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安全该如何保障?200名全球顶尖专家为你出主意
摘要:如何保障孩子安全?网上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这些说法到底有没有根据却未曾可知。
安全大于天。
每个孩子都是家长心中的宝贝,孩子安全成长也是家长心中头等大事。
如何保障孩子安全?网上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但这些说法到底有没有根据却未曾可知。
在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基会推出的一份报告《世界预防儿童伤害报告》(World report on child injury prevention)中,来自世界各大洲近 200 名专家提供了宝贵的专业知识和第一手经验。
在这里,小编摘录了总体情况以及排儿童伤害前三位的交通安全、溺水、烧伤的原因、预防及救治注意事项,呈现给各位家长。
这是一份专业报告,它提供的知识是严肃的。一起先看三道测试题,正文中都可以找到答案。
先来做题
↓↓↓
1. 针对4-7岁的儿童,使用加高安全座椅与佩戴普通安全带相比,住院伤害能显著降低:
A.59% B.33%
2. 儿童溺水后,旁观者对溺水儿童进行人工呼吸,是否可以促进儿童恢复自主呼吸?
A.可以 B.不可以
3. 在儿童烧伤后,是否可以使用冰块处理伤处?
A.可以 B.不可以
看完题目,我们开始来寻找答案吧
你知道吗
↓↓↓
全世界每天有
2000多个
家庭因“意外事故”而失去孩子
当孩子成长至
5岁
非故意伤害成为健康的最大威胁
1 儿童致命伤害
2004年,大约95万18岁以下的儿童死于伤害。
主要的伤害形式是道路交通事故、溺水、烧伤(火灾或烫伤)、跌倒或中毒。这 5 种非故意伤害类型占所有儿童伤害死亡的 60%。
还有一类,称为“其他意外伤害”,包括窒息、动物或蛇咬伤、低温和高温,该组占儿童死亡的 23%,是一个很大的比例。
2 道路交通伤害
为什么?
儿童的头部、胸部、腹部和四肢都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相对较柔软,与成年人相比,对于伤害带来的影响,儿童在身体上更加脆弱。
另外,儿童一般身材矮小,所以不容易看到车辆或者被车辆看到,比如停着的汽车或者大型卡车,这已经是儿童步行者伤害的一个公认危险因素。
儿童的感知能力也未完全发育成熟,他们对周围的听觉和视觉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有限,这导致他们可能错过关键的危险提示,从而增加其道路交通伤害的危险。
儿童的认知程度会影响他们在道路环境中做出安全决定的能力,而认知程度又与年龄密切相关。5-7 岁的低龄儿童已经掌握了速度和距离的概念。但是他们仍缺乏识别穿越马路危险地段的技巧,只能依靠近处的、可见的车辆。他们也不能准确估计即将出现的车辆。年幼儿童也不能察觉到道路上的盲区,阻碍司机看到儿童的障碍物,以及复杂的三岔路等危险地段。
涉及低龄儿童的道路交通事故很大一部分是所谓的“突然疾速冲撞”案例。在这类事故中,儿童受伤被认为是“严重的行为错误”,他们在试图过马路前未能停下或者减速。此类行为是由于儿童的“注意力集中”,他们缺乏将注意力从一项任务转换到另一项任务的能力。
怎么办?
以下推荐的行动符合系统方法,能够降低儿童道路交通伤害、死亡和致残。
● 减速
碰撞速度在 30 公里 / 小时以下时步行者和骑自行车者的生还概率大大提高。这一速度应该成为居民区、学校周围和其他活动场所的规范。
● 两轮车辆分离
应将儿童骑自行车者与其他道路使用者从空间上分离开,比如使用专用环形道。已经证明采用凸起的中央分道区把摩托车专用道和主要交通干道分离,能够降低摩托车伤亡,应该采纳。
● 车辆改进
许多改进措施已经被一些高收入国家采用。还需要在高收入国家加快这一进程,如果条件允许,中低收入国家也可以考虑这种措施。
● 儿童约束系统应该在车辆上永久使用
这包括:背向式婴儿约束装置,正向式的儿童约束装置,为较大儿童使用的可调坐垫和可调座椅。
在事故中,如果能够正确地安装和使用约束系统,该系统就能:
- 将婴儿死亡降低约 70%;
- 将 1-4 岁低龄儿童死亡降低 54%;
- 将 4-7 岁的使用加高安全座椅的儿童与佩戴普通安全带的儿童相比,能显著降低住院伤害 59%。
● 安全带
对 10 岁以上或身高 150 厘米以上儿童,应使用普通的安全带。
使用安全带可以使从车中弹出和遭受严重致命伤降低 40%-65%。
● 自行车头盔
在道路上骑自行车的儿童应该始终佩戴合适的头盔,因为他们的头部比成年人更易受伤。
儿童的头部在受伤时尤其脆弱。五个相似研究的系统回顾发现,在所有年龄段骑自行车者中,头盔可以降低头部和严重脑部伤害 63%-88%。
● 教授知识和技能
尤其对低龄儿童,教育是伤害预防综合行动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措施包括:
——针对 6-8 岁的儿童开展路旁基本技能学习。如在英国的试点项目中,主要传授一系列基本技能,像从安全的地方过马路,安全地穿过停靠在附近的车辆,以及在交叉路口安全穿行。
——在安全的道路上进行环境模拟,传授步行及骑自行车的方法和技巧。
——基本骑车技能可以在道路上或非道路上教授。
——许多步行教育项目中都包含醒目性的内容。在挪威,儿童都会收到有反光材料的颜色鲜亮的帽子、书包或背心,这会使他们更易被看见,尤其是在冬季的夜里。在南非,从事公众教育的步行者能见度运动已经致力于制定一个强制学校校服上包含反光材料的法律,以增加儿童步行者的可见性。
——当儿童长到青少年阶段,作为步行者和骑自行车者,他们应该已经掌握了相应操作的安全技能,尽管有些人会选择尝试危险的行为。通过教育的方法很难影响到该年龄组的人,有些方法甚至会产生反效果。在项目设计时,更多地增加青少年的参与性可能会有帮助。
3 溺水
为什么?
全球 5 岁以下儿童溺水死亡率最高,所有年龄组中,溺水死亡率在 1-4 岁年龄组达到峰值,青春期晚期又出现另一个小高峰。
溺水儿童的危险性和环境一般和儿童的发育阶段有关。
由于 1 岁以下婴儿通常无法独自接近水体,这个年龄的儿童发生意外溺水多是由于独处或照看者不合格(如年轻的同胞),或离水体很近。相反,行动更方便、好奇心更强但尚未有危险意识和避险技巧的儿童,经常脱离成年照看者的视线,掉落在附近的水体里。父母和照看者经常察觉不到儿童已经接近或掉落到水体里。
造成青春期溺水危险性升高的原因可能是缺少监督、独立性提高、喜欢冒险、工作或休闲时暴露于开放性水体的机会增多。
怎么办?
●排除危险
排除危险是可能实现的,而且是最有效的预防方法。例如浴桶和浴池在没有使用的时候应把水放尽,如果有水的话可能会造成儿童溺水。
同样,建筑房屋时在地上挖的坑也应该把雨水排尽或填上以防止集水。小的容器如洗涤盆应妥善保管,以防止雨水留存。
提供安全的娱乐游泳点同样可以预防溺水。自然水体存在许多威胁游泳者安全的因素,包括未知的水深、水下可能存在的障碍物以及突然且难以预见的水深的改变或深洞。
●在儿童和危险之间建造有效的屏障
在中低收入国家,建造屏障以隔开低龄儿童和所暴露的开放式水体可以有效地预防溺水。在水井上加盖或使用格子栅栏,在池塘附近和河岸上建造堤坝或栅栏,都能有效地预防溺水。同样,在有危险的开放式水体的住宅周围建造栅栏也可以提供保护。
●教授游泳并提高技能
大多数研究显示,游泳指导可以改进游泳技术,但是并没有确定的证据表明,游泳技术能够提供保护,防止溺水。
但是,有迹象表明,游泳指导及随之的游泳技巧的提高,以及更高的生存技巧可以提供一定的保护作用,即使是对于年龄较小的人群也是如此。
即使已经有了初步的证据,在推广游泳课程作为低龄儿童溺水的预防措施时也要谨慎。
向儿童传授除游泳基本技术之外的知识和技巧也是必需的,包括在开放式水体中如何安全游泳,怎样识别危险物体,如岩石、暗流和危险的天气情况,怎样识别、避免和逃离激流。
家长和护理者的监管对家长和护理者进行有关溺水危险的教育是改变知识、信念和态度从而转变行为的重要步骤。
从青春期早期开始,就应采取预防性干预,增加青少年对水体的认知,包括:
- 增加对危险的认知 ;
- 对人类极限的认知,包括对自身游泳水平的认知 ;
- 抵挡被同伴诱惑参与危险活动的能力。
有些社区,很常见的是依靠其他同龄或年龄较大的儿童来保护低龄儿童。在溺水案例中,这种照看者看来无法提供足够的保护。由于溺水发生得很突然,同伴常常无法对溺水儿童进行营救,有些同伴自己可能在营救过程中也发生溺水。
●溺水处理
溺水伤害的发生是因为溺水者无法充分呼吸和获得氧气。即使一个人在溺水后能快速被从水中救出,他们也可能已经停止呼吸并由于缺氧造成脑损伤。因此开展复苏技术培训是适用于所有年龄组的二级预防策略。
被营救者的精神状况是影响溺水结局的最主要因素。
●旁观者的帮助
研究显示,儿童溺水后,如果旁观者能在医疗人员到达现场前就立即对之进行急救,可以改善溺水结局。
旁观者对溺水儿童进行人工呼吸,可以促进儿童恢复自主呼吸。如果儿童没有开始呼吸,这种救护对于其存活也是很重要的。
由医护人员提供的高级生命支持可能会救活一个心跳已经停止的儿童。但是,即使是在拥有儿科重症监护设施的高收入国家,干预的最好时机也是在溺水现场。
4 烧伤
为什么?
幼儿的烧伤通常由他们的好奇心和动作的笨拙共同导致。4 岁以下儿童动作的发育水平比不上其认知和智力发育水平,因此伤害更容易发生在他们身上。
怎么办?
应当做的——
● 移除衣物以阻止燃烧继续,并冲洗伤口
● 烧伤区域使用冷水浸泡或冲洗一段时间
● 对于火焰烧伤,让伤者在地上打滚或用毯子、水、其他灭火器等方式进行灭火
● 对于化学烧伤,使用大量的水冲洗伤口以去除或稀释导致烧伤的化学物质
● 获取医疗服务
不应做的 ——
● 在确保自己安全之前(切断电流、戴手套以防止接触化学物质,等等)不能实施急救
● 不要在烧伤面上使用浆糊、油、姜黄粉(一种由姜黄制成的浆糊)或生棉花
● 不要使用冰块
● 不要用针或大头针挑破水疱
● 不要在伤口处使用任何物质,否则有可能发生感染
● 除非在恰当的医疗处理下,否则避免使用外敷药物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