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端掉“坑班”,需勠力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

2018-04-03 14:42 中国教育报

摘要:产生校外培训无序和违背规律各种乱象的重要原因,是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明里暗里的条件要求造成的。

最近,一直信奉“放养”的弯弯妈(化名)被小升初吓住了。据媒体报道,她通过“在行”约了一个小升初“专家”,对方用两个小时给她普及“坑班”“点招”“上岸”等词汇,她做了2000多字的干货笔记。在朋友圈里播出这份“教育焦虑指南”后,弯弯妈也加入了陪孩子上奥数、占坑班的大军。

所谓“坑班”“点招”,本质上就是一种变相的择校。弯弯妈的经历,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或许显得并不特别。但在今年2月底,教育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外负担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行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后,还出现有家长为“坑班”而忙的现象,无疑令人意外。

正如有专家指出的,产生校外培训无序和违背规律各种乱象的重要原因,是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明里暗里的条件要求造成的。比如,一些学校假借校外培训机构对学生进行筛选,或者承诺参加指定培训机构的孩子可优先入学等,这些都在客观上令家长不敢轻易让孩子彻底告别课外培训,甚至参加课外培训依旧被部分家长视为孩子上“好学校”的敲门砖。

正是洞悉了上述现实,《通知》明确要求,严禁校外培训机构组织中小学生等级考试及竞赛,坚决查处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校招生入学挂钩的行为。而近日教育部再次出台通知,重申了“十大严禁”,其中就包括严禁自行组织或与社会培训机构联合组织以选拔生源为目的的各类考试,或采用社会培训机构自行组织的各类考试结果;严禁提前组织招生,变相“掐尖”选生源;严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以各类竞赛证书、学科竞赛成绩或考级证明等作为招生依据。

但从现实看,切不可低估培训机构与学校特别是个别名校之间或明或暗的利益勾连。要知道,一些培训机构与名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具有一定隐蔽性,它可能借用其他名义和噱头来进行,比如一些培训机构以“上岸”来指代“坑班”。还有一些则是利用民办学校的招生自主性来回避政策对“点招”的限制。这些都启示相关禁令的执行要有刚性,尽量压缩“钻空子”的空间。另一方面,则要全面推进就近入学原则的落实,降低择校的可操作性,打消一些学校、培训机构乃至家长的侥幸心理。

不过,斩断培训机构与名校之间的不当利益纠葛,仍只是从客观上阻滞“坑班”和“点招”的现实路径,是致力于实现不能“择校”,可以说仍只是治标。而要让择校从“不能”变得“没必要”或者不想择校,则还是需要上升到治本高度,那就是通过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提升教育资源的分配均衡,以在根本上缓解家长的择校冲动。

说到底,择校之风的兴起,根子还在于优质教育资源这块蛋糕有限,且在分蛋糕上不够均衡,而形成了部分家长依赖于“另辟蹊径”,比如让孩子加入“坑班”,来完成对有限资源的充分竞争。所以,要彻底打消部分家长的择校心思,便要继续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继续推进分配公平。

“坑班”和“点招”的形成,培训机构与名校之间的不当“挂钩”,确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但家长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期待和孩子对名校的渴望,与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冲突,才是根本原因。因而,要真正遏制住“坑班”式择校之风,避免减负新规执行后出现“学校越来越松,家长越来越‘疯’”的尴尬,还是得勠力加大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这或许难以一蹴而就,但却别无选择,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搞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