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履感知城韵,记录城市记忆”——青岛第五十中学走进八大关开展主题活动
摘要:2025年7月,青岛第五十中学2024级1班的同学们带着对家乡历史的好奇与对建筑美学的向往,踏上了一场以“步履丈量城韵,采集城市记忆”为主题的研学之旅。
2025年7月,青岛第五十中学2024级1班的同学们带着对家乡历史的好奇与对建筑美学的向往,踏上了一场以“步履丈量城韵,采集城市记忆”为主题的研学之旅。
此次目的地在八大关——这片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土地,八大关不仅是青岛百年历史的缩影,更是建筑艺术与自然肌理完美共生的教科书。这里的每一栋建筑都如同一本厚重的书,封面是红瓦绿树的斑斓,内页是时光沉淀的故事,而翻开它的钥匙,正是人与自然的相视与对话。同学们以脚步为尺,以目光为镜,在建筑与草木的低语中,解码城市的过往,触摸历史的温度。
花石楼:
花岗岩上的时光印记
研学首站,同学们来到八大关的标志性建筑——花石楼。它坐落于黄海路18号,建于1930-1932年,占地2295平方米,建筑面积777平方米,高17米。因楼内多以莱州滑石装修,最初称“滑石楼”,20世纪70年代末才改称“花石楼”。
这座融合了哥特式、罗马式、伊斯兰式等多种风格的建筑,外墙由花岗岩和鹅卵石镶嵌而成,独特的外观瞬间吸引了同学们的目光。大家围站在楼前,抬头仰望那错落的尖顶与圆窗,指尖轻轻触碰外墙粗糙的石材纹理。讲解员介绍,它由俄国报商出资、中国设计师刘耀宸主导设计,初为私宅,解放后曾作为接待中外贵宾的馆舍。百年梧桐的浓荫笼罩着建筑,树影在石墙上缓缓晃动,同学们一边听着历史故事,一边观察建筑与树木的呼应,有的忍不住拿出画板,勾勒起这栋“石头城堡”的轮廓。
蝴蝶楼:
光影里的建筑诗篇
山海关路21号的蝴蝶楼。这是一座折衷主义别墅,建于1934年,由中国建筑师刘耀辰与俄国建筑师拉夫林且夫共同设计。它的外墙为白色,搭配红色的屋顶,在绿树的环绕下显得格外醒目。
大家在楼前的小院驻足,看着墙壁上隐约可见的旧时《劫后桃花》海报痕迹,似乎看见了1935年胡蝶主演的这部电影在此取景的往事。白色的墙体在阳光与树叶的交织下,光影斑驳,红色屋顶与周边的藤萝藤蔓相映成趣。有同学指着旋转楼梯的窗口方向说:“难怪拍摄电影电影会选这里为背景,光是站在外面看,就像一幅会动的画。”大家还发现,楼前的几株老藤顺着墙根向上生长,恰好柔化了建筑的棱角,让“凝固的艺术”多了几分自然的灵动。
西班牙风情馆:
暖阳下的地中海风情
充满异域风情的西班牙风情馆,馆外的红陶筒瓦在阳光下泛着温暖的光泽,拱形门窗错落分布,庭院入口处的喷泉水景虽未近距离接触,却能从外围感受到湿润的气息。
阳光透过茂密的无花果树叶,在米黄色的墙面上投下细碎的光斑,与建筑的曲线轮廓形成温柔的对话。同学们站在馆外的小径上,观察着建筑如何通过高低错落的布局“拥抱”阳光——向阳面的门窗更开阔,背阴处则有绿植遮挡强光。有同学感叹:“不用走进来,也能感觉到这里住着一定很舒服,建筑和阳光、树木配合得太好了。”
王正廷故居:
百年小楼里的人文温度
王正廷故居虽没有其他建筑那般华丽夺目,但简洁的欧式线条与周边的松柏、月季相互映衬,营造出一种静谧而温馨的氛围。这座承载着外交家王正廷往事的小楼,格局方正,门前的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光滑,几株月季在墙角静静绽放。
大家在楼前的空地讨论着这位近代外交家的故事。看着小楼方正的轮廓与周边错落的绿植,有同学说:“这里不像城堡那样耀眼,但站在这里让人觉得平静,就像它的主人一样沉稳。”同学们还注意到,楼前的松柏恰好挡住了午后的强光,让门前区域始终保持着凉爽,原来建筑与植物的搭配里,藏着这样的生活智慧。
公主楼:
童话与自然的邂逅
最后一站充满童话色彩的公主楼。这座北欧风格的建筑建于1929年,尖顶、彩色木构与周边的樱花树、草坪共同勾勒出如童话般的场景。蓝色的外墙宛如晴空的倒影,尖顶直插云霄,而环绕建筑的绿植则恰到好处地柔化了建筑的棱角,让整个画面更加和谐自然。
据说,公主楼是丹麦王子为丹麦公主建造的礼物,充满了浪漫的气息。同学们站在草坪上远眺,蓝色的墙面与天空几乎融为一体,尖顶仿佛要伸进云端,周边的樱花树虽未开花,枝干却像特意为建筑“搭”的框架。大家纷纷拿出手机拍照,有的蹲下身,从低角度捕捉建筑与草坪的层次感,有的则对着尖顶与天空的交界线比划:“这比例太完美了,就像从童话书里抠出来的一样。”
阳光下,同学们的身影被拉得很长,与八大关的建筑、树影交织在一起,成为这幅“城韵画卷”的新注脚。这场研学,没有翻动古籍的厚重,却让同学们读懂了建筑与自然共同书写的城市史诗——原来真正的“城韵”,从不是建筑的孤芳自赏,而是砖石与草木的默契,是历史与当下的共鸣。当同学们带着满脑子的光影、线条与故事返程时,八大关的风仍在继续讲述,而他们采集的“城市记忆”,也将成为新一代人与家乡对话的起点,让这份和谐共生的智慧,在时光里永远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