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教育的本质,不会因数字化技术的介入而发生改变

2022-10-15 10:06 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

摘要:教育的本质并不会因数字化技术的介入而发生改变,教育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也不会变。数字化要着重为培养学生认知、合作、创新和职业等关键能力赋能。

通过数字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新型教育环境是未来教育的演化趋势,在此种背景下,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东北师范大学教授钟绍春教授认为,教育的本质并不会因数字化技术的介入而发生改变,教育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也不会变。数字化要着重为培养学生认知、合作、创新和职业等关键能力赋能。

未来的教育是什么样的?

从微观上来说,理想的学习样态应当是,学生发自内心想学习,找到合适的方法开展学习活动,获得老师的帮助指导学习活动,找到适合的学伴共同完成学习活动。数字化要想赋能教育,最理想的做法是针对不同层次和类别的学生,分门别类建立相应的学习路径体系,按照不同学习路径的需要,把最好的老师分类汇聚起来,并在大规模实证基础上迭代优化,也就是要建设学习路网。借助名师微云课资源,使得学生能够针对问题学习的实际需要,按照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获得老师更好的帮助。

从中观上说,未来的教育一定是基于数据的教、学、研、评一体化联动,形成一个从备课到课堂教学到学生个性化学习到质量监测再到教研培训的联动教育体系,这是智能技术赋能教育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从宏观上,改变教育服务供给需要建立一个支撑体系,需要站在区域角度建立完整的教育评价体系、监测体系,形成新的教育格局。站在学校层面,学校的治理体系要通过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分段、分层去建立改变教育供给的格局。

数字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路

基本思路: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准确诊断教育问题。

教育的技术赋能并不好做,不像其他行业模型简单,是固定的,做一套设备就够了。教育是老师和学生的动态博弈,学习的过程不是一个固定程序,所以教育很难实现自动化、标准化。    这里面核心问题其实是育人模式的问题,所以改变教育供给格局首先要研究育人模式。针对不同课程,从学习逻辑设计开始,再去研究技术如何支持。这样才有针对性,老师学生才愿意用,才可以让互联网真正创新教育格局。

数字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原则

1、教育的本质并不会因数字化技术的介入而发生改变,教育传承文化和培养人才的本质不会变,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也不会变。

2、数字化要着重为培养学生认知、合作、创新和职业等关键能力赋能。

3、数字化要为实现从以教什么、如何教为主向学会学习、学会生存转变赋能。

4、数字化要为实时监测、预警和优化教育教学赋能,要为建立新治理体系赋能。

5、数字化赋能应要着重探索人工智能等技术条件下,教育瓶颈性问题的破解途径和方法,实现高品质个性化学习。

6、应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VR/AR等技术的优势,根据不同教育场景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赋能。

数字化赋能下的未来学校办学样态

从中小学来看,未来的中小学课堂要有一个大的调整,调整完之后才是实施数字化驱动。

未来职业教学样态一定是从学生的招生、课程学习、实习实训、就业、毕业、工作的全过程闭环。其中包括数据赋能,VR、AR赋能、人工智能手段工具赋能等等,从而形成一体化联动体系。

高校方面,关键是课程学习。建立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内容。

数字化赋能下的区域教育治理新体系

推动数字化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

首先要建立区域教育智慧大脑,就是决策预警中心。学校的智慧大脑有三层,包括大数据可视化中心、应用系统中心、基础设施中心。

第二是建设新一代智慧校园。新一代的智慧校园包括基本的数据感知环境、应用系统、云大数据中心和调度指挥中心。建设云端一体化指挥教学系统,可以把各类资源汇聚起来,能够一体化备课、管理课程、管理数据等。    第三是建设优质课程学习资源与工具。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不一样,基础教育一定要建套件与路网资源,把最优秀的老师汇集起来,供给给其他老师和学生使用,由计划供给转为个性供给,助力课堂教学组织结构重构。。

第四是建设数字化赋能下的教育创新示范区/校。包括课堂教学新模式示范、教育治理体系创新示范、高质量均衡发展示范、教研培训创新示范、“互联网+教育”创新示范、人工智能推动教师队伍建设示范等等。

第五是建立教师数字化教育能力高质量研培体系。这个体系的理想模式是研究团队、高校、教研员、一线老师通过不断研究“互联网+教育”下的新模式,推广给大家,然后再收集反馈数据进行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