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最高级的爱,是和孩子肩并肩
摘要:你看过那么多的教育宝典,懂得那么多的育儿心经,可那些都不如这一点来得重要:永远和孩子站在同一条线上,并肩作战。
比起监护人和导师,孩子总是更喜欢与他们并肩作战的战友。
一个读者,这几天都在循环播放周杰伦的《等你下课》。听多了,心里那个故事就特想说出来,于是她找到我。
原以为那是一段关于青春的青涩往事,可她说,“我想说的是我爸妈”。
高二那年,她喜欢上隔壁班一个学霸。整日神思恍惚,上课集中不了精神,下课就盯着窗外等学霸路过,或者满操场搜索学霸的影子,然后制造一次又一次的偶遇。
暗恋,是一个人的兵荒马乱。偷偷喜欢学霸那么久,学霸并不知道她是谁,她的成绩却下降了不少。班主任找家长谈话,直截了当地说,怀疑她早恋。
放学后,她忐忑地回家,准备迎接来自父母的暴风骤雨。可还在门口,就闻到家里飘出的香味,那是她最爱吃的红烧排骨。
一顿美食之后,爸妈笑着夸她:“我们家姑娘长大了,知道喜欢别人了啊!”
原来,妈妈早些日子就看到她扔在垃圾桶里的一堆纸团,那是她写给学霸却不敢送出去的情书。可父母并没有干涉她,一直到班主任约谈,才和她正式提起这件事。
“爸妈得告诉你,偷偷喜欢一个人,是很艰难的事。因为你做了什么,对方都不知道。可更遗憾的是,你没和他交流过,根本都不知道你喜欢的,是个什么样的人。”
在爸妈的鼓励下,她鼓起勇气去和学霸表白。学霸拒绝了她,说想等上了大学再谈恋爱,但也说愿意交个朋友。
后来,妈妈会做好吃的让她带给学霸,爸爸也会帮她分析学霸的心理。同时,父母一直都和她强调:聪明的女孩,会努力让自己变得闪耀,让男生先喜欢上她,鼓励她好好学习,和学霸考相同的学校。
结局怎么样,你们都猜到了吧?
很抱歉,并不是我们猜的那样,女生并没有和学霸考上同一所学校。她考得比学霸还好,去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看到更多更精彩的人,很快就把对学霸的暗恋放下了。
女生说,“我永远感恩我的父母,在我青春萌动的时候,没有骂我不务正业,没有强行阻止我早恋,而是和我并肩作战,一起战胜年少的懵懂。”
“否则,我很可能成为周杰伦歌里的那个同学,悔恨自己‘高中三年/我为什么/为什么不好好读书/没考上跟你一样的大学’。”
我听了之后十分动容,含着泪对她说,你真幸福。
她回:“对。”
世间有多少家长,明明很爱孩子,却总是不自觉中把自己变成孩子的敌人。
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妈妈每当对我们管教无力时,都会绝望地喊出这句话:“我是你们的敌人吗?”
每每此时,我都低头不语,但内心却在倔强地呼喊:“是的,你就是我的敌人!”
这样说真的特没良心,可也是当时最真实的想法。成年之前,父母一直都是我首要提防的对象。想做什么稍微出格的事,首先冒出的念头就是:父母知道了就完了!
小时候和同学打了架,哪怕受伤,回家也得说是自己不小心撞的,因为父母知道我打架的话搞不好还有一顿打。
长大些有男生送礼物,再怎么喜欢,也不敢拿回家。因为我妈是侦探,让她认为我早恋就完了。
记忆中有一次,忘记了是因为什么事,给妈妈写了一封长信,诉说我的苦恼,同时在信中强调:请保证,这件事不要告诉任何人,包括我爸。
结果当天晚上,我爸就找我谈话,与我沟通信中的那件事。当时,我尴尬坏了,觉得妈妈是个十足的叛徒,在心里狠狠发誓,以后什么都不会和她说了。
“为什么别人家父母都那么好,我爸妈却总是与我为敌,不让我过得顺心?”这是我成长过程中一个很大的烦恼。
后来才知道,那些所谓别人家父母的孩子,也有一样的疑惑。“为什么在我越脆弱的时候,父母越是会站到我的对立面?我到底是不是亲生的?”
父母明明是自己最亲密的人,却同时也是最不值得信赖的人。这是许多人的成长之痛。
成年之后,我们渐渐学会接纳理解了父母当时的错误教养。因为我们渐渐发现,原来在父母也是孩子时,他们也是被这样对待的。
只是,前车之鉴,应该成为后车之师。当我们为人父母,有义务让自己不重蹈覆辙,让孩子不再承受那些我们曾经承受过的痛。
前几天带孩子去游泳,才下水没一会儿,就来了个更小的男孩,三岁多的样子。
男孩快步跑到泳池边,想要下水,又有些畏缩。于是坐下来,用脚轻轻试探水温,脚尖刚碰到水面,就兴奋地大叫着收回来,这么反复了好几次。
男孩的妈妈在旁边,催他快下水。男孩脸上虽写着期待,身体却本能地往后缩,嬉笑地看着妈妈说:“我不敢下去,我害怕!”
妈妈在旁不断鼓励她,“下来吧,一点都不怕,很好玩的!”
后来,妈妈弯腰从泳池里撩水到男孩身上,孩子被逗得咯咯大笑加尖叫,可一提下水,又开始往后退,距离泳池越来越远了。
很快,妈妈失去了耐心,她的话从“大冷天的不让来非来,来了又不下水”的抱怨,到“你再不下去我要生气了”的不耐烦,再升级到“如果今天你不水,晚上就别想吃饭”的威胁。看样子,恨不得把男孩推进水里。
孩子脸上的期待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伤感和委屈,继而大哭了起来。
还好,男孩的父亲及时赶来救场,他抱起孩子,说的第一句话是:“对不起啊!爸爸本来是要和你一起下水的,去办了点事来晚了!”
之后,爸爸抱着男孩,轻轻拍打他的肩膀,安抚男孩的情绪。等孩子情绪平复下来,他才问:“你是有点害怕对吗?”
男孩委屈地看着爸爸,点点头。
“爸爸和你一起下水好吗?你害怕的时候,拉紧爸爸的手就好了。”
在爸爸的陪同下,男孩套上游泳圈,畏缩着下了水,没过多久就开始享受水中的玩乐,似乎刚才的事根本没发生过。可是,每当他和妈妈的眼神有碰撞,就会重新泛起委屈。
很庆幸,男孩的爸爸及时赶到,化解了一场危机。不然的话,男孩很可能连泳池都没进去,就被妈妈拉回家。
母亲和父亲,面对同一件事情,完全不同的解决方案,达成的结果,也完全相反。前者两败俱伤,后者皆大欢喜。
其中分别,不过是立场。
妈妈站到了孩子的对立面,试图控制孩子。她将孩子的畏惧和懦弱,视作孩子本身,去与之对抗。而结果,却只造成了对孩子进一步的否定和打击,让孩子变得更加畏缩。
而爸爸,将孩子和他的畏惧与懦弱分离开来。他站在了孩子旁边,鼓励孩子,与孩子并肩作战,一起战胜孩子的畏惧。因为有了一个强有力的战友,孩子有了抗争的底气,也就勇敢了起来。
结果很明显,和孩子站在同一战线上,才能真正让他成长。
成长,其实是一次艰难的远行。有些人,哪怕身边有人陪伴,也觉孤独;而有些人,哪怕孑然一身,也不觉得自己可怜。
其中区别,很大程度上就在于:父母是否在孩子童年时,曾经和他们并肩作战,给了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从孕育起,孩子就不是独立的,母体够健康,他们才够营养。即使出生后,也还要依赖父母很久。成年之前,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会影响他们的一生。
小时候,世界很大,可对孩子来说,他们的世界只有爸爸妈妈。当父母强迫孩子分享自己的玩具给小朋友时,孩子就被全世界背叛了。
所以,我们要告诉孩子,学会分享,游戏才能变得更加快乐。可是如果你今天不想分享,我也会站在你身边,捍卫你的物权;
后来,世界很大,可对孩子来说,父母是他们的退路。当父母强迫孩子去挑战世界时,退路就被封死了。
所以,我们要告诉孩子,想要停止恐惧,唯一的办法就是战胜恐惧。可是,如果你没准备好勇敢,我愿意同你一起,对抗你的懦弱。
长大后,我们有义务让孩子知道,“在你没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之前,爱情很可能不会开花结果。”但是,如果你真的已经陷入,我也愿意和你一起,寻找爱的意义。
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该站在成人的制高点上,用“我吃过的盐多过你吃过的饭”的自以为是,否认孩子的决定,质疑孩子的想法。
你看过那么多的教育宝典,懂得那么多的育儿心经,可那些都不如这一点来得重要:永远和孩子站在同一条线上,并肩作战。
好父母,都应该是孩子的好战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