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以匠心耕耘,用实干作答
摘要:编者按:“教育是改变世界的强大工具。”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点燃希望、塑造未来的火种。在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命题下,如何激发老校新活力、破解生源困境、实现育人质量的跃升,是众多基层学校面临的挑战。为了探寻岛城教育变革的生动实践,青报教育在线推出《育见未来》系列主题报道,展现一线教育工作者破解难题的智慧与担当。本期我们将一起走进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看这所拥有70余年历史的老校,在实干派校长李欣的带领下,如何在“强校提质”的浪潮中,探索出一条激发老校活力、提升育人质量的实干之路。
“各行各业都需要有工匠精神,教育尤其如此。这个‘匠’字,就是精益求精,就是不断钻研。”刚刚获评2025年度“市北工匠”的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校长李欣,这样诠释她对教育与工匠精神关系的理解。从历经低谷、优化提升、两校整合,到跻身青岛市首批“强校提质”试点校,这所老校的每一步发展,正是对“精益求精、执着钻研”的工匠精神的生动实践。如今,这一精神已深深熔铸于校园的每个角落,它内化为教学管理的精研课堂、高校资源的深度赋能;外显为德育品牌创建、对学生成长的个性化培育;更深植于关怀教师发展、打造凝聚力团队的努力之中。
理顺人心,管理变革凝聚育人合力
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成立于2021年,由老四中和二十八中合并而成,扎根市北西部老城区,生源情况复杂,打造一支全身心投入的教师队伍至关重要。作为青岛市内四区最年轻、从教师岗位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校长,李欣对“学校变革之需”与“教师发展之求”有着更深切的体会:“在我接任时,两校磨合的阵痛期已经差不多过去了,我要做的就是顺势而为,进一步激发出老校新活力,建设好团队凝聚力。”
“干部干部,干字在前。”管理变革第一步,李欣调整优化中层干部队伍,提出两点核心要求:一要带头“吃透”工作,理清思路、拿出方案,杜绝当“二传手”;二要专业立身,教学干部必须带课成绩过硬——“自己成绩都一般,怎么给老师做成绩分析?”这两点,她率先践行:尽管要操心的事越来越多,但她始终未离开讲台,从连年带初三物理、自招辅导班到现在执教初二,所带班级成绩始终稳居前列。学校老师们常说:“校长都这么拼,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拼?”如今,这支懂教学、带头干的干部队伍,已成为带动教学氛围、凝聚教师合力的关键力量。
教师队伍是学校发展的 “源头活水”。针对 128 名教师中老教师居多的现状,李欣推出 “尊重 + 激活”双轨机制:一方面实施“教研组长 + 继位组长”制度,由资深教师掌舵领航,中青年教师协同发力,在传帮带中用好老教师经验、锻造骨干队伍;另一方面创新绘制教师 “发展自画像”,帮每位教师明确路径与支持,让大家清晰“往哪走、如何走”。同时,学校政策自下而上讨论、透明公开,评优评先向班主任倾斜,让“多劳者多得、实干者实惠” 成为共识。
“现在学校少了班主任不行,但少了校长照样运转”,李欣笑着说。这份底气,源自学校制度设计的公平性与执行力。“你真心实意地为老师去谋划,他们心气儿顺了,没了后顾之忧,全身心扑在教学上,最直接的受益人就是学生。”
精准滴灌,教学“匠心”铸就成绩攀升
作为市北西部老校,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的共同体小学数量最多,学生群体来自不同的教育环境,要针对不同的学生情况精准施教,这意味着老师们必须付出比别处更多的心血,既要“靠上”更要“盯上”。
“我不主张留大量作业搞题海战术,高效抓住课堂的每一分钟,精心设计,有的放矢。”李欣介绍,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学校铺开了一张精细的教学网:基础好的孩子,有充足的自主时间规划学习;基础偏弱、偏科或是备战自招、会考的孩子,校内各种免费、高质量辅导班随时敞开大门,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提升路径。
为了让辅导落到实处,老师们把休息时间都“掰碎”了用:午休时、放学后,小班化辅导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细致关注。“就说自招备考吧,每周两次模拟考雷打不动,考完老师连夜批改反馈,学生改错后再二次批改,确保每道题的思路都讲透。我们还请来高中教师给孩子们在辅导里渗透高中知识,帮助他们提前搭好初高衔接的桥梁。”久而久之,学生们都主动推掉了校外辅导,“学校的老师比谁都懂我们”成为共识,这也减轻了不少家庭的经济负担。
就连寒暑假,老师们也没闲着,他们把作业拆解成每周任务,学生周周提交,老师及时反馈,来来回回的打磨中,孩子们的知识基础被夯得扎扎实实。这份日复一日用心研究、精准施策的匠心,换来了学校中考成绩连年攀升,自招录取人数逐年创新高,留优率高达83%。
同时,青岛大学等高校资源更为“精准滴灌”有力赋能,让学校教学实现了质的跃升,驱动学生素养全面提升。青大教授定期进校园授课,带着奥数班破解难题,陪着模拟联合国社团演练思辨,为师生的探索性课题提供专业指导。每月爆满的“名人大师讲座”,走进青大校园的研学体验,让学生得以接触前沿思想、感受学术殿堂氛围,极大地拓展了认知边界与综合素养。作为青岛大学的优质实训基地,学校持续吸引具备创新理念与实践能力的高校毕业生加入教学队伍,为“精准滴灌”注入持续迭代的专业活力和育人智慧。
五育融合,多元评价成就自信人生
在教学成绩不断攀升的同时,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始终坚持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人格塑造放在核心位置。正如李欣所言:“当一个孩子毕业之后,他脑海里留存下来的东西,才是他真正学到的。”学校以“五育融合”为实施路径,通过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切实推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为他们的自信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李欣介绍,学校在五育融合中着重提升德育成效,以“梦想德育”品牌为抓手,将学习与未来梦想紧密相连。李欣强调:“好的教育,应该让学生的学习与梦想和未来发生关联,这样学习就会充满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心理教师开展生涯规划课程、组织职业体验活动,帮助学生探索自我、确立方向。每年开学典礼上的“填写梦想卡”和“梦想演讲”成为激励学生的重要仪式,学校还特别聘任“梦想导师”,通过定期引导与鼓励,支持学生持续追寻目标。
为丰富育人载体,学校还构建了多元特色活动体系。武术、羽毛球、健美操等社团蓬勃发展,运动会、篮球赛、足球赛以及科技节等年度活动精彩纷呈。李欣感叹道:“火山、机械手、电冰箱......不办科技节,我们可能永远不知道孩子们藏着这么多奇思妙想。”此外,青岛大学学生每周五来校开展社团指导,进一步拓展了课程资源,让“快乐学习”真正成为学生的日常体验。
多元评价机制是助推学生成长的重要一环。学校每周评选“班级之星”,每月推出“月度人物”,每年表彰“年度人物”,全面关注学生不同方面的闪光点。“我们从不只看成绩,”李欣说,“比如有学生在篮球赛中表现突出,就可能被评为班级之星。”一位老师曾告诉李欣,一位平时学习成绩并不突出的学生一次被评选上了班级之星,上台接受颁奖之后学习热情大增,在期末考试时进步了十几名。“孩子们的自信从哪里来,就是从你干一件事成一件事当中积累起来的,他们需要被看见,被肯定。”
“七星”聚力,同心同向托举美好未来
在夯实校内评价体系的同时,学校深刻认识到,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的协同发力。教育不仅在校内,更延伸至家庭和社会,唯有同心同向,才能托举孩子走向更远的未来。
学校创新推出“七星好家长”成长计划,设立研究型、协作型、创新型、陪伴型等七类维度。家长每学期完成一项如“每周两次半小时亲子阅读”的具体任务,即可获得一颗星。每个学期至少完成一颗星,最终授予“七星好家长”荣誉称号。“我们成立家长成长委员会,推动家长与孩子共同进步。只有家长不断成长,理念和方法跟上时代,才能真正助力孩子发展。”李欣说。
展望未来三年,学校在“健、雅、和、美”核心价值观指引下,正系统构建“雅”教育文化体系——培养“健雅”学生,打造“儒雅”教师,成就“和雅”家长,建设“美雅”校园,最终实现“和美”教育的整体愿景,凝练独特办学气质。
当干部带头实干、教师心无旁骛、学生自信舒展、家校携手同行,这所老校便成为了承载着周边社区希望,让居民信赖,让孩子乐学的“家门口的好学校”。青岛大学市北附属中学正以实干与匠心,深度融入市北教育“东南西北中,片片都精彩”的奋进进程中,沉淀为改变西部老城区教育生态的真实力量。
青报教育在线 孙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