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好带,因为你总说“不可以”
摘要: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太多了,越不让孩子干嘛,就越容易越来劲儿,简直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冲突的当下,我们也很容易给孩子贴上“不听话”、“调皮”、“淘气”的标签。
当妈以后,你和孩子说得最多的话是啥?
——“不”及其衍生词(比如不可以、不能、不要、不行等),首当其冲啊:
“不要爬高!危险!”
“不可以再吃零食了!”
“不能乱丢玩具!”
“不要闹了!”
“不要哭了!”
……
不怨咱,孩子从会坐、爬、走开始,孩子会的技能越来越多,同时还伴随着各种敏感期的到来,总能时不时惹出点幺蛾子,有时候为了快速灭火、保护孩子的安全、或是体现咱当家长的权威,“不可以”超容易脱口而出。
但结果怎么样呢?
很多人家里有《大卫不可以》这套绘本,就是大卫妈妈总在和儿子说“不可以”、“不要”、“不行”的绘本。
这套书特有魔力,反正我家小叶子看着看着,基本快把“不可以”的本事都掌握了,比如“扣鼻屎”的动作……谁让这套书的所有配图,都是大卫各种调皮捣蛋的逼真画面呢。
我们日常和孩子说“不”,效果也差不多:
拿小叶子来说,前天中午带她出门吃饭,一进电梯,突然失心疯一样,大哭着说“不去”,电梯门开了,她也不让我和她奶奶出来,抱着我俩的大腿不放,继续嚎。
“你这样不可以啊!”我家奶奶脱口而出。
其实我内心也是这样想的,不能在哭闹时轻易妥协,要不以后她就知道这招管用、一有什么不顺心就哭闹。
可是光说“不可以”,根本没有用:小叶子还是继续抱大腿,我和奶奶谁往前走一步,她就拦着谁,嘴里大喊,“不去!不去!”
生活中这样的场景太多了,越不让孩子干嘛,就越容易越来劲儿,简直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冲突的当下,我们也很容易给孩子贴上“不听话”、“调皮”、“淘气”的标签。
为什么孩子不愿意配合、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心理学有个非常有名的“粉红大象”实验,闭上眼睛,和自己默念3遍:
“不要想象一只粉红色的大象!”
“不要想象一只粉红色的大象!”
“不要想象一只粉红色的大象!”
然后睁开眼睛……
你的眼前是什么呢?
知道“不”的威力了吧?
孩子对“不”的不理会甚至反其道而行,是由人类的大脑机制决定的:对于“不……”这样的指令,我们的大脑,会自动屏蔽“不”,执行“不”后面的部分。
所以,要让孩子“听”,咱们不能只会一招,必须换些方式,既好听、又有效。和大家分享我的几个小经验:
1、先多问自己“为什么”,再来和孩子说。
孩子为什么又哭又闹呢?
她真正想表达的是什么?
她是饿了、不开心了、还是累了?
越小的孩子,越不懂得直接用语言去表达需求,所以如果我们多想几个“为什么”,就可能挖出孩子真实的需要。处理行为和处理需要,就好比灭掉一团小火和找到火源的关系,治标才能治本。
比如小叶子拒绝出去吃饭这件事,我就在想:她是不饿吗?她是不喜欢我们说的那家餐厅吗?她是不想出去吃吗?她是困了闹情绪吗?
我把这些问题再抛给小叶子:
“你是不想出去吃吗?”
继续哭……
“你是想睡觉了吗?”
继续哭……
“你想吃素食店还是面点王?”
“我要吃面点王!!”
啊!卡在这儿,我这才发现,原来小叶子听到我们要去素食馆,觉得太远了要走很久,她想就近吃,只是没表达出来……
2、给孩子有限选择。
给孩子两个选项,既能让孩子感受到自主权,同时选项大人也能接受。
比如当孩子不肯穿衣、光着屁股跑的时候,与其说,“不可以!”不如拿出两件,“红色和粉色,你要穿哪件?”“你要自己穿还是妈妈帮你?”
带孩子去超市,孩子闹着想要零食,可以让孩子在两种健康食物中做选择:“你要买草莓还是橙子?”如果孩子不同意,“买草莓还是什么都不买,你来决定。”
该回家了还是不肯离开滑梯,与其说“不可以!下来,我们走!”不如说,“你要再玩3分钟还是5分钟”、“你要自己下来还是妈妈抱你下来”、“你要和妈妈一起回家还是自己回?”
总之,让孩子明白他们可以自己选择,但是不适当的行为是不能被接受的。
3、用另一种方式说“不”。
“不”并不是不能说,也不是完全无效,只是说多了特别像“狼来了”,不如留在真正危险、或者需要更本能的反应的时候。
很多时候,拒绝孩子,可以有很多更好听的“套路”嘛!
比如小叶子有天打开我的柜子,发现了零食,那是我为了开线下课准备的,她问我,“妈妈我可以吃饼干吗?”我没有说“不”,而是心机地说,“可以啊,你可以吃厨房小柜子里的饼干!”
有天她又突发奇想了,“妈妈我想去淘气堡”,机智如我:“可以啊,我们周末就去,爸爸妈妈带你一起!”
我正忙的时候她让我读故事,“可以啊宝贝,来帮妈妈数这个表,这个针到了这个位置,妈妈就来,你先去挑挑想让妈妈读什么书。”
尝试一天中不说“不”,你能想到多少种替代的方式呢?
4、重新指示孩子的行为。
有些时候,孩子做的看似“调皮捣蛋”的事,实际是在进行探索,或是用错了场合。所以只要稍作调整,重新发出指引,就能起到“立规矩”和“保护探索欲”的双重目的。
比如1岁多的孩子,正在用木勺子敲玻璃——
我们可以说,“来,宝宝,到这个鼓上来敲打,把这个地鼠敲下去。”
比如2岁多的宝宝,捡起石块朝其他小朋友扔了出去——
我们可以说,“来,宝宝,把石块扔到这个桶里”、“把石块放在那棵树下。”“来,给你皮球,往墙上扔。”
5、改变环境。
相比直接说不,创造一个新环境,经常能让孩子自动进入状态,有点类似“转移注意力”。
比如小叶子不肯脱衣服去洗澡的时候,只要把洗澡的环境稍微改一下,家里最近买了一些海洋生物模型,我拿起来,“哇到了小海豚小鲨鱼洗澡的时间啦!走喽我们下水喽!”小叶子就屁颠屁颠地跟过来了。
她和小朋友一起争抢玩具时,偶尔我也会指向一个新地方,“快看,在这个沙坑里好像能挖到好玩的东西。”孩子们就被吸引过来了。
小叶子上车不愿意做安全座椅时,我也曲线救国,在安全座椅前,提前准备好一个挂袋,放上她喜欢的玩具卡片、玩偶或者装饰物,自然而然地就老实坐了。
6、在游戏中让孩子合作。
和孩子一起玩小游戏,也是个好方法。
在小叶子说“不”、开始和我对立的时候,我特别常用的一招是:挠痒痒。不管多紧张,一挠痒痒,它就会笑得嘻嘻哈哈,气氛没那么僵,再来沟通就容易多了。
她不想穿衣服的时候,我尝试过进入“衣服”的角色,“你看我多可爱呀!我打赌你穿上我,一定好漂亮呢!我要上来了哦!”小叶子又咯咯咯咯了……
当她出门,说好抱一段,没过多久又让我抱,慢慢我有了经验,表演力爆棚“我打赌你没法自己走到前面的路口!”“我打赌你没有妈妈跑得快!”加上了一点竞争、打赌游戏,小叶子又觉得有趣了。
当我们想着去制止、惩罚孩子,可以有100种方法,可当我们想的是可以如何更好的去帮助孩子,让孩子学会合作,也能想到100+种方法。感觉带个孩子,自己智商情商都见涨啊!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