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学习技能

孩子在微信上"打卡"学习,真有效吗?

2018-01-31 07:54 厦门晚报mp

摘要:您是否常在朋友圈里见到家长这样为孩子“打卡”?

“跳舞打卡第88天”

“阅读打卡第21天”

“英语学习打卡5天”

您是否常在朋友圈里见到家长这样为孩子“打卡”?

这样“打卡”真的有效吗?

赞成

朋友圈“打卡”有利于督促孩子认真学习、坚持锻炼。

反对

学习不必拘泥于形式,主要得靠“内驱动力。

漫画/小牛

尽管看法不同

但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

警方提醒

爱“打卡”的家长要注意保护孩子隐私

不要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了

有家长苦恼

每天“汇报”孩子学习情况

一些家长抱怨压力真不小

近期不少孩子感冒、发烧,不得不请假在家,我市一些学校要求老师和家长要远程监督孩子学习。

所谓“远程监督”,就是家长通过微信“打卡”的形式,汇报孩子在家自学的情况。于是,在家长的朋友圈,可以看到一些孩子贴着退烧贴在练字。

前段时间,思明区一所小学举办校园读书节,主题为“挑战阅读好习惯21天”,家长每天要把孩子阅读的照片或视频发在朋友圈。

在这些照片和视频中,有的孩子待在书房、坐在沙发上,甚至是躺进被窝里看书,有的孩子洗脚时也在看书。

最近,有家长开始抱怨说,思明区某小学所有科目的作业都要在微信群里“打卡”。

湖里区某小学的一名家长也坦言,每天“打卡”很费时,也有压力,“这不是在考验孩子,而是在折磨家长”。

有家长积极

女儿想偷懒她坚持不可应付

连假期出游也不懈怠

“跳绳打卡168天”

“舞蹈练功第88天”……

每晚9点多,市民关女士都会在微信朋友圈“打卡”,并附上女儿青青(化名)跳绳和练舞的视频。关女士注重形式感,在她看来,微信“打卡”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监督。

青青是思明区某小学三年级学生。去年,关女士在其他家长的朋友圈看到“打卡”学习的做法后,受到启发,开始为女儿跳绳“打卡”,并一直坚持至今。关女士说,一开始是拍照做成组图发到朋友圈,一段时间后发现拍小视频更直观方便,便改变了“打卡”方式。

每次“打卡”之后,关女士都会收到不少点赞和评论。一开始,她拿给青青看后,青青很有动力。但一段时间后,青青也疲惫了,甚至想偷懒,好几次想让妈妈随便拍个视频应付一下就好,但都被关女士拒绝了。

在关女士的引导下,每天坚持跳绳已成为青青的习惯,即使假期出去游玩也要抽出时间跳绳。在关女士的朋友圈,可以看到青青在武夷山机场、深圳北站,甚至巴厘岛海边跳绳的身影。关女士说,青青从中发现了运动的乐趣,加入了学校的跳绳队。

“微信打卡的方式不会停止,这是她成长过程的见证。”关女士说,坚持跳绳“打卡”近三个月后,她还给女儿加了一项舞蹈“打卡”。

有家长担忧

坚持“打卡”100天后喊停

怕给孩子带来过多压力

市民谢女士的女儿陶陶今年11岁,是思明区某小学六年级学生。去年暑假,陶陶所在的英语培训中心发起“21天口语养成计划”,要求家长每天拍孩子朗读英语的照片或视频发到朋友圈,至少坚持21天才可领取礼品。

谢女士说,英语一直是女儿的弱项,为了提高英语成绩,她决定让女儿参加“21天口语养成计划”活动。一开始同伴都加入了,陶陶兴致也很高,每天都主动朗读,坚持了21天,也领到了礼品。看到“打卡”学习方式奏效,谢女士就想继续做下去。一开始陶陶不情愿,谢女士“连哄带骗”才说服她。

继续坚持了几周后,谢女士发现女儿已习惯每天朗读英语,还会自觉用英语和同学交流。如此大的转变,让谢女士很欣慰。

但在坚持“打卡”100天后

她却喊停了

虽然打卡在短期内可帮助培养孩子的朗读习惯,锻炼英语口语能力,但要长期坚持,不仅大人和孩子容易疲劳,长期在朋友圈刷屏,也容易引起反感。

在谢女士看来,已经养成习惯,就没必要再拘泥于形式了。而且,她也担心长期在朋友圈“打卡”会给孩子带来过多压力,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老师观点

学习不必拘泥于形式

主要靠兴趣和内驱力

对于微信“打卡”

老师们怎么看呢?

一些老师说,如今在微信群、QQ群“打卡”学习的做法并不少见,很多是学校或班级的老师要求的,主要是为了监督孩子完成家庭作业。而家长坚持微信“打卡”,也能对孩子产生外部的激励作用,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此外,不少老师也提醒,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靠朋友圈“打卡”这种方式来坚持。想让孩子长期坚持一件事,比如阅读或运动,养成好的习惯,应该让孩子真正喜欢它们,从中体会到乐趣,而不是拘泥于形式。

“只有内部动力才是最持久、最有利的,外部的激励只能作为辅助手段,不能完全依赖。”我市一位教师说。

对于现在一些商家所谓的“21天养成习惯”的说法,很多老师都认为,短期内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很难,最终还是要看能否长期坚持。

而对于部分家长苦恼的

在微信上“汇报”作业的完成情况

也有老师坦言

其实这对老师们也是一种负担

警方提醒

厦门市反诈骗中心民警洪恒亮提醒,家长不要盲目加入各种名目的学习群发布孩子学习的照片或视频,会泄露个人隐私,一旦被别有用心的人搜集、利用,就可能给人身、财产等带来危险。

如果一定要“打卡”学习,首先学校要规范这种行为。比如,由老师组建学习群,确认群员都是学生家长。

对于家长在朋友圈为孩子“打卡”

您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