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青岛

青岛城乡义务教育以改革促均衡 让优质教育资源惠及每一个孩子

2017-12-22 22:54 青岛市教育局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让优质教育资源释放的“光和热”惠及城市乡村的每个角落,为了这样的教育理想,青岛一直在行动。

让优质教育资源释放的“光和热”惠及城市乡村的每个角落,为了这样的教育理想,青岛一直在行动。

2017年,投入近5亿元完成100所薄弱学校改造任务;全市80%以上的中小学校参与办学模式改革;连续两年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程度位列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县管校聘”入选首批义务教育教师管理改革示范区;推动义务教育由县域均衡向市域均衡跨越……近年来,我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以办好每一所学校为目标,按照全国一流、青岛特点、创新示范的要求,以改革促均衡,为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谱写了全新篇章。

硬件配备全覆盖

适龄儿童都能在家门口上学

崭新的教学楼、铺有地热膜的教室、宽敞的多媒体网络计算机室、图书阅览室、音乐教室……走进位于即墨区段泊岚镇的程戈庄小学,谁能想象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曾是一所仅有几间平房的农村薄弱学校。程戈庄小学的“摇身大变”并非个例。2012年以来,全市共投入建设资金252.5亿元,新建、改扩建799所中小学,新增652万平方米校舍,保障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在家门口上学”。

教学设施升级与办学规模“瘦身”要双管齐下。解决大班额问题是实施均衡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举措。据青岛市委常委、市委高校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邓云锋介绍,全市城镇中小学“大班额”势头目前已得到有效遏制,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为让每一名孩子都能吃上热乎饭,市教育局把新建中小学食堂列为市办实事狠抓落实。自2014年至今,市级财政投入5.4亿元建设了808所中小学标准化食堂,占比达到76%,计划到2018年基本实现全市“校校有标准化食堂”。在崂山区王哥庄街道崂发小学的食堂里,8元一份的学生餐不仅便宜、卫生,而且荤素搭配,营养均衡。据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食堂所用食材均来自青岛市商业局阳光采购平台品牌商家。“崂山区23所中小学的25个食堂已全面实现标准化建设,区财政每生每天补助2元,原来需要10元的午餐,现在学生只需负担8元。”崂山区教体局安管办负责人王明祥告诉记者,崂山区还为每所学校统一配备食品溯源系统,可以及时了解食材种植、运输、农残检测等关键环节信息。

青岛教育信息化走在全国前列。截至今年底,青岛所有中小学已基本建成智慧校园,同时建设教育数字资源开发中心,整合共享优质网络课程及配套资源,启动微课程资源库规划建设。根据规划,到2018年,将全面建成包含教育资源、教育管理、智慧校园和创新与实践教育4个平台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体系,全市中小学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85%的中小学开展电子书包、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教学应用。

“强校”牵手“弱校”

改革办学模式“盘活”优质教育资源

改革办学模式,让优质教育资源“盘活”。“名校+新校”“强校+弱校”“城区学校+农村学校”“中小学+高校”“民办学校+公办学校”以及集团化办学等办学模式改革已经成为我市中小学的主调。

2014年,市教育局印发实施《关于加快办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指导意见》,全面推广名校办分校、委托管理、集团化办学、高校或科研院校辐射中小学、学区制管理等办学模式改革,或一加一,或一拖“N”,推动校际间优质课程、教师等资源共享。教育、人社、财政等部门共同研究制定普通学校跨区域办学激励政策。目前,参与办学模式改革的学校达80%,其中,参与优质中小学跨区域合作办学的学校达到85所,城市学校对省定贫困村中小学结对帮扶率100%,全市建成746间同步课程教室,校际间、区域内、城乡间义务教育学校差距将进一步缩小。

既是香江路第二小学校长,又是农村学校凤凰岛小学校长,顾玉利的身份有些特殊。每天开车奔波于两所学校间的他并不觉得累,因为他见证了一所农村新校的全方位嬗变。

2015年9月,前身为村办小学的凤凰岛小学新校区启用,结果第一轮网上报名仅56人。周边居民宁愿把孩子送到远一点的、老一点的城区学校,也不愿意选择这所投资8900万的现代化新校。顾玉利告诉记者,面对这种情况,黄岛区教体局采取了“城乡一体化”的办学模式,让相对成熟的香江路第二小学“牵手”新建的凤凰岛小学实现一体化办学,这种方法立竿见影,一年级招生175人如期开学。第二年报名188人,今年报名222人。

两所学校实施优质资源共享,学校文化、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管理制度、教育评价、教学研究、教育资源等均实现了一体化。“曲木可以做犁,直木能够成梁,木木都有可用,每木皆能成才。”这是香江路小学的学校文化,如今经顾玉利的传递,也成为凤凰岛小学的座右铭。一个校长也让两校师资流动起来。

探索集团化办学改革,推进优质资源辐射带动,进一步扩大区域优质教育资源,也成为青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着力点。市北区先后成立4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集团和5个学前教育集团,实施名校(园)带新校(园)、名校(园)带老校(园)策略,打造集团运作—独立法人—文化引领—师资输出—课程同步—捆绑管理的集团化发展模式,从而带动新校迅速成长,老校转型提升。截至2017年6月,全市教育集团发展到28个,成员单位138个,近9万名学生受益。

让优秀师资在全域内“活起来”

“县管校聘”管理改革走在全国前列

平度市白沙河街道高戈庄村立青小学是一所只有79名学生、9名教师的偏远农村学校。去年9月,青岛市59中学的体育老师周信香来到这里后,学校一下子热闹起来。以往没上过体育课的孩子们,如今“玩遍”了健美操、足球、手球等多项体育项目。

“刚开始孩子们都穿凉鞋上体育课,他们认为体育课就是疯玩乱跑。”周信香回忆,除了为孩子亲自制作和采购体育设备设施外,她更是教给孩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理念,让学生们感受现代体育的乐趣。“一年下来,这里的孩子变得自信了,感冒生病的明显减少,体育课成为他们最喜欢的科目。”对此周信香甚是骄傲。

实现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加强教师交流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邓云锋表示,支教不光是教育方式的支教,更是教育思想的支教,将好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教师情怀进行传递,做到学校位置可以偏远,但教育思想不可以偏远。据市教育局统计,每年像周信香这样前往乡村或对口帮扶地区支教的青岛城区骨干教师数量至少有500名。

投入向洼地倾斜,资源向农村下沉。推进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教师从“学校人”变身“系统人”,这一创举自实施以来得到了颇好的成效。2015至2017年,全市采用中小学教师聘用制等方式每年补充教师3000余人;与此同时今年各区市校长、教师交流轮岗比例分别达到32%、21.1%,骨干教师比例达32.3%。

此外,青岛市还创新性地改革农村师资培养模式,把优秀学生留在本土任职,让小学农村教师补充有稳定渠道。去年,青岛市教育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免费培养初中起点小学全科教师的通知》,通过“本土选拔,公费全科培养,定向本土就业”,以培养一批具有乡村情怀、能留得住的优秀本土教师。经过一系列举措的有效实施,不少教师甚至“主动请缨”要求前往乡村就职,偏远地区已不再是优秀教师的“禁地”。今年以来全市有29000余名农村教师全面落实了津贴补贴政策,最高每月达到650元;胶州市和黄岛区开通了教师班车,而平度市已建成教师周转宿舍206套,投入资金713万元。“落实乡村教师待遇不仅有利于激发教师适应本职岗位,更有利于解决教师的职业倦怠感。”邓云锋介绍说。

促进资源公平共享

管办评分离改革释放教育活力

“均衡教育绝非统一型的教育,而应该是多样化的教育、个性化的教育。使教育适合每一个学校、每一个学生的发展。”邓云锋告诉记者。近年来,我市累计推出精品校本课程300项、优秀校本课程279项、市级“一师一优课”2900节。长短课、大小课、跨年级选课、选课走班……全市学校均设立自主选课日,建立起丰富多彩的“学校课程超市”。

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改革,不断释放出教育发展事业的活力。青岛在全国率先出台地方版的“学校法”——《青岛市中小学校管理办法》,制定“下放学校权力”、“学校管理权限”“底线管理问责”三项清单,促进学校依法治理。2016年印发实施《积极支持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办法》,鼓励支持民间组织和资金进入教育领域。截至目前,全市共有民办学校991所,民办学历学校在校生16.7万人;民办幼儿园650所,在园幼儿9.6万人。

针对学生全面健康成长中的难点问题,我市推进德育、体育、美育等综合改革,将中小学体育美育课程开齐率、教师配备率和学生参与活动比例均达到100%作为硬任务,以承办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和2020年第十四届学生运动会为契机,推动足球、游泳、管乐等课程的普及。国家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建设取得积极成效,建立国家级特色学校131所、市级特色学校302所,在校参与足球活动的青少年达到20万人。

“事实上,教育均衡是相对的、具体的、发展的,新时代对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加快推进教育优质公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邓云锋告诉记者。2015年青岛所辖区市全部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验收,实现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2016年开始,我市重点推进市域内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工作。今年11月,市政府印发实施《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计划到2020年,基本实现市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全面实现从县域均衡向市域均衡,从促进基本均衡向优质均衡、从外延均衡向内涵均衡的新跨越,一个更广范围的深度均衡愿景即将实现。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