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西海岸征文|大漠孤烟——游敦煌
摘要:说到敦煌,怎能不想到莫高窟?说到莫高窟,又怎能不令人浮想联翩?不管是那宏伟瑰丽的壁画、柔美婀娜的塑像、历经沧桑的书卷,抑或烟熏火燎的印迹、石灰粉刷的洞壁、分崩离析的色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历经三天的奔波,我和爸爸妈妈终于自驾抵达了敦煌。
说到敦煌,怎能不想到莫高窟?说到莫高窟,又怎能不令人浮想联翩?不管是那宏伟瑰丽的壁画、柔美婀娜的塑像、历经沧桑的书卷,抑或烟熏火燎的印迹、石灰粉刷的洞壁、分崩离析的色彩,是喜是悲,总有一项理由深深地吸引人们。或是文化底蕴,或是艺术造诣,或是…这些都会使得人们不由自主地朝着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地方走去。
观看过了介绍莫高窟的球幕电影,我们乘坐区间车抵达了莫高窟。由于客流量控制,我们只能参观八个日常窟和四个应急窟。我们参观的几个洞窟里,只有一个洞窟还完好的保留着唐代的塑像,其余皆为清朝修补重塑而成。唐代的菩萨塑像,婀娜多姿,体态柔美,衣裙轻柔地沿着菩萨的身形延续下来,将菩萨的身姿体态展现得淋漓尽致,也将手工匠人的雕刻艺术发挥到了顶峰。唐代的佛祖塑像,眼神慈悲,面色和悦,右手结施无畏印,左手结施愿印,双脚呈跏趺坐(即双盘腿),佛祖慈悲为怀的模样活灵活现地呈现在人们眼前。
墙壁上的壁画大都是经变画,即由佛经演变而来的画,讲述的是佛经里面的故事。由于是用壁画的方式表述,十分通俗易懂。这些经变画中,有一幅释迦牟尼本生故事格外引人注目。他讲述了一个故事:释迦牟尼佛前世是一位王子,他有两个哥哥。有一天,他们兄弟三人结伴出游,走着走着,到了一个悬崖边。悬崖下有一只饿得奄奄一息的母虎带着两只幼虎。母虎饿得趴在地上,而幼虎不断地围着它嗷嗷叫,像是在讨要食物。两个哥哥一见这情景立马扭头走开,而慈悲的小王子不忍让他们活活饿死,于是纵身跃下悬崖,舍身饲虎。这只是释迦牟尼佛前世的一个故事,他还有许多前世,还有许多这样的故事。这幅壁画色彩历经数百年,甚至上千年,颜色依旧艳丽无比,姿态依旧栩栩如生。
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莫高窟96窟的弥勒佛坐像。这尊佛像位于莫高窟最著名的木结构建筑九层楼内,高35.5米,两膝间宽度12米,是整个甘肃省最大的佛像。这尊佛像色彩鲜明,栩栩如生,左手置于腿上,右手结施无畏印,双眼微闭,神态安详。他的衣襟雕刻的形象逼真,仿佛真如布料所制。这尊大佛始建于公元695年,距今已有1298年的历史。这期间曾经历多次加固整修,已不是唐朝原貌,但还保留着唐朝的一部分衣着特征,伟岸壮观。
而最令人难过的,则是藏经洞。藏经洞曾经是洪辩高僧的灵堂,后来边疆发生战乱,百姓们就把经书都藏在那里,再糊一层墙壁,就藏了起来。到了晚清,王道士发现了这些经书,由于不知道这些书的文化价值,他把这些经书以极低的价格先后卖给了英国探险家斯坦因、法国汉学家伯希和等。王道士毁坏了壁画,强拆了塑像,外国的强盗带走了经卷,也带走了大量的珍贵文物。这多么令人心痛!
这次莫高窟的旅程止步于此,可我的思绪还没有停步。我的心里感慨万千:我惊叹于古人的手工精巧。木骨泥胎,矿物颜料上色,上百年塑像不腐。我惊异于古人的智慧。佛经变画,简单明了易懂,几千年文化传承。我气愤于王道士的无知。石灰刷壁,无知破坏文物,拱手将文物相让。我更气愤于清政府的无能。这次旅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包括文化、艺术哲理。让我懂得国富才能民强。
作者:青岛福州路小学 六年级二班 郑思齐
评语:
从文中可以看得出来,敦煌带给你的不仅仅是视觉感官的美学冲击,更多的是那风沙中承载千年岁月的长久叹息。立意之高远,超越同龄人颇多。国富方能民强,少年强则中国强。
青岛远方文学教研组 王硕玉老师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