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学习技能

洗衣扫地成家庭作业:岂止是生活自理,劳动教育更关乎做人

2018-07-28 09:19 搜狐教育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前几天,浙江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学校应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

“洗衣扫地整理房间,要成为学生的家庭作业。”

前几天,浙江省教育厅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指导意见》。意见要求,学校应安排适量的劳动家庭作业,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

其实,在生活中让孩子参与一些自我服务性的家务劳动,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劳动意识、生活能力,更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深远的影响。

01

缺乏劳动教育的危害

远比“生活不能自理”严峻得多

曾有媒体报道,在开学第一天,食堂午饭时,宁波某小学的半数学生面对盘子里的虾傻了眼,有的拿起来闻一闻,有的拿起来舔一舔,然后忍痛割爱,望“虾”兴叹。

孩子们不是不爱吃,而是不会剥虾。对于这样的现象,很多老师早已习以为常。校长说这个结果他已经很满意了,因为他刚调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不会吃虾,会剥虾的孩子数量是个位数。

也曾有小学老师在班里做过调查,发现40人的班级只有9个学生会系鞋带。有所学校上学第一周,要先教孩子们如何摔跟头才能让自己不摔得太重。

孩子们生活自理能力如此差,跟劳动教育的缺乏有直接关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一项调查发现,当下能够做到生活自理的学生不足半数,而喜欢劳动、经常做家务的孩子仅占两成。

劳动缺乏所带来的问题,还远比“生活不能自理”严峻得多。

斯坦福大学教授弗兰克·威尔逊是研究人类手和大脑协同进化的专家。他说:

“我们是靠动手来区别不同事物的生物。我们学习的很大一部分是来自做事、创造,以及靠我们的双手去感知,手的神经与大脑中枢神经直接相连,对手的刺激就是对脑的刺激,削弱动手的能力会让大脑感到困惑。”

因此,而劳动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促进学习所需的智力的发展。

美国哈佛大学对456个孩子的跟踪调查则发现,20年后,爱做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做家务的孩子差别很大,失业率是1∶15,犯罪率是1∶10,收入相差20%,而且,爱做家务的孩子离婚率低,心理健康。

最令人担忧的是,不少学生在家从来不参与劳动,甚至认为这只是某些阶层的人才做的。如果这种一些人凌驾于另一些人之上的观念进入他们的内心,将会非常可怕。

02

家务劳动影响孩子一生

暑假期间,做家务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劳动教育方式,对于学生养成自立、勤奋、负责的品质有重要作用。

之前甚至有位日本姑娘因为特别会做家务,而成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人。(《这个姑娘成了全球最有影响力的人,原因:特别会做家务》)

1提升认知能力

做家务有利于锻炼孩子的精细动作,让孩子动手择菜、剥蒜,让孩子自己系鞋带、缝扣子,就是一种对大脑的刺激,可以促进学习所需的智力的发展。

2增强做事的条理性

一个从小干家务的孩子,做事绝不会没有条理。

他们知道做菜什么时候放盐最好,知道地面要怎么擦才不会容易弄脏,知道什么时候要做什么事,什么事先做效果最好。

家务繁琐多样,看似细小,其实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孩子做人做事。

3增强动手能力

从最基本的收拾清洁,到买菜烹饪再到剪草种花,再到难度高一点的修理家具电器等等,都是特别强调实践和动手的。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说:“动手做饭跟做实验一样,可以训练一个人的专注力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打开冰箱,拿冰箱中仅有的材料下厨,能做出一顿美味可口的饭菜,就是在有限的资源中求变、求好。”

4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坚持让孩子做家务,是因为孩子的劳动习惯会迁移到生活习惯。

生活自理能力是一个人精神独立的前提,在生活上依赖他人的孩子,精神上不可能独立。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对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特别重要。

5培养责任感

适当的做家务会成为调节孩子生活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这可能比学习知识还要重要。

家务劳动可以让孩子产生自豪感和责任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阅历的增加,这种责任心和自豪感会不断地提升。

03

各年龄段家务劳动时间表

针对各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有很多种不同家务劳动值得他们去尝试:

1~3岁:做家务是最好的游戏

独立吃饭,使用勺子或筷子。洗手、洗脸,可以用毛巾擦手、擦脸。学习穿脱衣服、鞋袜,并归位。尝试捡豆子、剥鸡蛋等锻炼手部精细动作的劳动。整理、归类玩具,并归位。将多双袜子打散、配对,锻炼孩子观察力。选择自己喜欢的衣物。玩水,洗各种他们想洗的东西。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非常喜欢模仿,对大人的各种行为都可能跃跃欲试。这是他们探索欲的体现,我们可以尽可能的给孩子提供尝试的机会。

对于生活用品和玩具的归类、组合,也是孩子进行数学启蒙的一种方式。这一时期的家务劳动,也能够帮助孩子锻炼大动作和手部精细动作的发展。

4~6岁:在家务中发展想象力和自信

扫地、拖地,用抹布清洁桌椅。参与烹饪,制作蛋糕、饼干、雪糕等。照顾花草、宠物,帮忙照顾幼小弟妹。挑选衣物进行搭配,叠衣服。收拾整理自己的书包。摆放餐具,分发食物。学习系纽扣、鞋带等。洗水果、蔬菜,打鸡蛋。引导孩子进行卫生自查,养成自我观察的习惯。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热衷于各种「过家家」游戏。相比玩具,孩子们可能对真实的生活用品更感兴趣,那么给他们一些机会去尝试吧。

孩子参与家务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自我力量的过程。经常参加家务劳动的孩子,会更有勇气挑战尝试新鲜事物。

7~9岁:在家务中掌握独立自主能力

手洗简单衣物。学习使用洗衣机、吸尘器、电饭煲等家用电器。尝试学习烹饪,做简单的早餐或煮面条等。择菜、剥虾,洗碗筷。整理房间,参与家庭中的摆设安排。旧物改造,进行手工创作。更换床单、被罩、枕套等个人床品。保持卧室整洁,定期打扫。协助打扫浴室、厨房等空间。

孩子天生具有独立的愿望,当他们能够掌控的事情越多,则他们的安全感和自我驱动力越强。孩子就能够更加主动的参与到探索和实践中去。

9~12岁:在家务中掌握社会能力

掌管一部分家庭财政,比如安排家庭购书支出等。组织安排家庭聚会,写邀请卡,为宾客准备礼物。组织家庭节日活动,购买节日用品。定期组织家庭会议。拟定出游计划和出行攻略。

在这个阶段,孩子需要被赋予更多的平等权利,一定程度上参与到家庭决策的层面中来。

当孩子感受到尊重,并且能够为家庭服务,这种付出会成为亲子之间关系的润滑剂,还能帮助孩子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12岁以上

在这个阶段,孩子进入了中学,智力、体力有了较大的增长,在劳动、家务等方面已拥有相对较强的自主能力,可以做家庭环境改造等更具创造性的家务劳动。

附:《1~12年级中外劳动教育清单》

04

这些劳动教育的雷区,别踩!

1干家务活给报酬

近年来,这种做法在国内特别流行:洗一次碗5元,扫一地次8元……活儿干完,验收合格,立即支付,概不欠账。

这种做法,偶尔为之也可以,如果引导恰当也不会造成直接的、巨大的危害。但一定要谨慎,家务不是孩子的“份外事”。另外,孩子天生并不懒。

如果从一开始就鼓励孩子劳动,并对孩子进行具体的指导,会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既培养了孩子的劳动兴趣,又增长了孩子的劳动技能。

2用劳动惩罚孩子

“考试没考好?罚你扫一周的地。”

“在外面打架了?罚你洗一个月的碗。”

用干家务活作为惩罚手段,容易使孩子从小就对劳动产生了不良的心理定势。以后,想要帮助孩子培养正确的劳动观念,就难上加难了。

3教育孩子爱劳动,但不让孩子劳动

“妈妈,我帮你拖地吧!”“去去去,小毛孩子能干什么!”

“奶奶,我帮你洗碗吧”“别给我帮倒忙,不用你插手!”

“爸爸,我自己的衣服我自己洗。”“你作业做完了吗?”

……

在幼小孩子的心中,劳动是一种游戏。但如果以孩子小、学习紧张等为理由,包办了孩子力所能及的事情,会使孩子失去自我服务和参与家务的机会,给孩子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制造障碍。

4走过场,带着孩子“假”劳动

每到周末或节假日,家长们三五成群地约起,带着孩子,去农家乐喂喂牛、摘摘草莓、吃吃樱桃……美其名曰:参与劳动、亲近大自然!

可是,画风很有可能是这样的——孩子嬉笑打闹,确实玩得很开心,照片也拍了不少,可从头至尾与劳动毫不沾边。

即使偶尔参与一点劳动,也是走过场的“假”劳动,没有出汗,没有掌握劳动技能,没有建立起对劳动的正确认识。

还有一种,是由学校组织的劳动教育,老师带着孩子们参观学校的菜园子,甚至进行劳动实践,比如:扯扯草、种种菜、浇浇水……声势浩大,有说有笑。

可是,画风很有可能是这样的——孩子们看到了老农辛苦的劳动,结果反而更加害怕、厌恶劳动,背地里还不忘嘲笑几句;孩子们走进了菜地、扛起了锄头,结果在追逐打闹中踩死了一大片菜秧子,比他们栽下的秧秧还多……

鼓励和组织孩子参观劳动、参与劳动,这都很好。但参观的同时应该有教育和引导,参与的时候应该有严肃认真的态度。

请记住,我们让孩子体验的是劳动本身的乐趣(比如出汗后的酣畅淋漓,享受劳动果实时的成就感。),而不是因践踏劳动成果,嘲笑劳动或劳动者带来的乐趣!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