共建家校合作 “成长之家”。成立区家校合作促进会、区家委会专业委员会,建设班级、校级、区级“三级”网络,围绕“参与学校治理过程、支持教育改革项目、共建家长学校课程”三项实践,通过机制共建、组织共生、任务共营,打造家校“相伴成长”教育品牌,家校合作,开放办学,形成正向合力,共享成长进程。
5、教师专业成长
实施学校干部队伍领导力、教师队伍综合素养“双提升工程”,不断提升干部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激发干部教师的生机和活力,为率先实现有市南特色的高水平教育现代化的总目标构筑教育人才高地。
青岛市教学能手苏婷老师借助PAD多媒体手段执教阅读课
一是实施校长“专业引领”。按照从严治党战略布局,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服务功能,推进中小学专职书记设岗。全面提高校长办学水平,启动校长个性化培训,搭建校长高位培训,推进中小学校长职级制改革,建立校长职级序列,完善工资等配套制度。合理配置校长资源。2017年中小学校长书记轮岗调整47人,比例高达94%。调整转变校长年终考核评价机制,从家长满意度、办学业绩等多维度,全面评价校长带班子、带队伍以及个人综合能力,培养校长的“教育家”办学素养。二是培养干部“梯队发展”。开展“提振干部精气神,真抓实干勇担当”活动,科学建立后备干部人才库,统筹优化干部配置,2017年提拔、轮岗、交流副校级干部63人,比例超78%,全区干部队伍面貌一新、干劲十足。三是推动教师“全面成长”。以教师“县管校聘”的全面实施为基础,按照“按需设岗、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的原则,统筹区域中小学教师的编制管理、岗位评聘、公开招聘、调配交流等管理职能,三年来累计交流教师218名。率先将高级教师由“学校人”变为“系统人”。创造性推行学区“软性”交流机制,2017年第一批6个学区12所学校15名优秀教师学区走课、跨校兼课,形成了师资“共赢”的局面。开展“五格三全教师培养工程”,“五格培训”即新教师入格培训、骨干教师升格培训、音体美教师优格培训、学科带头人风格培训、班主任高格培训,“三全”即学段全面化、教师全员化、职业全程化,架构了教师专业成长体系。研究教师专业发展规律、规划教师职业生涯、创新培训方式、多部门联动保障,在全市首创新教师半年脱产培训新模式,铺就教师专业发展的纵深成长之路,连续三年荣获青岛市人事管理示范点、市教育体制改革创新奖。
市南区基础教育学科带头人青岛金门路小学语文教师金敏参加东四学区教师软性交流,在青岛基隆路小学担任班主任
6、评价引领成长
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督政、督学、质量监测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关注教育“热点、难点”问题,借助高校、科研机构、专家团队等第三方,对区域中小学、幼儿园进行综合及专项督导评估。发挥督政职能,坚持政府主导,优质均衡并进,保障区域教育优先发展。发挥督学职能,开展了专项督导、综合督导、特色督导,三个维度的督导在评估内容、评价方式上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促进,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助推了学校自主办学、特色办学。例如:开展的体育、艺术、科技、安全、食堂管理等专项督导评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开展了综合督导评估,设计“一校一标”的评估指标,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开展特色建设督导评估,深入实施区域教育特色发展战略,积极鼓励支持学校特色建设,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促进学校个性化发展。发挥质量监测职能,积极主动参加国家和青岛市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有效运用监测反馈数据,梳理存在问题、明确整改目标、制定整改措施,上下联动协调推进问题整改落实到位,发挥了教育质量监测的正面导向作用。
三
提高质量,全面育人,以育人方式现代化为优质均衡的“市南教育”铸就服务品牌
市南区以提高质量,公平共享为目标,全力实施德润品牌育人、文化引领育人、课程创新育人、海洋特色育人、智慧科技育人、体育艺术育人,促进师生的个性化发展。
1、德润品牌育人
德润校园,引领成长。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实施“德润校园”建设工程,以德育一体化改革为统领,立足民族精神、文明素养、时代责任、国际视野和身心健康目标,推进“德育文化、德育课程、德育实践、德育队伍、德育评价”五项研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现代小公民,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养全面提升。实施贴近生活、循序渐进、学段衔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富有市南特色、学校特色的德润课程。整合国家、地方与学校课程的德育资源,通过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怀,通过责任和养成教育培育学生的敬业精神和诚信品质,通过社会实践和公益行动培育学生的友善品行,建立学段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提高主题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课程比例,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和未成年人“社会课堂”,以活动为载体,不断丰富社会实践课程。开展志愿服务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觉担当的责任意识和实践能力。
市南区各校德育工作在全国、省、市获得近百次集体荣誉。区“德润校园”获青岛市首批十佳德育品牌。9所学校被评为市十佳德育品牌,青岛嘉峪关学校获首批全国文明校园,23所学校获省市级文明校园。“德润一生 引领市南教育新风尚”被评为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优秀案例。
2、文化引领育人
传承经典,弘扬传统。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六结合”推进机制,打造区域品味经典文化活动十大品牌,即“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百年追梦、全面小康”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好书伴成长”活动、中华诗文诵读比赛、家庭素养大赛、“学国学,诵经典,传美德”竞赛、“做有根的中国人”写字节、书法大赛、“书法名家进校园”活动。规范图书馆建设,2009年起每年投入150万元,保证区域各校图书更新率,区域生均图书小学生均38本,初中生均62本,分别超省定标准23%、55%。拓展图书馆管理和信息功能,深度实施“阅读”教育,将“阅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推进阅读课程研究,推广“高效阅读”成果,组织分级阅读。幼儿园以绘本故事为载体,激发幼儿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一、二年级区域推荐56本阅读书目,并制作视频、音频资源,全区共享;三至六年级按照单元重组推进整本书阅读,每个年级学生每年至少阅读10本书,远远超出课标规定的100万字要求;七至九年级三年阅读量能达到课标要求的4到5倍。在国家质量监测、青岛市质量监测中,我区中小学阅读成绩遥遥领先,处于全国前列。阅读课程化研究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提升了学生的阅读素养。
3、课程创新育人
面向全体,发展个体。制定《青岛市市南区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深化课程改革“四维体系”,即以生为本、彰显育人理念和学校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师为本、服务课程开发和实施的专业支持体系;以校为本,促进开放办学和内涵发展的课程实施与保障体系;以人为本,激励课程实施和提升课程质量的科学评价体系。围绕核心素养培养指标,构建多元整合的学校课程建设推进模式。立足三级课程,构建适合学生发展,引领学生成长的学校课程体系,我区54门课程被评为青岛市精品课程、优秀课程。创新课程实施方式,积极探索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选课等方式,普及开展自主选课学习日,探索基于因材施教原理的分层走班,探索“一生一课表”,建立学科教室。加强课程资源整合,整合优化各级各类资源,共享应用信息化资源,切实提升课程品质。优化学校课程五机制,即有机融入“德润”课程内容、科学纳入心理健康教育、统筹加入学区衔接课程、创新注入艺体素养培育、探索深入“国际理解”教育研究。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加强“学”的策略研究,全面推广深化自主、个性、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全面提升学生素养,助力学生个性成长,进一步提升区域优质公平的教育水准。我区成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三五第一批教育改革实验区,是全国首家授牌暨开题的区域。
4、海洋特色育人
立足优势,打造特色。市南区倾力打造以海洋教育为特色的市南地方特色教育,整体启动海洋教育研究,全区所有学校均扎根市南特色海洋文化,共同组建市南区青少年海洋教育联盟,全面统筹区域内涉海资源。市南区积极开展海洋教育课题研究、海洋教育教师培训、专业专家团队建设、多维度海洋教育课程开发、海洋教育实践活动、海洋教育数字平台建设、海洋教育联盟发展等工作,初步构建起以“多层次、联动化、立体式”海洋教育组织体系为保障,以海洋课程构建为抓手,以区域特色化和学校多元化的融合评价机制为导向的海洋教育特色发展路径。目前,市南区已形成了由1所全国少年海洋学校暨青岛市市海洋教育实验学校、12所青岛市海洋教育特色学校、3所全国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学校和全区37所区海洋教育联盟学校组成的区域海洋教育研究体系。市南区教体局海洋教育联盟工作被评为青岛市第二届教育体制创新奖。十余所学校的海洋教育经验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央电视台、山东电视台等新闻媒体报道,22所学校被命名为市首批帆船特色学校,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市南学子在省级海洋教育各类比赛获奖5000余项,海洋教育成为市南区教育新的特色品牌。
5、智慧科技育人
信息助力,科技引领。近年来,市南区通过加快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加快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加快教育信息化应用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初步构建起区域全覆盖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建设开发了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使全区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有力推动了区域教育发展均衡化的进程。目前市南区教育信息化实现了6个100%,即100%中小学完成了光纤万兆提速和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市南教育城域网成为“有线和无线双网双模”云计算架构的网络系统;100%的学校建有自动录播教室并开通视频同步专递功能,全区所有学校均能实现跨校同步课堂授课;100%的中小学配备至少两间电子书包教室,全区共建设完成78间电子书包教室、配备四千余台平板电脑,实现“云管端”三级一体化汇聚区域的教育云课堂;100%学校覆盖应用“学科工具平台”“基础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网上学习诊断评价云题库”等优质教学平台;100%的教师配备微课开发工具,每名教师均可便捷制作微课;100%的中小学达标青岛市智慧校园,所有初中学校配备了数字探究实验室。信息化工作成果在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上得到了刘延东副总理赞扬,市南区开展的“数字化环境下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在中国教育学会年度工作会议中作实验区经验交流。未来市南区还将着力打造市南智能教育平台,推动电子书包云课堂的全覆盖。
与此同时,市南区秉承“人人参与科技活动、人人享受科技乐趣”的科普理念,努力将科学、技术、工程、数学、艺术、哲学等内容在科技教育中渗透和应用,极大提高学生科技素养。全区38所中小学校中有全国级各类科技教育基地14个,近三年在全国级青少年科技竞赛活动中荣获64项团体荣誉、630余块个人奖牌,参加国际头脑奥赛连续三年获得团体第一名。
6、体育艺术育人
体艺联动,普及提升。创新学校“体艺联动”的活力校园工作机制,以“健康校园”为中心,推进五大工程建设,即学生体质健康提升工程、 学生“体检”“明眸”“皓齿”工程、奥运体育项目进校园工程、体育“1+X”工程和学生艺术素养提升工程,形成“校校有特色、班班有团队、生生有特长”的良好局面。一是学生体质稳步提升。率先采用购买服务模式,聘请第三方专业机构全年分两次实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每年抽测学生8000余人。全区37所中小学校测试覆盖率达100%,数据上报率100%,全区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综合评价达标率为95.3%。二是健康工程助力成长。实施“明眸”工程,每年投入近120万元为全区40000名学生建立“视光档案”;实施“皓齿”工程。每年投入200万元率先开展“口腔健康进校园”二年级学生窝沟封闭工作和3-6年级的学生恒牙龋齿充填项目,每年有5000名小学生接受口腔治疗;实施“体检”工程。每年投入320万元为全区40000名学生进行健康查体,为每个学生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三是奥运体育特色普及。采用政府出资、俱乐部支持、学校参与、学生受益的方式,每年投入1000余万元,推进奥运项目进校园工程,实现二年级普及冰雪跆拳道项目、三年级普及击剑项目、四年级普及游泳项目、五年级普及武术项目、全部年级普及足球和帆船项目,每名学生至少掌握6至7项体育技能。四是阳光体育有效落实。在全国率先采用“1+X”体育模式,即每校有1项特色体育项目,分年级有X项健身项目,确保“人人参与、人人掌握、人人提高”。学生体育课、体育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课100%开足开齐,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100%得到落实。五是艺术活动精彩纷呈。全区学校中普及合唱、竖笛、操舞、绘画和书法,每个学生至少掌握5项艺术技能。引入丰富多彩的走班选修课程,22所学校打造工艺类艺术特色,15所学校打造西洋乐特色,12所学校打造民乐特色,12所学校打造绘画特色,8所学校打造戏剧特色,7所学校打造操舞类特色,学生艺术素养普及率100%。坚持“公益性、普及性、实践性”的原则,通过“利用完善基础设施、发挥师资力量优势、融合学校文化特色、普惠全区学生发展”四级辐射模式,全面架构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校外教育”三位一体的艺术教育模式,区域建有书画院、小剧社、舞蹈社团、科技俱乐部等百余个公益社团,让市南区的孩子们享受到校外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艺术素养,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