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学习技能

家长的“为你好”,可能会害了孩子!

2022-06-01 15:44 教育家

摘要:“孩子实践走在前,家长理论跟在后”的反向教育方式非常考验家长的育儿“功力”,向左一步也许会陷入任由孩子随意发展的状态,向右一步可能会走入隐秘控制的歧路。

近两年的热播剧中,有两个角色令全网印象深刻,一是《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的母亲,用一句“我是为你好”合理化了一切自私的举动,紧紧将孩子“绑在”自己身边;二是《女心理师》中逼着孩子弹钢琴的单亲妈妈,打着爱的旗号约束女儿的行为。这两位母亲的共性是有超强的控制欲,试图主导并掌控孩子的人生。生活中,虽然极端控制孩子的家长占据少数,但是隐秘的“逼迫”“控制”手段很常见,一些不当的“反向教育”使孩子被迫成长,甚至履行了本该属于家长的职责。

反向教育中,家长的目的在于激发孩子的自主性,却容易将自主性理解为催促成长、将“激发”等同于“控制”。不遗余力地爱孩子,希望教育孩子成才是每个家庭朴素而坚定的愿望,可这份爱到底该如何恰当表达?教育方式又该如何科学运用?为此,我们采访了天津沁澜心理咨询工作室的心理咨询师李喜鹊,聆听真实案例,探寻自主性培养的有效路径,让爱真正成为助推孩子发展的动力。

在一般的教育情境下,教育是一个人得到良好引导的过程,比如说品质培养、知识学习等。处于反向教育情境中的家长,将孩子置于没有援助的环境中,激发孩子调动自身的力量处理问题。科学使用反向教育方式,孩子往往会带给家长更大的惊喜。然而,“孩子实践走在前,家长理论跟在后”的反向教育方式非常考验家长的育儿“功力”,向左一步也许会陷入任由孩子随意发展的状态,向右一步可能会走入隐秘控制的歧路。近年来,我接待了很多来工作室咨询的家长和孩子,他们如此亲密,却又如此“疏离”。从他们的故事中,也许你会找到适用于自己家庭的教育方式和沟通方式。

警惕潜滋暗长的控制欲

现代家长有很多渠道学习教育方式,拥有丰富的教育理论,但是他们普遍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怎样将理论应用于教育实践。很多“80后”“90后”是目前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孩子的家长,这批家长也是反向教育的主力军,他们之所以勇于“走孩子的路”,与他们自身曾经接受的教育方式密切相关。

“60后”“70后”的反向教育通常采用言语刺激的方式,从而达到恐吓的效果,比如“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孩子的思维非常简单,在恐惧的驱使下,他们的逻辑会变成:虽然我不理解家长的话,但是为了不被抛弃、不再产生害怕的情绪,所以我要听话。同样的教育方式,很多“80后”“90后”不想让自己的孩子再次体验,于是他们通常采用更加柔和的教育方式,希望孩子具备探索精神,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更多事情。

一位妈妈曾经向我求助,她说孩子曾愤怒地表示:“为什么都要听你的,为什么我说了不算?”尽管当代家长有意避免过分约束孩子,也充分认可孩子在某些方面的表现,但在“刻板印象”的影响下,家长们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多做一些“争气”的事情,控制欲便会在不经意间“生长”。家长明明已经控制了孩子却不自知,这种情况在咨询中经常出现。

一个孩子曾因抑郁症来到工作室,他说自己从上二年级开始,妈妈便不停地向他灌输:一定要考第一、一定要争气。而我通过和他妈妈聊天得知,其实家长并没有用语言直接表达过对孩子的高要求,孩子是通过妈妈的语气、神态,解读潜台词:你如果对不起妈妈这份用心,你就太令妈妈失望了……家长内心对孩子的高期待隐含在表达的细节中,即使一再和孩子说:“你很好,考不好没有关系。”孩子依然可以感受到家长平静语调下的“波涛汹涌”。

初中女孩小小感受着同样的压抑。小小成绩优异,一旦成绩出现波动,就会变得非常极端,她讨厌自己的生理期占据了一些学习的时间,甚至萌发了不要发育的想法。小小的爸爸在事业上非常成功,他认为自己给孩子营造了一个极为宽松的成长氛围,不会强迫孩子将全部注意力放在学习上,但他与小小交流的每一句话都在传达自己的优秀之处和强烈的好胜心。受到爸爸的影响,小小认为自己必须要做班级中最优秀的人,她觉得自己没有退路。

从长远来看,家长为孩子制定发展目标,是推动孩子成长的正能量。但由于孩子缺乏体验的环节,家长的直接引导往往会导致孩子的理解出现偏差,孩子便会有一种在家长高压控制下生活的感觉,从而发展出与上一代如出一辙的刻板印象。反向教育恰好是给家长的一个机会,摒弃先灌输理论的方式,先观察孩子的表现及发展,再根据相应的问题提出解决方式,这便是一个非常完整的教育过程。

“乖乖的”是铠甲也是枷锁

“当孩子上学磨蹭时,家长要比孩子更加磨蹭”,这是网上热度较高的反向教育方式之一。在讨论孩子磨蹭这件事情之前,家长其实应该思考:孩子是真磨蹭,还是因为自己的控制欲太强?或许孩子只是希望有自己的生活节奏。如果孩子没有尝过味道,妈妈就告诉他什么是甜;如果孩子没有真正体验过寒冷,妈妈就告诉孩子至少要穿两条裤子,那么在家长的节奏中生活的孩子,收到的信号永远是指令。“我为什么要按照家长的指令做事情?”孩子在很大程度上并不理解家长口中的规则,只是机械地记忆需要如何做,长此以往,孩子会逐渐戴上面具。

有一类抑郁症叫作“微笑抑郁症”,患者总是和颜悦色地与人交往,将真实的自己隐藏在微笑面具之后,只有他自己才知道自己真正的情绪。我记得一位浙江的来访者大宇,他当时已经27岁了,但仍然走不出父母为他规划的生活圈。在很多人眼中,大宇是一个事事顺利的人,大学毕业后,他直接进入了自家公司工作,又在家长的帮助下顺利和对象相知相恋。纵然大宇内心也希望在家族企业中协助父母,并且珍爱自己的女朋友,但他还是在这条由家长调速的高效“传送带”上迷失了方向。他觉得“乖乖的”既是铠甲,又是枷锁。他说自己有一段时光常常蹲在地上,因为感觉有一个铁笼子把自己罩在里面,他甚至都不能坐着或者站起来。

大宇的家长其实是很多家长的缩影,一心在“为孩子好”的路上狂奔,而没有注意到孩子在追随自己的过程中毫无喘息的机会。作为成年人,大宇有更多的机会去寻找可以让自己略微放松的空间,比如在健身房展示自我、梳理心情。但对于学习任务较重的孩子而言,他们会在家长的极度控制下走向爆发。

明明在高二的一次月考间隙,将饭盒从二楼扔下。在和我沟通的过程中,他不止一次表示生活得非常痛苦。他的痛苦一方面来自家长对他学习的控制,另一方面来自家长对他的否认。明明的妈妈是一家公司的合伙人,很容易将雷厉风行的工作状态带入家庭。在和明明妈妈沟通的过程中,我没有听到一句对孩子的夸奖,耳边满是对明明的抱怨。据明明回忆,妈妈对他和他爸爸的态度完全一致,就像很多公司的领导冷漠地指出员工工作中的不足一样:“我觉得你数学成绩还要提高,明天的任务是做完两套习题。”

明明想要逃离这个没有情感的环境,却又被这种环境紧紧束缚,深深受到妈妈的影响。他的思想和妈妈很像,做某件事情之前,永远在考虑后果,从而背负巨大的压力。就像质量再好的发动机也无法长时间高效运转一样,明明所能负荷的压力是有限的,达到顶点之后,他便做出了扔饭盒的行为。

因为现实生活所迫、因为家长无意的控制,孩子会处于这样或者那样的压力之下,这些压力迫使他们快速成长,甚至偏离了正常的成长轨道。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接触到一些新的知识、新的人生课题,但这些内容的真正价值他们可能都不理解,所以感觉非常难熬。

留点时间,留点空间

我关注到一个博主发了自家女儿的一天,3岁的小朋友会自己穿尿不湿、自己喝奶、帮妈妈充电。网友的评论褒贬不一,有的羡慕这位妈妈,觉得她教导有方,有的批评这位妈妈,认为她在让孩子做一些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在我看来,这位妈妈其实有值得称赞之处。3岁的孩子开始发展胜任力,自己上厕所、穿衣服的主动性会增强,他们会因为完成了妈妈所交代的事情而产生成就感,即使遇到了困难,也勇往直前。

小时候,我有一条粉色的裙子,因为喜欢,所以主动提出清洗。我守着一个大水盆,一会儿倒一点洗衣液,一会儿又拿起香皂在衣服上蹭,当妈妈帮我晾好衣服之后,我的幸福感都快从心中溢出来了。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每当我遇到挫折,我都会回忆起那个美好的下午,阳光透过裙子柔和地落到我眼中,那一抹明亮的粉色是快乐的代表,是我自信的来源。

当然,给孩子空间的前提是确保安全。孩子天生是好奇的,他们本能地想要尝试一切,包括危险的事情。家长需要留心孩子的突发奇想,比如想在马路上跑一跑、和汽车比一比谁更快,这种胜任力的探索是危险的、不必要的,家长要及时制止。但也并不是所有危险的事都要制止,比如孩子想帮助妈妈充电,电源虽然是危险的,但只要家长在身边看护,这种尝试是可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必须关注孩子,如果关注不及时或者完全不关心,孩子会产生恐惧心理,甚至形成心理创伤。

由此看来,激发孩子的自主性其实并不难,家长只需把握好控制的度。芳芳是一个喜欢浏览视频网站的“00后”,她很相信网线那头的奇幻世界。当得知“UP主(上传者)”收入不菲时,便向家长提出做“UP主”的想法。家长深知芳芳只是看到了“UP主”在屏幕前的光鲜亮丽,却没有看到一位成功的“UP主”背后所付出的诸多努力,比如写策划、经历多次失败、需要团队的支持等。他们并未阻拦芳芳,更没有长篇大论地向芳芳灌输他们的想法,而是给予了芳芳空间,让她尽情尝试。一段时间后,芳芳向家长表示,她会暂时放下对“UP主”职业的探索,等她积累了更多人生经验后再慢慢追寻。此时,家长向芳芳阐述了自己的理解和担忧,芳芳心平气和地接受了家长的观点,同时密切了亲子关系,这就是一次成功的反向教育。

对于孩子的一些“不太合理”的事情,家长最好不要立刻就管,或者不要管得过于严格,在控制大方向的前提下给孩子留一点空间,让孩子慢慢体验,当孩子有了参与感之后,他们会思考事情是否要继续做,从而产生理性判断的基础。

空间其实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在反向教育过程中,既指家长要给孩子提供尝试的机会,又指孩子本身需要一个释放自我的渠道。成人除了家庭和工作单位,还有很多社会场所可以调节情绪,放松身心,但孩子的选择是有限的。我发现盲盒卡牌很受中小学生的欢迎,这其实就是孩子放松的途径。盲盒卡牌打开之前,没有人知道是金卡、银卡、钻石卡,这种平等的感觉、自由的感觉非常吸引孩子。相比于开盲盒,我更推荐孩子通过与家长聊天放松心情,这是最近来访者小乐带给我的启示。小乐经常和妈妈聊学校里的趣事,妈妈是一个合格的倾听者,总是乐此不疲地静静聆听,小乐便实现了语言空间的自由。这种自由不仅拉近了小乐和妈妈之间的距离,还能提高他的语言表达能力、思考能力。

有人戏称反向教育是“用魔法打败魔法”,在反向教育的过程中,家长运用了太多的策略,这反而使反向教育频频走入误区。如果反向教育不再是亲子斗技的“舞台”,如果家长可以在充分尊重孩子的前提下为他们提供探索空间,或许家长会摸索到最恰当的控制力度,孩子也会自然地接受引导,舒适自由地“生长”。

(心理咨询尊重保密原则,经来访者同意,以上提及的咨询个案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