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和县初中教师走进青岛实验初中,在公开课中解锁教学新密码
摘要:9月24日,第二批西和县初中研修教师如约走进青岛实验初中,一场跨越山海的教学交流在此展开。作为青岛初中的标杆校,青岛实验初中凭借优质的师资、独特的办学模式与深厚的教育底蕴,为此次交流搭建了高质量的学习平台。
青报教育在线讯 9月24日,第二批西和县初中研修教师如约走进青岛实验初中,一场跨越山海的教学交流在此展开。作为青岛初中的标杆校,青岛实验初中凭借优质的师资、独特的办学模式与深厚的教育底蕴,为此次交流搭建了高质量的学习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青岛实验初中校长王梅智近年提出“学段贯通、学科融合、资源联动”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此次呈现的两堂精彩数学、语文公开课,正是这一思路的生动实践。这两堂课不仅让西和县老师们看到了别样的教学风景,更在启发与共情中,解锁了教学艺术的共通密码。
当天的交流从七年级4班的《有理数的乘除运算》数学课拉开帷幕,执教者是青岛实验初中年轻教师赵月晴。这位上半年刚斩获“青岛市优质课大赛一等奖” 的青年教师,用一堂充满思维张力的课,展现了学校“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我们能否在多个有理数相乘且因数都不为零的情况下,不经过运算直接确定最后结果的符号?”课堂伊始,赵月晴没有平铺直叙地讲解公式,而是从学生熟悉的“两个有理数乘法”切入,以连续追问搭建起探索阶梯。当学生对“三个有理数相乘”的例题皱眉思考时,她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导小组讨论、自主举例。最终,从乘法交换律、结合律的字母表达,到分配律的正向与逆向运用,学生们在例题中举一反三,甚至主动提出“先约分再计算更简便”,课堂主角彻底从教师转向学生。
“这节数学课是一次非常新奇且富有启发的体验。”坐在后排的西和县汉源初中英语教师卢海燕感慨道。她坦言,自己以往的英语课堂总追求热闹的活动,却忽略了思维的深度引导,“原来不管是数学还是英语,‘启发’才是关键。以后讲语法时,我也可以设计梯度问题,让学生从‘被动听’变成‘主动找答案’。”
如果说数学课是思维的启发,那么八年级语文教师陈晓执教的《记承天寺夜游》,便是一场心灵的共情。作为学校另一位优秀青年教师,陈晓以细腻的引导,让西和县老师们感受到文言文教学的温度。
课堂伊始,陈晓没有直接讲解文意,而是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从纠正“水中藻荇交横”的字音,到划分“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的节奏,再到小组合作疏通文意,每一步都紧扣文言文本特色,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触摸文字的质感。
“‘积水空明’换成‘澄澈’行不行?”当她提出这个问题时,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澄澈’只能形容水干净,‘空明’既写出月光的亮,又有夜空的空旷感,还能体现苏轼的心境。” 这个回答让在场教师眼前一亮。随后,陈晓顺势引导学生探究苏轼的“闲”——从月色入户时“欣然起行”的闲情,到寻得知己怀民的闲适,再结合“东坡居士”的称号、被贬海南的史料,让学生自主读懂“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背后,被贬黄州后于困境中寻得精神慰藉的旷达与复杂心绪。
“原来文言文中的一个词,藏着这么深的情感。”西和县北川初级中学教师周淑园听得格外投入。她注意到,老师没有直接灌输 “苏轼是乐观的”,而是带着学生 “走进文本,感受作者的心跳”,“这堂语文课让我明白,好的教学不是告诉答案,而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答案。”
公开课结束后,西和县的老师们仍意犹未尽。西和县城关九年制学校教师杨韬感慨道,“赵老师的数学课,让我学会了如何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给我的教学带来了新启发。”周淑园则计划着,回去后要把这次学到的语文教学方法融入课堂,结合陇南的乡土文化,让学生们在熟悉的语境中感受文学的力量。
青报教育在线 秦雁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