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减防灾教育普遍存误区 孩子要懂得自救
摘要: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四川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教师袁文婷为了救学生,一次次抱起孩子往外跑。当她抱出第14个孩子,又一次冲进教室时,就再也没有出来。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四川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教师袁文婷为了救学生,一次次抱起孩子往外跑。当她抱出第14个孩子,又一次冲进教室时,就再也没有出来。
那年,袁老师26岁。
时隔9年,在谷仓的记忆里,那件事却不曾淡忘。特别是听到最后一个被袁老师抱出来的孩子说当时大家都吓傻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的时候,谷仓意识到,教会孩子们自救比等待他救更重要。
与其专注救援,不如教会更多人自救
“当很多人为袁老师和遇难的孩子们叹息的时候,我们在想,如果孩子们能够懂得一丁点儿的灾害常识,在袁老师多次往返教室的时间内有序撤离,又会是怎样一种场景?”作为邯郸市户外救援队发起人,谷仓一直从事山地救援和重大地质灾害救援。在那之后,他和同伴下定决心,要在青少年中普及减灾防灾知识。于是,他又发起“燕赵校园减防灾工程”。
有多年现场救援经验的谷仓发现,能在自然灾害中存活下来的人,90%以上都依靠的是自救和互救。
“在几乎所有的意外伤害的事件里,90%以上的意外伤害是缘于安全意识的不足。”这样的数据让谷仓和团队成员不得不反思自己的工作方向,他考虑:“与其专注于救援,不如拿出更多的精力来普及减灾防灾知识,提升减防灾安全意识,提高灾害发生时自救互救能力。”
面对灾害,最弱小无助的是谁?是孩子!
谷仓将减防灾知识普及的对象瞄准在了校园,但是起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畅。
2011年,第一次进校园普及减防灾知识,学校对他们这样一个社会组织还很质疑。“他们不知道我们是出于什么目的。”谷仓还记得,那节课,旁边有很多老师,除了保护孩子,老师们也想看看他们到底是怎么普及的。“算是监督吧,毕竟他们对我们也不是很了解”。
“好在一节课下来,老师们发现我们也没有任何广告意图,确实是在向孩子们普及减防灾知识,也就放心了。”但是对这堂课,谷仓自己并不满意。“开始,我们只是很生硬地给孩子们讲一些原则、理论性的知识,他们不是很喜欢听”。
普及减防灾知识不能简单灌输,关键是要入脑入心,让孩子们真正意识到其重要性并掌握基本的自救技能。
“我们就转变方式,采用线上线下、室内外相结合的方式,从提升安全意识入手,对青少年减防灾知识进行了系统化梳理。”谷仓介绍,他们结合一些重大灾害或者新发事故,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带孩子们感受灾害现场。再通过动画等孩子们感兴趣的方式传播灾害常识和灾害逃生方法,等大家有了基本的了解,还会适当设置一定的情景,进行灾害演练。
“第一次紧急疏散的时候,孩子们并不当回事,慢慢悠悠,花了差不多10分钟才集合到安全地点。但是经过我们的普及,再演练两三次,基本一分多钟就能完成。”谷仓说,虽然这个撤离速度在灾害真正发生时依然算慢的,但是比起十几分钟,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青少年减防灾教育普遍存在误区
“接触中,我们发现很多青少年的安全意识并不高。”谷仓有些担心。
上课时,谷仓告诉孩子们,“我们身边时刻都有灾害发生。”大家都不信。于是,他就带着孩子们一起做除法。“我把每年世界上发生的地震次数除以365天,再除以24小时,除以60分钟……最后告诉大家,我们聊天的每1分钟都会有约10次地震发生,又列举出身边的各种安全隐患,引起大家对灾害的警觉”。
安全意识淡薄的,不仅是中小学生。谷仓发现,就连许多大学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去大学讲座,当他介绍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学生们并不认可,觉得他对“常见”理解有误,用错了词。于是,他再次搬来“除法”……
灾害现场,谷仓看到受伤的小孩经过简单包扎和父亲待在临时过渡的帐篷里,却并没有去医院的打算。“我过去和他们交流,发现孩子腿受伤很严重,就问父亲为什么不带孩子到更好的医疗场所去。”孩子父亲的回答让谷仓有些意外,“孩子的妈妈、奶奶都不在了,我们还活着,就已经很幸运了”。
后来谷仓和志愿者们说服孩子父亲,把孩子送到医院检查,这才发现孩子腿骨折了。如果孩子送医不及时会造成多严重的后果,谷仓不敢去想。但是让他深受触动的是老百姓对灾害中二次伤害的忽视。
“二次伤害造成的后果不容小觑,我们希望大众都能够具备这样的安全意识。”谷仓设想,通过对一个孩子的培育,影响一个家庭,然后逐渐带动社会的认知。
比起青少年自身安全意识不足、对二次伤害不够重视,让谷仓更担心的是孩子们被“错误普及”。
一次,他被邀请做一个减防灾知识竞赛的评委,看到其中一个宣传点:“不熟悉水性的孩子,请不要参与溺水救援”。
“这就是说懂得水性的孩子就可以下水救人吗?”谷仓当场就指了出来:“会游泳和会救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类似的误区谷仓经常碰到,因此在他的减防灾知识普及中,始终坚持一个理念——杜绝孩子参与直接救援,或者说肢体接触性救援和入水性救援。
他举例说,当身边小伙伴溺水的时候,可以呼救寻求成年人的帮助,或者利用绳索、木棍等物体非肢体性接触救援,而不是直接伸手过去拉。
“一定要避免一个孩子溺水,小伙伴们直接施救,导致更多人溺水遇难的悲剧发生。”遇到过太多这样的事故,说到这儿,谷仓特意加重了语气。
谷仓希望通过他们的努力来普及常识性救助知识,教育孩子们首先不去危险的地方,其次,一旦发生了意外事件,孩子们要懂得自救、呼救,掌握科学规范的求生方法。
不追求数据增速,要教一个会一个
很多类似的知识普及性志愿服务项目发展都比较快,但是谷仓坦言,自己这么多年如果单看数据增长,并没有多少“成绩”。“我们不一味追求普及人数上的增长,关键要看有多少孩子真正掌握了自救技能”。
经过几年的实践积累,谷仓的“燕赵校园减防灾工程”形成了一整套4个专题、系统的教学课程。他还感觉到,许多学校逐渐开始重视减防灾教育了。一个明显的改变就是,以前团队要走进校园“自我推销”,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主动邀请他们进校园开展减防灾知识普及。特别是寒暑假前期,不少学校还会专门定制防溺水、防火灾的专题辅导。
不仅得到服务对象的认可,去年,在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燕赵校园减防灾工程”还获得了金奖。
“我们的工作越来越受到学校和团市委的认可,课也多了起来。”谷仓介绍,目前团队有10个人可以独立完成宣讲,但是光靠这些力量还不够。“我们正在尝试从每个学校找一到两名老师,通过向老师赠送相关课件、普及减防灾知识,再请他们为学生普及”。
一年前,谷仓的肩上又多了一份责任——担任团邯郸市委兼职副书记,同时,他也有了发挥特长的平台和条件。到任后,了解到为保障农村留守儿童及困难青少年健康成长,团邯郸市委曾在2014年创建了“春雨乐园”项目,谷仓和团市委“一拍即合”——“春雨乐园”项目增加一项为农村留守儿童普及减防灾知识的任务。
下一步,谷仓计划将项目推广到邯郸周边甚至河北各大高校大学生群体中去,培育减防灾的“宣传员”,通过他们向身边人普及减防灾常识,从而形成一个辐射状的传播网络,让更多孩子受益。
今年,该项目在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创建活动中获得提名奖。谷仓设想,将来,他们会利用互联网+公益,把防减灾工作的知识点,做成动图或者动漫,形成相对固定的模块,通过互联网平台提高传播效率。“有些学校比较偏远,可能志愿者不能一一到达,但是我们可以把这些视频送给当地学校,让更多孩子受益”。
他还希望,通过互联网呼吁全社会重视校园减防灾工作。经过这几年校园减防灾知识的推广,他明显感觉只通过志愿者自下而上的推动,速度慢、收效甚微。“如果政府能够出台相关政策措施,自上而下推动,效果会好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