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王谦《平复帖研究》新论:翰墨钩沉二十载破茧烛幽见真章

2025-07-30 17:12

摘要:王谦新著24万字《平复帖研究》,融书法家之执着、新闻人之求真、学者之严谨于一炉。积二十载之功,若廿载醴泉,其味醇厚;破旧说之茧,如星火烛幽,洞见迭出。

王谦新著24万字《平复帖研究》,融书法家之执着、新闻人之求真、学者之严谨于一炉。积二十载之功,若廿载醴泉,其味醇厚;破旧说之茧,如星火烛幽,洞见迭出。其论非囿于成说,不惑于权威,以史学之考据为筋骨,文学之阐发为气韵,书法之审美为神采,铸就一部兼得学术筋骨与艺韵的典范之作。

一、文心雕龙,考镜源流

《平复帖》序言与后序,如心源甘泉,质朴洗练,凝二十载魂牵之思。其旨非在定于一尊,而在审视诸说之碰撞,究其价值,拓其未明,启后学之覃思。此非仅品艺之法,亦治学之真谛也。少年经历化入笔端,仁爱为怀,信念如磐,持论客观,重据慎断,融儒家智慧于考辨毫芒之间。

二、释读玄机,启功钥锲

此帖高古奇崛,字多孤例,损泐频出,释读如涉迷津。帖存故宫,牙色麻纸,纵23.8厘米,横20.5厘米,凡9行。明张丑首识14字,黄宾虹通临而未深考。当代由启功先生首通其文,释84字成当代圭臬。然王谦稽核当代11家释文,考据精研,指帖文实应87至89字,并新释14字。

三、书体重诂,返古证雅

历代书体聚讼:明詹景凤主稿草,《宣和书谱》定章草,清安岐窥篆籀遗意,顾复力非章草。当代多执「章草向今草过渡」之说,王谦卓识破窠:《平复帖》非过渡之体,乃今草成熟之世,文人『返古求雅』之自觉实践。更言:倘将来得年代实证,书体之辩可迎刃而解。此论,似如金石掷地,开书史新境。

四、作者疑云,破茧寻源

帖主归属向有陆机、陆云、张芝之争。王谦不泥「陆机说」旧途,倡返本重勘,提出「彦先说」。其慧眼独具,更掘沈曾植「以文掩书」之卓见(其所著沈氏研究专书荣膺「啄木鸟杯」、入选「兰亭奖」),彰显学贵守真,当持批判精神以破权威迷障。

五、取法得失,六朝同参

当代取法《平复帖》多入歧途:其字法奇古孤迥,实非章草入门之阶,然于深湛书家,则能铸就「秀骨清像」之风——恰如陆探微笔下六朝人物,清癯修长,吴带当风。此「返古求雅」之旨,正与六朝审美书画同源,互为辉映。

结语

王谦此著,岂惟书法史之专论?实乃治学精神之彰显!其以史为骨,考据求真;以文为韵,阐幽发微;以书为眼,审美烛微。昔张璪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宗炳言「澄怀味象」,王氏以二十年陈酿之功,守真破茧,终成此兼融考据锋芒与艺境灵光之力作。昔启功钥锲释文,今王谦破茧重诂,学脉薪传,于此可见。

王谦近照

(作者潘修雷为青岛日报社主任记者、中国艺术研究院访问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