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决定孩子未来的,不是学校,而是父母
摘要:父母是孩子教育的把关者。孩子要受到什么样的教育,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选择不在于学校,而是父母。
美国2011年在社交网站上最常被分享的40篇文章中,排名第二的文章是《老师真的想告诉父母的》,文章里收集了老师给父母的各种建议,做出了四大总结:
① 老师是教育者,不是保姆。
② 不要为孩子制造借口。
③ 要是你不尊重孩子的老师,如何教孩子尊重他的老师?
④ 我们是老师的教育搭档,不是审判者。要是父母不好好对待老师,只会让最优秀的老师离开教育,而剩下的只是“不惹事”的保姆。
我曾在新浪微博上转发了这四条建议,引起了大量争论,有人质疑我是否了解中国国情,是否知道真的有很恶劣的老师存在。
然而,我也认识很多对教育充满热情和理想的老师和校长们,确实有优秀的老师因为对教学环境灰心或态度恶劣的学生父母而离开教育事业。
我面试了很多优秀的大学申请者,我看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父母跟学校有积极的关系。
习惯跟学校对立的父母会把自己的不满从一个学校转到另外一个学校。不满的原因不同,但是不满的态度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没有改变。
如今在城市的父母们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多选择,就近入学,考进重点学校,自费读私立学校、国际学校,甚至出国寄宿。
在北京等地还有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探索在家上学的道路。无论父母选择哪所学校或者教育体系,都有可以抱怨的空间,但是也一定有可以称赞的亮点。
我观察到,被美国一流大学成功录取的中国孩子们,分别来自于不同层次或类别的学校。
他们的父母虽然对学校有不满,却怀着积极的态度陪伴孩子一起面对,而不是跟学校对立,对学校教育的方式方法强烈不满。
我也观察到,无论在哪种学校,这些孩子的父母们都善于用他们的优势和资源跟学校互补,就像夫妻在婚姻磨合的过程中取长补短。
教育的最根本功能是育人,因此师资也就是人,是最重要的,而不是学校的硬件或使用什么教材,采用什么教育理念。
在调查诺贝尔获奖者的学习背景的时候,研究者们发现有5位物理学获奖者是纽约同一个高中老师教出来的学生。
洛杉矶著名的五年级老师雷夫·艾斯奎斯,他所在学校的学生多来自新移民或贫困家庭,但他的学生几乎全部进入好大学。
他的学生自愿早上6:30就来上学,不仅学规定的语文数学等课程,而且组建乐队和剧社。
他在同一所学校的同一间教室,年复一年地教同一个年龄段的学生长达20多年,他的著作《第56号教室的奇迹》成为美国最热门的教育畅销书之一。
但他仍然坚守在他的56号教室,证明着一个人能够在小小的空间里创造一次又一次的奇迹。
刚来北京时,我们选择让孩子进入北京本地学校读书,因为我们无法教他们汉语。
我们不抱怨学校英语教学水平如何,因为可以在家里弥补,但是会尽力利用学校的优势让孩子受益。
本地学校功课繁忙,我们帮孩子争取更多时间和空间,让他们玩耍和发展个人兴趣。
到了国际学校作业不多,我们教他们管理时间,获取更多做题机会,打好基本功。
孩子该走怎样的教育之路,父母拥有选择权。所以父母需要对自己有了解和认识,在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自我成长。
每个家庭的选择不同,因为每个家庭的优势和弱点不同。盲目跟从别人或社会流行去选择学校,只因担心被别人赶上或被潮流淘汰,是最不理智的。
相反,了解自己的家庭,根据自身优势去选择,虽然会遭到周围人的不理解,甚至反对或耻笑,却是最聪明的选择。
认识自己,认识孩子,怀着一颗积极的心去选择能和你们互补的学校,对孩子来说是个再美好不过的礼物。
父母是孩子教育的把关者。孩子要受到什么样的教育,最终成为什么样的人,选择不在于学校,而是父母。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