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学习技能

毁掉一个孩子有多简单?贬低他,不断贬低他

2022-05-31 13:55 凯叔讲故事

摘要: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永远不要小看父母的嘴,对一个孩子的影响力。

我身边发生过一个真实故事。

一个女孩,成绩一般,父母总希望她能出人头地,对她管教特别严格。

从小到大,她承受了许多来自父母的冷嘲热讽。

谁也没想到,这些话在女孩心里埋了一颗定时炸弹。

父亲48岁生日那天,请了亲朋好友一起吃饭,大家都喝了几杯酒,聊得开怀。

有人夸女孩考上大学出息了,还打趣女孩的父母以后就享福了。

女孩害羞地笑笑,爸爸却说:

“这算什么有出息,就一个普通本科,现在本科生一抓一大把。”

女孩很尴尬。

爸爸还对着她补了句:

“我要是像你这么没出息,早就直接跳楼死了。”

话音一落,女孩脸色苍白,眼含泪水,低着头不吭声。

谁也没想到,那天半夜,女孩跳楼了。干净整洁的书桌上,日记最后写了一行字:

“为什么我做什么都不够好……”

她父母哭得几乎晕厥,不懂为什么女儿会突然自杀。

父母无意识的负面评价有很多种:

“你怎么那么粗心?”

“你怎么没有眼力价?”

“你怎么那么笨。”

觉得只是无意识说了孩子几句,

事后哄哄就没事了。

事实上,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对孩子影响巨大。

01

微博上有一个视频,女孩就要大学毕业。

妈妈问:“毕业后准备干嘛?”

女儿开玩笑:“找个有钱的老公。”

妈妈嗤笑一声,一本正经嘲讽:

“你又矮又小,跟别人比啥都没有!还想嫁个有钱人?”

爸爸也忍不住吐槽:

“别做白日梦了!”

从相貌说到女孩的专业:

“当时瞎了眼选这个专业!”

“根本不现实,找不到好工作。”

父母“混合双打”,女儿默默流泪。

强忍内心的委屈,憋得满脸通红。

后来女孩对视频做出回应:

“不打算找工作了。”

箭伤肉体,话伤灵魂。

给一个人"贴标签"的结果,往往是使其向"标签"所喻示的方向发展。

从积极到消极,全在父母的一句话里。

有一个男孩口述的故事。

读书的时候,成绩班级前三,

但父母一直对他不满意。

父母最喜欢对他说的一句话就是:

“你比不上XX,人家每次都考第一。”

有一天,爸爸在逗家里的小狗,教它拱手表示“恭喜”。小狗学会之后,爸爸开心得不断抚摸狗狗的头,夸它聪明。

此刻的男孩心里崩溃了。

他的父母,可以夸一只狗成功做了一个拱手的动作,却不肯夸他一句“做得好”。

那一瞬间,他觉得自己连狗都不如。

男孩从此放弃了努力,高考失利,成年后也几乎一事无成。

长大后男孩提起这段经历,父亲不理解:

“不就是一句话吗?”

父母以为是随口说出的一句话,会在孩子心里深深扎根。

心理学上有一个“白熊效应”。

要求曾被白熊惊吓或伤害过的参与者,不要再去回忆当时害怕或痛苦的情景,也不要再去想那只白熊。

结果人们的思维却出现强烈“反弹”。

参与者脑海里很快浮现出一只白熊,还会不断回忆当时痛苦的经历。

对孩子也一样。

注意力“扎根”后,痛苦只会不断加深。

越痛苦,越无法摆脱。

有研究发现,情绪伤痛和身体伤痛,在大脑区域的反应路径,几乎是完全一样的。

在情绪打击下,大脑被激活的区域

在遭受到严重语言暴力时,孩子会觉得全身颤抖,呼吸急促,

身体疼痛,甚至有恶心眩晕的感受。

父母给孩子的每一句打击,并不会随着时间的冲刷而褪色。

语言暴力造成的伤害,几乎是永久的留在孩子的心里。

02

语言暴力有着怎样的伤害?

从生理角度,有三种:

1、语言理解能力变差

美国精神病专科医院做过研究,分析小时候遭受父母语言暴力的成年人大脑。

结果发现,小时候常常遭受父母语言暴力的人,语言智商(代表了阅读、写作、对话能力)只有112分。

而那些小时候没有经常遭受语言暴力的人分数为124分。

韦尼克区(主要负责理解口语)和前额叶(对人的思维、行为调节有重要作用,与智力密切相关)之间的连接减少,语言理解能力变差。

2、反应能力变差。

平时,大脑的神经递质发出舒缓的化学物质,表明我们是安全的。这个时候,孩子的神经通路是冷静的。

但是因为孩子的前额叶皮层(对人的思维、行为调节有重要作用,与智力密切相关)还在发育中,大脑执行功能也很弱,他们的身体会把被吼叫时的恐惧,解读为“危险”。

为了保证在这种“危险”环境中存活,

他们的大脑会被迫进入“生存模式”。

对于大脑仍在发展阶段的孩子们来说,长期处于“生存模式”,会改变他们的大脑结构。

海马体、前额叶皮质会受到影响,情绪管理和决策能力变差。

可能很容易被激怒,采用打骂的方式来“反击”;也可能很脆弱,别人大声说一句话,都失去了反应能力。

3、情绪障碍

韩国科学技术院发表过一篇论文。

他们招募了一群受试者,这些人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有被吼叫、辱骂的经历,而且确诊了抑郁情绪障碍。

研究人员发现,这些人的部分脑区域结构跟普通人的脑结构不同。

他们的右侧额杏仁核回路(与焦虑、害怕情绪有关联)产生了异常变化,更容易有情绪障碍。

语言暴力造成的伤害,几乎是永久的留在孩子的身体里。

03

三毛生前,写过很多文章,她的才情早就得到了无数人的认可。

唯独她的父亲,对她的作品难能满意。

直到有一天,父亲看了她的文章,给她写了一封信。

信里写道:

“我读后深为感动,深为有这样一枝小草而骄傲。”

三毛一下子怅然若失。

她等父亲这一句话,几乎等了一生一世。

在给父亲的信里,她写了这样一段话:

“爸爸,你认同了女儿,我却百感交集,不知活下去还有什么意思,很想大哭一场。

这种想死的念头,是父女境界的一种完成,很成功,而成功的滋味,是死也瞑目的悲喜。爸爸,你终于说了,说:女儿也可以成为你的骄傲。”

父母以为一句轻飘飘的肯定,无足轻重。

却不知那一句肯定,在孩子心里,是“成功的滋味”,是“死也瞑目的悲喜”。

那一句肯定,很轻。

同时也是一份力量,很厚重。

如何用语言正面暗示孩子?这几个方法可以多用。

1.不断重复:

“吸引力法则”理论:一句话重复一百遍就是能变成真理,一句真理重复一百遍就能根深蒂固地植入人的思想。

没有任何一句夸奖或鼓励可以改变孩子的行为,但不断重复去做,一定能看到孩子的改变。

2.描述目标:

将注意力集中在目标上,帮助孩子具象化结果和目标,越清晰越好。

爸爸妈妈常说:“快一点!要迟到了!”但孩子体会不到“迟到”带来的后果,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快一点,这就是没有目标。

3.给予尊重:

你既然想好了,爸爸妈妈支持你!

爸妈尊重你。

我想听听你是怎么想的。

孩子越大越不想被掌控,给予尊重,适当放手。

4.感同身受:

这次没考好,你心里也不舒服吧?

我知道你的感觉,它叫失望,我也经历过。

如果难过,那就哭一会儿吧。

多感知孩子的处境、情绪和情感,给予共情,能让亲子之间的连接更紧密。

5.给予选择和决定权:

这件事,你自己来决定就好了!

你可以选择…或…

当孩子不想遵从父母的决定,给出几个选择可能避免沟通上的僵持。

04

幸运的人一辈子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

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能成为父母的骄傲。

哪怕他学习不好,调皮捣蛋,碌碌无为,但他们内心永远会空出一个位置,等着父母用肯定和欣赏去填满。

给孩子一句肯定,就能让他们充满力量。

给孩子一句认可,就能让他一生感受幸福。

千万不要低估了认同在孩子心中的份量。

愿你我都能成为治愈孩子一生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