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学习技能

输不起的“生存力”培养,你的孩子具备吗?

2022-07-13 16:18 《教育家》杂志

摘要:强大的生存力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通过某种专门技能训练就可以获得的。生存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和生活智慧的集中体现,由意志力、行动力和学习力共同构成,直接影响孩子的精神面貌和生存质量。

前不久,“上海最年轻团长”的故事刷屏网络:疫情封控期,一个17岁的高中生独自居住,在完成学业之余组织街坊邻居团菜,不仅近距离观察到了人间百态,还在摸爬滚打中历练成长。

一场新冠疫情扰乱了很多人原本衣食无忧的生活。面对危机,有的年轻人如17岁团长一般理性、独立而务实,但更多的人表现出手忙脚乱、不知所措:因为不会做饭,只能哀求邻居资助,或者自己下厨,三天烧煳两个锅……

危机中,“生存力”的重要性被放大,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独立生活能力、面对突发事件的自救互救能力、对艰苦环境的适应能力、遇到挫折时的心理承受能力等对于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

其实,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就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报告中提出了“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的教育理念,将生存教育作为当代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任务。只不过,落实到中国教育实践中,生存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存在普遍缺位现象,以致青少年“生存力”严重欠缺:有的高中生不会洗衣服,有的大学毕业生啃老,有的年轻人因找不到工作而走上绝路……这不由让人想起一位教育者的叩问:我们的教育是否经得起一场雪?学生是否经得起自然和人生的冬天?

21世纪是一个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如何让孩子们在这样的世界生存下来?在随时有可能发生的生活挑战和变故面前,每一个教育人都应该认真思考:当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生存力”?我们为什么强调培养孩子的“生存力”?“生存力”缺失的深层次的根源何在?教育该如何培养孩子强大的“生存力”?本期“专题报道”围绕以上问题展开讨论。图片

当人类面临生存危机时,“活着”就成为最大的问题。人类解决生存问题的主要途径就是不断探索外部世界,获得相关知识和规律,这种求知过程就是一个在不确定性中寻求确定性的过程。掌握了事物的知识和规律,就获得了某种掌控感和安全感,智者不惑。当下,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为人类提供了更为舒适安全、有保障的生存环境和生活条件。在家长、学校和全社会的保护下,生存问题似乎远离了大多数未成年人的世界。

“教育准备说”提示人们,孩子通过普通教育的知识学习和系统专门的职业技能训练,就会具备成人世界所需的生存力。事实果真如此吗?当孩子需要面对危机和突如其来的生活挑战、变故时,他们真的做好准备了吗?近三年的新冠肺炎疫情不仅严重影响了成人的生活,也打乱了孩子们的日常生活,有的孩子茫然失措、无所适从,有的孩子积极应对、迎难而上、勇于担当,危急时刻迸发出巨大的生存力。

当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生存力”?为什么要强调培养孩子的“生存力”?孩子生存力缺失的根源何在?在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的世界,教育如何培养孩子强大的生存力?……这些问题引人深思。

生存教育学家熊明安认为,强大的生存力不是自然形成的,也不是通过某种专门技能训练就可以获得的。生存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和生活智慧的集中体现,由意志力、行动力和学习力共同构成,直接影响孩子的精神面貌和生存质量。

生存力的内在机制——意志力

生存力的应有内涵,首要的是基于自信的意志力。面对危难与挑战,是躺平还是奋起,是放弃还是勇敢面对,这不只是能力问题,更是人生信念和生活态度的体现。一个人拥有自信,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永不服输的精神,才会表现出强大的生存力。

孩子生存力缺失的主要表现就是缺乏基于稳定自信的意志力。现在的家长和学校多看重学习成绩,导致孩子的自信心与成绩的关系过于密切,并随学习成绩的起伏飘忽不定,无法构成生存力的内在机制。快乐的成功体验是最稳定、最强大的内在动力。有了这种体验,孩子就会进入一种自我激励和自动自发状态,并获得一种宝贵的人生智慧——有兴趣就会坚持,坚持就是胜利。孩子会无比相信坚持与执着的力量,并在不断地做好力所能及的小事的过程中,拥有基于稳定自信的意志力,实现人生的大志向。

一般人以为,意志力的训练就是要让孩子坚持学习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在不感兴趣的领域持续努力。其实,意志力更多地表现为持久地做自己喜欢和擅长的事,在意志力形成之后努力很重要,但是,当意志力尚未形成时,兴趣比努力更重要。只有当孩子真的完成或取得某项实质性成绩时,才是真正的成功。这种成功又会带给孩子更多的兴趣、自信和坚持。

培养意志力的路径是多种多样的,除持续的学习活动之外,运动、劳动和生活更为直接、有效,包括鼓励孩子每天坚持运动、劳动或处理生活事务,注重解决现实生活问题,脚踏实地、做好小事、活在当下,使孩子在成长的路上,有大志向,更有小成功。

生存力的现实路径——行动力

生存力主要表现为行动力,任何纸上谈兵和空洞言语对于孩子的成长都是无益的。明代的岭南心学开创出一条“有行动的实学”道路,强调“在事上磨炼”和“随处体认天理”的实践精神,提倡在日常做事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体验和自我修炼。这种强调“力行”的心学传统很好地诠释了体悟与行动的生存力价值。

2022年上海疫情封控期间,一名17岁的中学生主动组织街坊邻居团菜,成为上海最年轻的团长。当买菜成为市民生活的最大难题时,这位中学生作为一个未成年人,并没有等靠要,或是抱怨、无助,而是勇于承担责任,主动自我挑战,为小区邻居解决了买菜问题,经受住了生存的考验。可见,真实的实践学习更有利于生存力的培养。

很多父母在为孩子规划美好的前景和远方时,常常忘记近处和日常,一味地教育孩子要努力学习,将来如何如何,一次成绩考不好,就过度焦虑、上纲上线。爱与陪伴的目的是帮助孩子走向独立,拥有强大的生存力。但是,未来的生活是多向度的,所必需的生存力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生活自理到谋生技能,从自我完善到团队合作,从物质需要到精神需要,而不仅局限于书本知识学习与学业成绩。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最早提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的问题,在他看来,科学知识最有价值,而且列在首位的科学知识就是保全生命的知识。人不仅要能保全自己的生命,还要能保全他人、保全人类社会的永续发展。能否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具有付诸行动的能力,在真实的生活实践和生命呵护的关键时刻发挥作用,这是衡量生存力的重要标准。

现在的很多孩子如同游离的电子,在生活世界里飘忽不定,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脱节,缺乏基本生活技能和劳动技能训练,无法融入真实的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更难以做到学以致用。这种单一的知识学习取向无法让孩子体验到知与行、学与思之间的内在联系,既不能有效地进行知识学习,也不能把知识运用于生活实践,从而培养出强大的生存力,反而容易导致孩子因过度关注成绩而失去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目标,出现精神萎靡、焦虑抑郁、自卑和习得性无助等问题。

基于此,行动力培养要以满足真实生活中的生存需要为主。我们要帮助孩子从书本知识学习中跳脱出来,在真实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锻炼自己,成为积极的生活参与者,而不是消极被动的旁观者和游离者;要尊重孩子参与相关家庭、社会事务和发表意见的权利,支持孩子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真实的生活。

生存力的支持系统——学习力

生存力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能力,其支持系统是学习力。人不可能预见所有的生存问题,真实的现实世界总是复杂多变的,充满了大量的不确定性。“求知”就是从这种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中寻求某种不变的“确定性”,面向复杂本身,在“变化”中求知。我们所能做的就是拥有这种强大的学习力。

生存教育要以自我教育为核心。“自我教育学”包含在“生存教育学”中。《道德经》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韩非子》曰:“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也。”学习力是一种“自得”之学。每个人都需要在亲自经历、亲身体验中,在生命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中不断获得更有用的情境化知识,即使是学习现成的书本知识,也不能把知识当作一个旁观静听、被动接受的对象,而要将知识学习过程作为一个体验、质疑与交流的过程。知识学习的过程必须以大量的不可言传的亲自经历、亲自体验、亲自操作、亲自发现为基础,融入自己的知识结构,形成自己的主见和个人化理解。

基于“自得”的学习力不是简单的知识累积,而是一种智慧的增长,一种应对新挑战、新变化的勇气。梁启超在一百年前的教育演讲中强调:人为什么进学校,为的是学做人,要在知情意三方面达到完满状态。他重新阐释了“智者不惑”的教育意义。怎么样才能不惑呢?最要紧是养成自我的判断力。梁启超进一步分析:想要养成判断力,第一步,最少须有相当的常识;进一步,对于自己要做的事须有专门智识;再进一步,还要有遇事能断的智慧。

但是,专靠常识和学识就够吗?还不能。梁启超分析:宇宙和人生是活的,不是呆的,我们每日所碰见的事理是复杂的、变化的,不是单纯的、刻板的。倘若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才懂这一件,那么,碰着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便手忙脚乱了。

以知识学习为基础,但要超越知识养成判断力和行动智慧,这才是生存力培养中所需要的学习力。因此,我们要让孩子作为学习者,积极参与知识的建构过程,在自我激励、自我体验、自我修炼中全身心投入,将知识学习与复杂的、真实的问题情境和现实生活需要相结合,做到知行合一,提升解决新问题和新挑战的应变能力。

总之,生存力是人类群体与个体应对复杂多变的、充满不确定性的生活世界的制胜法宝。适者生存,生存力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存状态。基于稳定自信的意志力、基于实干的行动力和基于自得的学习力,三者构成了生存力的核心内涵。在未成年人身上出现的诸多身心发展问题和生存力缺失都是教育的偏颇、不当所致。为了生存而教,是输不起的!

作者 |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教授 高慎英 熊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