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儿子学画画,最好的艺术教育是自由表达和感受美好
摘要:在一个大雨的午后,我即兴拿出了颜料和水彩用具,跟孩子玩起了色彩游戏。想画些具体的花鸟虫鱼,脑子却一片空白,想和孩子一起来个艺术创作,却怎么也想不出任何idea。
如果一开始就功利地作画
孩子很难因艺术而愉悦
在一个大雨的午后,我即兴拿出了颜料和水彩用具,跟孩子玩起了色彩游戏。想画些具体的花鸟虫鱼,脑子却一片空白,想和孩子一起来个艺术创作,却怎么也想不出任何idea。
我随意涂抹了一阵,无聊感侵袭而来。回过头去看孩子,我惊奇地发现,他正在专注地往纸上挤压着各种颜料,特别认真,好像挤颜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投入的事情。过了一会儿,他又找来了一把玩具菜刀,开始刮画笔。看着孩子快乐得沉浸在自己画画的世界中,我突然产生疑问:如果这是我第一次画画,我会怎么做?
于是,我做了从来没有做过的事(幼年时不曾做过,学画期间也未曾尝试)。
我完全放弃了控制画笔的水份、颜料与自我意识,用红、黄、蓝三原色水,随意、随机地将颜色喷洒。毫无主题、毫无目的,也无需在意其他人认同。活到36岁,第一次觉得:“我好自由。”
(母子俩“任性”后的成果)
一开始,孩子有所保留地(或想要谨慎地)涂抹颜色,甚至有点怀疑妈妈说“怎么能这么随便喷洒呢”,但看着我自顾自玩得全身脏兮兮的模样,他的顾忌就暂时抛到脑后。
我立起未干的画纸,任颜色自由地流动,我们无法预测每个颜色的去向与终点,但我们是创作与艺术的一部分。我们已经很久没有享受过本能式的运用肢体,享受纯粹的愉悦。
在我看来,学艺术大概就是如此——自由地表达,发现自己的内心,偶尔抛开技法和标准,也许更能找到最初的愉悦。
现在很多孩子都是从小学画,多是为了培养艺术内涵,有天分一点的,会为了走入正规的艺术体系而学习各种技法。幸运地成为艺术家之后,为了谋生、为了突破、为了宣扬、为了引领时代……艺术理念了然于胸,艺术技法也日渐娴熟,却也容易被这些框架所限,反而难以体会艺术带来的美好
这实在太可惜了。
“老师,儿子真的没有要当画家!”
“不幸”的是,上小学以后,儿子虽然还是喜欢画画,却变得不那么自由了。
当时一年级刚开学,外籍老师跟儿子的班主任老师抱怨,我儿子都不听从老师的指令,不把颜色涂满,而且涂得很丑。
于是我也回应:“我儿子以后没有要当画家,或是以涂颜色为生,如果老师的指令没有引发他想完成的兴趣,那老师可能要重新检视备课内容。另外,美丑这种东西很主观,如果老师希望他有积极的态度,我可以提醒他,但请不要抱怨他画得很丑。”
我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不希望儿子对艺术的兴趣与热情,会因为“没有天赋”,或者仅仅“不遵守要求”就被浇灭。
在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曾经遇过一个女班长。她是一个天赋异禀、画啥像啥的人。无论是可爱的人物画,或是精准的炭笔素描,都非常纯熟,而且没有匠气。
有一次,看到她画的盆栽素描画,植物的叶片画得干净又灵动,于是问她,“画画老师怎么教的?”
她的回答,让我印象深刻:“每个礼拜去老师家,老师就随便叫我在他家找个东西画,然后老师就去吸地、打扫家里,最后再过来指导一下。”
原来,女班长的父母很早就了解自己的孩子有十足的天赋,所以拜访了名师,而这位名师也是看在女班长的超高天分,才肯收下的。而名师之所以是名师,当然教法铁定与画画补习班有所不同。
他让学生自由选择场景,而不是摆设好叫学生画。因为他知道,真正的艺术家,就是要学会在杂乱的生活物件中“取舍”,然后放进自己的构图中。但不是每个学生都有这样察觉环境的能力,所以他就要故意去干点别的,看看这个女班长,是否可以不受影响,依然维持平稳的观察力。
你看,这位老师教的不止是画画的技巧,而是一种启发。但这种对生活细节的敏锐,可不是训练就训练得出来的,几乎可以说是一出生就注定了的。
从小开始,我身边有不少天生的艺术家,所以我很清楚,关于绘画,80%来自天份,20%来自努力。就像我自己,无论怎么挣扎,最后还是不及天份高的同学随便几笔充满创意与概念的笔触。
乍听之下很悲观,但这不代表没有画画天份的人就得放弃艺术。虽然如今我不是一个艺术家,甚至不曾从事相关产业,但我很高兴曾经有这么多年与艺术如此靠近,学习正规的创作技法,奠定了某些部分的基础。现在随着年龄渐长,慢慢地可以将人生历程与艺术的语汇交织出一面极度个人化的格调之墙。
艺术的范畴很大的。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是美感、是艺术品味,并不尽然是“以创作为生”这样狭隘的观点。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希望任何一个老师,纯粹以画得像不像、美不美来打击孩子。
让孩子尽兴地画自己想表达的东西
当我知道,孩子并非为了美术系之路而准备学画时,“画得像不像”这件事,早就换成了“画得尽不尽兴”。他会要求我教他画画,但我没有给他灌输所谓标准的画画流程,而是让他开心尽兴地画自己想画的。
当然,比起小学前的“涂鸦”,我如今也会引导他运用观察力、选择适合的素材去表达。
每一次,当儿子带着线条交错、构图细节复杂,但常人无法理解的“抽象”画作回来,我都很兴奋地要听他讲解创作背景,因为他总会眉飞色舞地讲解画面中所有超过我脑部范围的事。
比如,前几天他就带回了一幅画:
如果以单纯现世的审美来看,老师的评分一定很低。
1、没有涂颜色(在严肃的学校里几乎是一种罪);
2、看不出来到底在画什么动物。
但我还是先邀请他介绍这次的内容。
儿子兴高采烈地说起:“这是一只狗,和一只hamster(仓鼠)……”
我:“这是一道光要把它吸上去吗?”(开起了外星人的玩笑,但我确实好奇他把阳光的射线拉得那么长是什么原因。)
儿子:“不是。”(等着我其他的答案)
我:“是太阳吗?”
他兴奋地点点头。
我:“哇!这只hamster(仓鼠)我一眼就看出来了,怎么能掌握的那么好呢?”
儿子:“因为他毛毛的,所以我就像画毛这样一点一点画,我是从耳朵开始画的,然后嘴巴的地方我画好后再擦掉开口,最后眼睛和鼻子涂黑黑的!”
我:“那狗呢?”
儿子:“也是一样毛毛的,所以我也画毛毛的这样。”
再后来,我发现他为这只狗画上了影子,而且是顺着阳光洒落的角度。
而如果换作是我,画画的顺序就完全不是这样——
我一定是先从动物的头开始定位,然后慢慢脖子、身体、四肢……
如果我当初真的教他了,以后他画动物也必定照着我的指示顺序完成。但我更希望孩子对于自己画的东西有想法、有诠释,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而不总是要大人告诉他画什么才对、才好、才漂亮。
毕竟,很多当代艺术品也不见得是“漂亮”的。
很多人看到当代美国画家波拉克的作品,不仅觉得画得不像,甚至都怀疑这些抽象的作品完全不知所云。但只要真正了解波拉克作画的观念,就会深深被感动。
从小学画的历程告诉我,画得像不难,有很多技法可以协助——轻轻按下摄影机的快门,就可以如实地记录下你眼前所见的事物。
但从具象到抽象的过程,才必须与自己的内在有很多对话,必须跟整个社会甚至宇宙有密切的连结,才能突破具象形体的桎梏。如果孩子能从这些“抽象”的画作中得到与自己对话的机会,已经受益匪浅。
从小培养孩子感受美好的能力
当然,我也不是说,画得具象的孩子就没有创造力。
很多孩子是有极高画画天份的,不用人教,他们很小就能领悟画画的方法,画得奇好无比,内容精彩又充满童趣,就如同洞穴壁画上的牛群、马群,当时的人用很有限的颜料,就能画出生动的线条。
在发掘孩子天赋的缓慢过程中,极需耐心,甚至对于他们遭遇的挫折与暂时性的自信心低落,也要忍耐。让孩子找到自己,别无他法,就是给他时间,而且是用他自己步调走的时间。我深信,父母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让天赋发光”,如果你的孩子拥有极高的绘画天份,请继续画下去,对孩子、对世界都是很好的事。
但我也相信,就算我们的孩子,画得不够“漂亮”,甚至只是纯粹地不喜欢画画,我们依然可以培养他们感受美好的能力。
艺术有很多样貌,接近艺术也有很多不同的途径,既是每一次天马行空的自由绘画,更是每一次带他跑画展、逛艺廊、欣赏周遭小细节的时候。
在未来,如果儿子可以突然开窍,成为一名以艺术维生的创作者,我陪他一同走过的各个展览也必定成为他的养分。孤单寂寞的时候,他也许会想起,以前妈妈曾经在这个美术馆跟讲过马格利特的故事。他会知道,他的妈妈,愿意去感受生活中所有细腻的细节,并且分享给他。
若未来他的人生朝着其他的方向去,我很确信艺术仍然在他生命里,因为记忆中有妈妈陪伴的画面,都会成为温暖的力量。
最了解孩子的永远是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爱与陪伴,对孩子不需有任何自我投射的期待。在很多年前,我也曾经希望,孩子可以完成我的梦想——成为一个艺术家,但是如今,我放弃了,也坦然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完全放弃了对他画画的指导,我依然支持着他,当他需要被理解的时候,我一定在。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