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习惯好不好,幼儿园里见分晓…但谁替孩子买单呢?
摘要:如果说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那么好的家庭一定少不了懂得“放手”的父母。
果果幼儿园开学已经三周了。
虽然我去接孩子时,还是会看到一些孩子会哭闹,但楼里面明显已经比刚开始的时候安静了很多。每天看老师们发到群里的小视频,孩子们生活起居也很有秩序,家长们都挺欣慰的。
谁知昨天幼儿园午餐时间,老师忽然在群里发了这样一条消息:
两周时间接触下来,我觉得班里的几位老师都很和蔼可亲,对孩子也很耐心、温柔,怕家长们不放心,平时还经常给家长群里发小朋友们吃饭、做活动的照片、小视频,提醒到家多给孩子们喝水,说无论孩子是不是哭了,其实都在进步,要给孩子鼓励什么的,教学理念挺“正面管教”的,让我很放心。这样发一串“感叹号”的句子,还真是第一次。
但我很理解老师的心情。她们白天尽量在引导和培养孩子各种基本生活能力,日复一日地耐心重复,可是都快一个月过去了,孩子一如既往,毫无改善,甚至明明会自己拿勺子,就是不肯吃饭,怎么回事呢?——到家有人伺候呗!
孩子一回家就有人喂饭,第二天回到幼儿园,昨天老师教的又都还回去了,这样别说半个月了,再过去半年也没用啊!
生活习惯好不好,幼儿园里见分晓
果果入园之前,我专门给她报名了早教班的“学校技能”课,提前让她适应,以便顺利过渡。记得当时老师对我说:“School Skills最能暴露家庭教育中的问题,你上上就知道了。”
如果说““School Skills”是对课堂环境的模仿,那么入园就是一面“家庭教育的照妖镜”。自从果果进了幼儿园,我愈发觉得幼儿园就是个大熔炉,也是伸展台。家长平时怎么带孩子,孩子一进幼儿园,老师一眼就能看出来。别说老师了,就连我这个普通家长,扫一眼都能看出怎么回事。
说真的,家长们可能会担心的,孩子嬉戏时对排队有没有概念,拿东西会不会争抢,会不会打架,但这些关于礼貌、情商的考验,其实已经算是高阶技能了。事实上,孩子在幼儿园中首先会暴露的,是最基本的生活习惯。
譬如,洗完手是否懂得要擦手,还是到处甩;吃饭的时候能不能坐在自己位子上、是不是需要喂;要上厕所会不会主动说,还是尿了裤子突然哭……
洗完手到处甩的孩子,恐怕在家都是被大人追着擦手,鲜少被要求自己去拿毛巾,擦完了还要放回去;
上厕所不会主动说的孩子,很有可能平时习惯了家长叨叨叨叨的提醒、把尿,都是根据大人的“需要”(也就是提问)来上厕所,而没有学会自己表达、自主憋尿;
吃饭需要喂的,这个也不用分析了,通常就是家长嫌孩子吃得慢,或者吃得少,追着喂……
平时生活中不在意这些细节,等孩子进入集体生活,立刻就发现副作用了。还真是应了那句话——你以为给的爱,其实却是害。
谁能替孩子买单?只有他自己!
孩子最基本的日常生活能力都跟不上,怎么办?没办法,只能自己补上,谁也替不了他。
不管我们怎么呵护,终归饭要他自己一口一口吃,路要他自己一步一步走。人生是孩子自己的,爸爸妈妈只能将孩子领到大路开始的地方,不可能扶着他走一辈子。而幼儿园,正是孩子学着迈入独立的一个分水岭。
说到这里,有的家长可能会担心:哎呀,我家孩子就非要喂饭,到了幼儿园老师不给喂,饿肚子怎么办?
大可不必有这种担心。至少正规幼儿园里,老师们不会闲着没事虐待孩子。她们从事幼教工作多年,对这样的情况不仅司空见惯,也很能理解,开学初期会尽最大努力帮助孩子们适应生活——老师不会让孩子饿着,会帮着喂饭,但更会鼓励孩子伸手自己吃。
但就像前面截图里那种情况,如果白天在幼儿园老师教一步,放学后家长伺候孩子退两步,那老师再认真负责、努力付出也没用啊!
事实上,和家长的担心相反,孩子感受的压力未必来自老师,反而来自其他人。譬如孩子自己。
小孩子也有自尊心。例如两岁的孩子都有可能,不喜欢爸妈当着别人的面批评他、说他不好。小孩子也会有竞争心。例如当一个孩子说“我爸爸个子特别高了”,另一个孩子立刻用更高分贝说“我爸爸才高呢,我爸爸比树还高!”,这就是孩子最早的小小竞争心。
幼儿园里不会比较谁画画好,谁唱歌好,谁多聪明,孩子们这三年就是开开心心玩儿,培养对世界的认知和生活自理能力。那么如果孩子在集体生活中,长期在生活自理方面落后于其他小伙伴,会不会让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呢?
不仅如此,有可能给孩子最大压力的,正是孩子最亲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有的家长一直事事替孩子代劳,等孩子一入园,老师说“不行”了,就开始着急“训练”孩子。和之前的“代劳”一样,都是以爱为出发点,但在孩子眼里,却是“原来那么‘爱’我,神都肯替我做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现在不爱我了!”、“为什么一上幼儿园,爱我的大人就都变了?”孩子可能会失落,可能更容易有分离焦虑,甚至还可能有逆反心理。
所谓宠溺的恶果正是如此,当你爱得太过了,有一天你不过是恢复了正常,对方感受到的却是失去和伤害。
听说过“直升机家长”吗?
英文里有个词,专门形容那些过度为孩子代劳的家长,叫做“Helicopter Parents”。
这类家长对孩子过分保护、不肯放手——明知道饿一顿死不了,非要追着喂,生怕少吃一口;明知道有手可以自己提裤子,非要帮着提,生怕不平整;就像上面的图片里那样,明明孩子要学会骑车就要放手,非要四只手按住,生怕摔倒……
孩子小的时候,“直升机家长”围着孩子的生活起居转个不停,等孩子大一些,他们又为孩子安排各式各样“对他好”的补习、活动,时时刻刻监控着孩子的一举一动,希望所有的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
这些家长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可是如果我们不给孩子锻炼的机会,他怎么能知道什么叫做饿、怎么才能把裤子穿好,如何不摔跤,又或者是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想要什么呢?
当我们把一切都为孩子打理好,不仅会让孩子失去探索的兴趣、尝试的机会,还会剥夺孩子的成就感,让他们未来踏入社会、面临独立生存时无所适从。
“直升机家长”在国外也是个大问题,在美国一个育儿杂志针对“5-12岁儿童自理能力”的调查中,竟然有70%的孩子不会自己换衣服,有61%的孩子不会自己洗澡,有60%的孩子不做家务。而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惧怕失败、没有自信、从来没学过责任。
如何避免成为一名“直升机父母”?其实也不难,无非是做到以下几点:
1、不为孩子代劳他们能做的事情。
2、不为孩子代劳他们几乎能做的事情。
3、不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替孩子做决定。
我说的这些,正是把下图中“直升机父母”做的事情反过来。正像图比喻的那样,我们做爸妈的应该知道什么时候该剪断这根绳子,放开控制孩子的那双手。
成长不一定就是别离,但要有“目送”的距离
前些年,龙应台的《目送》里有一段话特别火: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第一次读龙应台的《目送》时,我还单身,尚体会不到为人父母的那颗心,但猛然间却发现,原来自己从朱自清笔下目送父亲《背影》的那个人,变成了留给父母“背影”的那个人。
如今女儿已经到了蹦蹦跳跳能入园的年纪,我又站回了“目送”的位置。每天早晨看着她走入教室的背影,再想起这段话,格外触动。
我们总说,孩子长大了,就要离巢而去。而有时候,当妈的正是因为懂得这个道理,每每想起就更舍不得,更想要去抓住眼前稍纵即逝的时光,想要孩子多一刻停留在自己怀里……谁不是呢?每晚看着果果熟睡的小脸,我偶尔也会忽然涌上一股伤感,这样任我拥抱,黏着我甜甜喊“妈妈”的时光,还有多久?
但现在每天看着孩子独立的背影,我想通了:成长不一定就意味着别离,但一定要有“目送”的距离。
给她空间去奔跑,奔跑就必然可能摔倒;给她时间去尝试,尝试就必然可能失败。
但恰恰是因为有这样的距离,孩子才能成长得愈发坚定、自信。正是因为我能退到“目送”的位置,在她失落、需要安慰的时候,才会回来找妈妈寻求帮助,而不是一边畏缩不前、一边拼命想挣脱我的手。
既然我们不能替孩子买单,那就不要逼迫孩子去欠生活的帐。
我始终相信,如果说孩子成长中最重要的是家庭教育,那么好的家庭一定少不了懂得“放手”的父母。(作者:花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