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教师要善于化“教”为“学”

2018-03-28 11:35 中国教育报

摘要:学校确实不能以“学”代“教”,但教师要善于化“教”为“学”。

针对基础教育界出现的“学替代教”与“教替代学”的倾向,北师大的郭华教授曾发表了一篇文章,指出“学校不能以‘学’代‘教’”。笔者认为,学校确实不能以“学”代“教”,但教师要善于化“教”为“学”。

教与学是教学活动的一对基本关系。在学校教育中,教与学应是一个整体。当前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上,确实存在将教与学“割裂”开来讨论、将“教学”与“自学”简单地对立起来、没有注意现代的“教”与传统的“教”的区别等问题。

不过,“不能因为教与学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而否定它们的相对独立性”(陈佑清《教学论新编》)。在本体上,教是依存于学的,“教不能替代学”是明白无误的真理。“教”以“学”为对象,它以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能动而有效地学习为目的。不能为了“教学”一词的完整,而强调有“教”有“学”,“教”是为了更好地“学”而存在的“帮助”。陶行知说,“先生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促进学生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才是教学活动的本质。

余文森教授在几篇文章中都介绍到江山野先生关于“教学过程应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的观点,并发展了这一主张。在学生的早期启蒙阶段,应多发挥教师的影响作用,帮助学生“入门”“上路”。不过,教师的作用应着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和进步。随着学生的心智成长和学生学习能力的逐渐增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在方式上应有所变化。教师要有退到学生身后的从容、“化教为学”的智慧、对学生的进步与差异的敏感和基于“学生立场”的评价激励。“化教为学”既是道,也是术。我们既要从学生成长的大道理去理解“化教为学”,还要在日常课堂活动中琢磨“化教为学”的策略与方法。

郭华教授关于“教学”与“自学”的区分的观点笔者认为值得商榷。她认为,“如果学习的愿望、方向、内容、节奏,事实上是由教师引导、启发的,即使教师不在场,也依然是‘教学’,或是课堂教学的前伸,或是课堂教学的后延,抑或是教师魅力和影响力的体现,总之,不是‘自学’。”试想,如果学生自己钻研教师提供的某本资料,算“自学”吗?如果因为教师的鼓励,这位学生有了更加强烈的自主钻研的动力,算“自学”吗?区别学生处于“自学”状态还是“教学”状态,显然不能以教师是否在场为依据,也不能以有无教师的帮助与影响为“边界”,而要看学习活动是否是学生自主实施的,看学生对于学习的元认知是否被启发出来。

对于学生能够“自学”,教师大可不必感到“失落”,反过来应该“骄傲”(如果认同并积极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的话)。学生的“自学”不是对“教”的否定,不是对教师的“嫌弃”或“拒绝”,而是学生成长的突破。我们期待学生能尽早进入这样的学习状态,那是学生自主实施的、独立的、有效能、讲策略且具有创新意义的学习。这才是“自学”。当然,这离不开教师那从容而智慧的“教”“导”,以及随年段而循序渐进的“学会学习”的要求与指导。

在学校教育中,要去细分、计较“无教之学”的“自学”与“有教之学”的“教学”是无稽的。学校与教师的责任就是要为学生“登高望远”、克服困难提供形式多样的帮助。这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是不矛盾的。教学是一个完整的概念,以学为核心,并不排斥更不否定教师的教。这个“教”可能不是传统意义的“教”,它更多地表现为基于学生立场的“导”。

面对现实,我们必须承认,今天的学校教育远不是这个状态,甚至于很多学校还没有朝着这个方向而去。在常态教学活动中,“以学为主”“学为主体教为主导”都还未成为主流。郭教授制止少数学校肤浅地“以学代教”可以理解,但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形势看,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矛盾,仍然是克服“重教轻学”,倡导“学为中心”。

近年来,国际上正倾向用“Learning”来表达education的真谛,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20年出版的有关文献看,已主要采用“Learning”一词。这是从社会发展大视野的观念变化,反映出对“教育活动的学习本质”的理解。从学校教育这一相对较小但依然复杂的生态环境看,以“Learning”取代“Teaching”,并不是倡导“无教之学”,而是强调“基于学习的教导”,强调教为学服务的理念,引导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课堂行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