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让孩子爱上阅读,你没做的比做了的更重要……
摘要:父母可以做的就是家里要多放一些书,要尊重书,有书柜有书架,而且放的都是好书。小朋友一开始可能会害怕或者没兴趣,但是只要你把它们放在那里,尊重这些书,孩子们慢慢也会觉得这个重要。
古往今来,好书总是人们最好的朋友。让孩子爱上阅读,是家长给孩子的重要财富,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也成为很多家长的烦恼。这篇文章从另一个视角告诉您,在阅读这件事上,父母的“无为”往往比“有所为”更有效,一起来看看吧!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家里有个爱读书的孩子,可是太爱看书的孩子,也让父母头疼?
面对每个月居高不下的购书费用,这位老爸的解决办法,简直令人叫绝。
41岁的陈春仁回忆,女儿在三年级时读到一本《海底两万里》,从此爱上了探险类书籍。女儿看书快,又喜欢买书,他每月工资1800元,负担女儿每月400元左右的购书费用有些吃力。
“我之前是驴友团的领队,经常出去探险和听别人分享,有这方面的素材。我也陪女儿看了这本书,感觉这故事我也可以写,然后我就说‘要不爸爸给你写书看吧’。”
一不做二不休,陈春仁以“侠客飞鹰”为笔名,开始了正儿八经的写作。从2015年至今,他写了26本书,其中8本已出版。他写小说通常一气呵成,女儿也会参与人物情节的设定。“两人好像做游戏一样,很好玩。”
为了找出让孩子爱阅读的方法,我们请教了身边许多当教师的朋友,也拜读了不少阅读指导书籍,却发现问题的答案,并不如我们想象的那样复杂。
事实上,我们往往用力过猛,因而忽略了阅读这件事上,父母的“无为”往往比“有所为”更有效。
01
不要催促和逼迫孩子阅读
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多看书,把书丢给孩子就是一顿严厉的训导:“少玩点手机,有时间多看看书!”甚至有的家长还会把孩子关在书房里,其实这样的方式反而会让孩子有压迫感。
著名话剧导演赖声川最近新导了一部儿童剧《鲸鱼图书馆》,由他和女儿共同编剧,目的就是教孩子们认识阅读、学会阅读。
谈到引导孩子阅读的方法,赖声川说:“有了网络和手机,阅读好像变成了没什么意义的事情,怎么办?父母可以做的就是家里要多放一些书,要尊重书,有书柜有书架,而且放的都是好书。小朋友一开始可能会害怕或者没兴趣,但是只要你把它们放在那里,尊重这些书,孩子们慢慢也会觉得这个重要。”
孩子天性是对世界充满好奇的,所以阅读可以说是一种天性,催促和逼迫只会吞噬孩子好奇的天性。
父母只要表现出爱护书、尊重书的样子,保护好这种天性,孩子不怕读书、不讨厌读书,我们就成功了一半。
02
不要打断孩子阅读
作家冯唐在年少时非常喜爱读书,常常是一放假就宅在卧室里没日没夜地读,回过神来往往一两天就过去了。期间母亲会叫他吃饭,后来就渐渐放弃了——反正叫也叫不动。
冯唐说:“阅读几乎改变了我一切,那真是粮食。”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拿起一本书读得津津有味,就不要在乎他的姿势和方式,哪怕他已经废寝忘食,也不要轻易去打断和纠正他。
杨绛先生在《我们仨》中讲述他们一家人的生活时,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钱钟书和杨绛在家中会抓紧一切时间来看书。“圆圆坐在高凳上,也学我们读书。我们买了一大册丁尼生全集,专供圆圆学样。她拿了一支铅笔,面前摊开大树,像模像样地一面看,一面在书上乱画,不闹,很乖。”
换作一般的父母,专门买的书被孩子乱画,可能早就暴躁不已,上前阻止;可杨绛先生却能会心一笑,觉得圆圆“不闹,很乖”,就心满意足。
在教育学者看来,不论孩子是读书、看书,或是画书、撕书,其实都是一种“阅读”,家长不必过度干涉,让孩子按照他自己的方式去“阅读”,让他感到自在,他才有可能爱上这件事。
有时候,孩子看书遇到不认识的字,就会向家长求助。很多家长会耐心地循循善诱,让孩子去查字典,其实如果家长认识这个字,不如大大方方地告诉孩子,不要打断孩子阅读的流畅性。
03
不要对阅读书目太挑剔
每次各类“权威”书单一出,准会引起一大波家长的追逐。也经常有家长提问:
孩子只爱看漫画书怎么办?
孩子看武侠书会不会变粗鲁?
爱情小说能不能让孩子读?
家长的种种疑虑,恰恰是始于对“开卷有益”这件事不是完全的信任和放心,又怎能奢望孩子无条件地爱上阅读呢?
其实,不管什么书,只要开始去阅读,只要读过几本不错的书,建立起了阅读兴趣,读者就开启了自我选书功能。你推荐的,不一定是孩子愿意看的;你极力反对的,恰恰可能是让孩子爱上阅读的金钥匙。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保护对书籍的“热爱”比什么都重要。
著名教育学者尹建莉老师就从来不反对孩子看漫画书,而且她的女儿从小就喜欢看漫画,她也一直给女儿买,直到女儿上大学,她还会送女儿全套的《哆啦A梦》,但这完全没有影响女儿成为一个爱阅读、爱学习的孩子。
04
不要让孩子带着目的阅读
有的父母为了检测孩子的阅读效果,会问孩子“书里讲了什么”、“读完你有什么感想”之类的问题,有的父母则是孩子读书就给奖励,没读完就给惩罚,然而这些都对建立阅读兴趣没什么帮助。
父母总是带着目的去要求孩子,给阅读加上各式各样的砝码,都是父母焦虑的体现。担心孩子不读书,孩子读了又担心他读不好,孩子就会认为阅读是一项需要完成的“任务”。当父母发自内心地觉得阅读是一件快乐的事,就不会以任何功利的方式去要求孩子。
香港女歌手陈美玲先后把3个儿子都送进了美国排名第一的斯坦福大学。然而,陈美玲的教育理念却和大多数中国父母完全背道而驰:
比如:
不要制定每天的时间表
不要给孩子报课外班
不要替孩子做选择
不要用物质奖励
用一句话总结陈美玲的教育观,就是“不要让中国式焦虑,耽误了你的孩子”。阅读同理,父母的焦虑,就是孩子阅读的大敌。
“不带目的”地去引导孩子阅读,也许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这个听起来像个悖论的教育秘密,也许只有智慧的家长才能领略其中深意。
06
不要担心阅读和学习冲突
如果孩子沉迷阅读,影响了做功课的时间,你会如何取舍呢?
其实,课外阅读对功课的负面影响只是短暂的、阶段性的,从长远来看,阅读对功课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曾说:“学生读书越多,他的思维就越清晰,他的智慧力量就越活跃。”有经验的语文老师也会发现,凡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的孩子,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会更好,并且随着年级越高,阅读的优势会愈加明显。
从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学习理论来看,“阅读”是一种以语言符号为媒介,包含丰富内容的思维活动,会让阅读者的“语言系统”发育得更好,同时让他的智力背景更为丰富,使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更强。
所以,遇到孩子因为看书挤占了做功课的时间,家长根本不用着急。如果功课确实落后了,也应该用正面肯定的方式去理解孩子,比如说“爱阅读的孩子不会真正的落后,你这两次没考好,没关系,下次再努力”。
家长越是表现出理解,孩子越能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
总之,如果你做了很多,仍无法改变孩子不爱阅读的事实,不如反过来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做得太多,而应该适时放手一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