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学习技能

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

2018-01-30 09:04 光明微教育

摘要: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至72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

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的背诵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至72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

58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降,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武、戴震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

其实,针对这一问题,不少网友对此展开了讨论。有网友支持这项改革,认为可以弘扬传统文化;但也有网友表示,作为老师突然增加50多篇文言文,需要重新备案很久。并且考试中,文言文的分数占比不多,没有必要增加58篇。

下面,我们来看看各方观点。

学生:与其背诵文言文不如多做一些题

“课内外读物建议篇目,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正在成都某中学读高一的段俊矾(化名)说,从高二上学期开始,背诵推荐篇目将增加50多篇文言文,压力一下就增大了。略有偏科的他,平时学习中最怕文言文背诵,如今文言文背诵篇数增加,考试要求更高了。

对于这个消息,段俊矾从内心非常抵触,并且让他做好了高二选择理科的决心。“原来自己还在犹豫,高二分班时选文科还是选理科,看到文言文背诵篇目的增加,可见高考中文言文的占比会比原来高很多。”为了规避自己的弱项,他决定选择理科。

像段俊矾一样抵触背诵推荐篇目增加的高一、高二学生不占少数。而问其原因,大部分同学都表示,文言文绕口,不易理解。

“完全靠死记硬背,应付考试,生活中并没有太大用处。”正在读高二的芝姚认为,文言文背诵篇目的增加加重了学生的压力,让本来学习压力就重的高中生更没有休息时间了。“现在课外补习班,最多的是英语和数学,可能以后还要增加一个文言文背诵班。”芝姚说,不指望在高中生活能减压,但也不要突然增压。在她看来,文言文喜爱者和讨厌者分布都比较极端,“喜欢的人一天能背诵两篇文言文,不喜欢的甚至一周都背不下来一篇。”

家长: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孩子今后受益匪浅

女儿读高一的家长王洪伟表示,从新闻上看到了高中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增加的消息,他非常支持。“加强中华文化传统文化教育很有好处,即使现在孩子们不理解,今后一定会受益匪浅。”王洪伟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更是自有妙处,如果能够体会古人在写文时的境界,更是妙不可言。

“孩子现在小可能不理解,就只能死记硬背,但是当真正理解文言文的意思时,就不会再觉得困难了。”王洪伟表示,古诗文就像现在的普通话一样,非常普遍,只是用当时的语言来描绘事情,就像现代诗。只要理解其中的意思,想象当时的场景,很容易就能背诵下来,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困难。

“我女儿现在正在读高一,平时有国家宝藏、中国诗词大会这些节目时候,我们都会一家观看。”王洪伟说,一方面想要培养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另一方面想让她通过电视演绎增长知识。

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有时候在观看古诗文接龙的电视时,一家三口也会发起挑战。“现在古诗文都成了网红,背诵古诗文是入门,所以培养孩子的兴趣很关键。”

老师:古诗词学习重在积累将培养学习兴趣

对于语文新课标中“诵读篇目的建议”改为“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一事,成都某高中语文教师李晓玫表示,听、说、读、写是语文的几大核心能力,其中,读和写是基础,“读”就是要多读多背经典古诗文,这样“写”才言之有物。

李晓玫称,从历年来高考语文全国卷中就能看出来,古诗文的占比越来越高,一般包括有9分的文言文选择题,10分古文翻译,还有11分的古诗鉴赏,再加上5分的名篇名句默写,关于古诗文的考题一共有35分,“就是试图通过考试,引导广大学生多学习中华传统文化。”

“应该从小就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特别是大量阅读和背诵古诗文的习惯。”李晓玫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青少年要从深度和广度上对古诗词有所积累,博众家之长。古诗词的浸润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我们会在晨间或午间让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文,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可采取班级诵读、古诗文接龙等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李晓玫说,在新课标出炉后,学习方式也会有所调整。“由于教材容量和任务加大,老师也会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尝试组织学生讨论,辩论等。”

专家说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教授唐晓敏:

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

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多感官参加背诵。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就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的:“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更加容易。”

发挥听觉记忆的作用。背诵诗文,需要“从娃娃抓起”。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

重视最初的记忆。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滚瓜烂熟,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容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究,如乌申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巩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是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

从这个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胡光伟教授:

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会成为成长的力量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胡光伟教授表示,古往今来,无论教育制度发生怎样变化,传统文化的脉都不应该断,此乃维系教育的根本。古诗文凸显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示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特有魅力,对于青少年来说,将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对其在人生起步阶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不无益处。

“古诗文背诵篇目的大幅增加,不仅仅是让学生多背几篇文章,还在于培养学生读说听写的基本能力,在掌握语言能力的同时,提高和拓展丰富的想象力,这一点对学生来说特别重要。”胡光伟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一座知识宝库,更是一座精神宝库,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对高中生的未来成长大有裨益,有些经典篇目可能这个年纪的学生暂时无法完全理解,但现在先背熟。”胡胡光伟表示,以后随着孩子人生阅历的丰富,会有自己的感悟,甚至成为人生成长的力量。

贴心指导

天津市耀华中学高一年级组长、高级教师李妍平:

一、 储备必要知识

1.了解古代文学史,培养阅读兴趣。

了解一点古代文学发展简史,带着对时代的理解、对作者的“懂得”,与文本的对话会有一种老友重逢的惊喜。

2.储备历史典故,拉近阅读距离。

结合文学文化常识的学习,积累历史典故,扫清阅读障碍,让文本不再“拒人千里”。

3.掌握文体知识之“道”,让背诵游刃有余。

背诵古文,理清文章“起承转合”的思路,能够让全文背诵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背诵诗歌,把握《诗经》中的“重章叠韵”、宋词中上下片的关系,熟谙律诗中的对仗平仄也能帮助学生瞻前顾后、举一反三。

二、 掌握有效方法

1.调动感官,培养语感。

在背诵时多方调动感官,眼睛看,嘴巴读,耳朵听,手下还要反复书写,加强“肌肉记忆”。

2.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背诵。

古诗文有情节、有情感,要走近作者、深入文本,做到眼前有画面,心里有形象。

3.创造性记忆。

《明月几时有》《满江红》等经典诗词名篇配乐歌唱,早已深入人心,可见旋律可以让文字自然流淌,学生们可以尝试着给诗词配曲、谱曲演唱,在审美中记忆。

三、 养成良好习惯

1. 养成每日诵读的习惯。

2.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

3.养成正确、规范书写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