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在于这 听听这位特级教师怎么说
摘要:“新课标”提示“以专题性学习为主要方式。”采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教学过程。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提高学生理性思维水平。为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提出“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课程,应着力在语文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并首次提出培养高中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近日,就“如何培养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问题走访了北京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人民教育出版社特聘培训专家李贺武老师,看看他在实践中是如何进行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
实践新课标,需注重对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的培育
“新课标”提示“以专题性学习为主要方式。”采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学习活动,教学过程。增强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提高学生理性思维水平。为教学活动指明了方向。
首先,明确概念,突出重点。“思辨性阅读”,思,强调用心思维,辨,强调精读区别。它是理性的阅读,是对话式的阅读,是运用批判性思维的阅读。而“批判性思维”指的是“对于某种事物、现象和主张发现问题所在,同时根据自身的思考逻辑地做出主张的思考。”思辨性阅读是一种建构性的阅读,帮助学生建构与提升阅读能力,是此类阅读新思路的唯一目的。
思辨性阅读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对本文内容和形式的反驳与修正,另一方面是指对文本内容和形式的肯定和补充。主要目标是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以求张扬个性。因此思辨性阅读特别强调的是学生独立阅读。教师不能包办,不能讲得过多。阅读毕竟是个体行为,群体活动一定要有个体主动参与,不然只能流于形式。也就是说,“阅读是阅读主体从文本中获取信息、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发展思维的过程。”
思辨性阅读的重点是阅读主体的实践。“以专题性学习为主要方式”。“阅读古今中外论说名篇,或阅读近期重要的时事评论”是外延或重点,核心是读者的“读”。
其次,自主实践,养成习惯。思辨性阅读把理解和发展作为最高目的。所以,不仅要能够一字一句的背诵“人之初,性本善”,还应该理解它的意义,追问“为什么说人天生就是善?根据是什么?什么是善?它包括哪些含义?适用什么条件?局限性在哪里?”等等。这是阅读的基础层次:忠实地读;思辨性阅读更追求发展:批判地读。换句话说,思辨性阅读是在“精读”“略读”和“速读”基础上深入地读。
思辨性阅读包括两个基本阶段:
第一阶段,理解文本主题、收集信息的“预读”:通过作者、文本来源、写作目的、文章的标题、文章主旨(中心)了解文本的背景信息和文章的全貌。
第二阶段,是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的精读:择要做好读书笔记和评点、提出“为什么”的问题、概括文章的主题(中心)及论点论证推理、评价文章和论证、思考自己的立场证据和推理等。
可见,精读质疑的训练很有必要,在精读训练的过程中养成质疑的习惯。
第三,变换方式,自读为主。如前所说,思辨性阅读特别强调学生独立阅读和思考,只有独立“钻进”文本,才有思维参与的可能,进而改变教师主讲的局面。教师的作用只是指路子、搭台子、激兴趣,与学生一起成为读者,并能够放下身段,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始终确保以学生为阅读主体。这样才有可能使思辨性阅读落实到实处。
第四,提供范例,有本可依。思辨性阅读无疑要凭借优秀文本,教材是基础和典范;当然很不够。高中生的思辨性阅读能力的培育,还需要更多古今中外论说名篇和时政评论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