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之路就像打怪升级,父母也需要攻略加持
摘要:育儿就像“升级打怪”,什么时候能修到面对各种问题都游刃有余,那就是顶级高手了。
育儿就像“升级打怪”,什么时候能修到面对各种问题都游刃有余,那就是顶级高手了。
在现实生活中,大怪小怪不少,可往往是怪没打着,队(jia)友(ren)之间先内讧了,也难怪人人都会感到焦虑不堪。
可这些引起你焦虑的问题,究竟是真的问题,还是你的假想敌?打怪固然重要,可家里要是先“内讧”了,问题岂不是更糟?
读了新年第一篇推文,我想我又多了一个头衔——“育儿焦虑症”患者。
虽然根据自我诊断,初判自己为轻度患者,但细细想来仍然在很多方面过于紧张了。
我想,在今天这样的快节奏社会中,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焦虑是普遍的。这种焦虑,不管是在高知父母还是普通父母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
在育儿征程中,总会有各种问题连续不断地向我们袭来,比如——
孩子不爱吃饭会不会影响发育啊?
要不要让孩子上早教班啊?
怎么才能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
孩子上了学以后,会不会被别人欺负啊?
等等。
每一个都可能让我们变得万分焦虑。
但真的每一个都那么严重吗?并不见得。焦虑的背后,其实是我们注意力分配的严重失衡。
我们把大部分的注意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所以总是不由地聚焦并放大与孩子相关的问题,以至于在很多事情的处理上都迷失了。
在整个家庭关系中,当孩子被放在了绝对的中心位置后,各种冲突和矛盾就会接踵而至。
我们的注意力就像聚光灯,在家庭这个舞台上,独独照亮在孩子身上。那么所有的问题,无论大小,都会在刹那间变成焦点。
所以,我们常常会为一点点小事就怒气中生,变得对立,剑拔弩张,甚至不惜伤害与其他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
我们打着“一切为孩子好”的旗号,执着地坚持着原则,争论对错,把家庭变成了育儿理念的论战场……却忽略了一点,这种行为本身给孩子造成的伤害,远远大于论战的胜利所获得的利益。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想来真是愚蠢之至。
这也许是现代家庭所面对的最普遍的问题,谁没有因为孩子的事情跟家人闹过别扭呢?
甚至有人都因此闹离婚了,去年轰动一时的好莱坞明星夫妇——安吉丽娜·朱莉和皮特离婚事件,就是因为这个!
所以,很多人在强调家庭成员之间育儿理念的一致性有多重要,很多人抱怨长辈带孩子的方式不科学,也有很多人分析这种不一致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产生多么大的伤害。
这分明就是个伪命题。
有冲突才是合理的,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背景迥然不同,尤其两代人之间,对不同事物、概念、名词,本来就有不同的认知和看法,更是相去甚远。
当然,在对待孩子的方式上,也同样会存在差异。
我们要做的是,多一些理解,少一些焦虑。
因为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多样性的,我们应该着眼于如何让孩子在冲突中成长,而不是争一时之短长。
孩子是最善于在环境中学习的。
我们一边期望孩子能拥有多元化思维,一边又给孩子做着“非黑即白”的二元思维示范,执着于谁对谁错,苛求所有成员的思想和行动保持一致……
孩子就会因此学习到,所有的事情都是被要求统一的——“要么我服从别人,要么别人服从我!”。这样下去,孩子怎么能获得多元发展呢?
我们希望孩子在面对不同时,能够有弹性。但是这样做,显然与我们的目的南辕北辙了。
孩子是在关系中成长,而不是在对错中成长。
我们要相信孩子能够接受多元化的信息,他们有能力判断、识别人与人之间的区别,甚至进一步理解关系与关系之间的区别。
这个能力就是孩子日积月累地,从大人之间处理不同的方式和行为中学到的。而且会慢慢内化到孩子的内心。
我们要做的,是让自己的行为,值得孩子学习。
在这方面,我认为有三点很关键。
第一,在处理所有的家庭冲突时,永远遵循“关系第一,对错第二”的原则。
家,并不是讲理的地方,能走进一个家门的,都是有着亲密的感情和关系的人。俗语说“家和万事兴”,赢了道理,输了感情,那我们生活还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在处理家庭问题的时候,不要针锋相对,事事紧逼,要关注家人的感受。
但并不是说要就此“皈依佛门”,对所有问题都听之任之,放任不管,成为时尚的“佛系家长”。
我的原则是“抓大放小”,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小事上,随它去。
比如在孩子吃饭这件事上,我从不不很小的时候就让她自己吃,但奶奶带的时候,从不让她动手,因为这样会弄的很脏,而且很可能孩子忙活了半天也没吃饱;
再比如,偷偷给孩子吃点零食,给孩子穿很多衣服等。
这些事情只要没有影响孩子的健康,都可以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各自保留自己的做法。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他们自会分辨哪种方式适合自己。
而且带孩子的另一方也会感觉到被信任、被理解,自然他们也会更多地理解你。
第二,心平气和的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正路。
如果遇到你认为很严重的冲突,也不要急着争吵,一家人坐下来充分的交流和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简单的方法。
沟通的时候,我们可以借鉴批评心理学中的“三明治法则”:
① 肯定大家的初衷。
因为不管是爸爸妈妈还是爷爷奶奶,我们的行为和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孩子好,而且每个人都认为自己做的是对孩子最好的,所以这份初心值得肯定。
② 坦诚地提出我们的担忧。
每个人生活的背景不一样,但是时代和科学在发展,用人们的固有思维所衍生出来某些的方法,可能确实不再适用于现代的孩子。
我们要诚恳地分析这些做法对孩子会有什么不好的影响。
③ 提建议或征求大家建议。
提出我们的建议,或者征求大家的建议,可以给大家充分的主动权。
在提建议时,也可以采用稍微柔软的方法。尤其是跟长辈之间,他们其实带孩子的压力很大,有时候过于小心,是因为怕出差错,所以需要更多的信任和理解。
比如,我经常会采用的一招是“请外援”,我说的外援不是真的请个人到家里来提建议,而是书上或者网上一些专家的观点。
我平时会看很多相关的书,也订阅了几个育儿专栏。
当家中出现冲突时,我就会把这些专家的观点请出来,然后大家一起分析一下专家说的有没有道理,最终讨论出一个一致的结论。
其实,平时多分享多交流很重要,并不是一定要等出现冲突了再交流。
如果平时看到什么育儿的好点子也可以及时的跟家人分享,听听家人的意见。
有时候我还会故意把学习的机会交给爷爷奶奶,给他们赋能。
比如,我会跟婆婆说,“妈,我定了一个育儿专栏,讲的挺好的,这两天我上班太忙,没时间听,你在家空了听听看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其实,长辈很受用这种被“重用”的感觉,当他们参与到学习中后,出门跟别的老太太聊天都不一样了。
我也会适时地夸他们,“嗯,爷爷奶奶真的十分与时俱进啊,怪不得把孙女带的这么好!”
这样,久而久之,家庭就会越来越和谐,孩子也会学会我们处理问题的方式。
第三,所有的问题都是孩子成长的机会,孩子成长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
不管是家庭成员之间出现问题,还是孩子本身出现问题,不要只看见问题,要期待通过这个问题孩子所获得的成长,化问题为机会,化焦虑为惊喜。
当孩子有能力表达自己的想法时,给孩子足够的自主成长的空间,毕竟孩子才是自己成长路上的主角,我们都只是参与者。
要帮助孩子发展自主的能力,让他们对自己的状态有所察觉,看到自己需要什么,我们只需要引导他,支持他,让他有力量面对所有冲突。
总有一天孩子会离开我们独自成长,在此之前我们要帮助他获得足够的独自成长的力量。以开放的心态去面对生活中的大小问题。
用我们的行为来影响孩子,给他一个榜样,然后用我们的爱去支持他,才能引着他走向我们期待的方向。
带着这个原则育儿,就能够少一些焦虑,多一些欣喜。
让我们共同期待2018年的生活更加美好吧!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