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这样回答最有爱
摘要: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如何回答?一要听听小孩的意见,二要听听大师的意见。
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如何回答?
一要听听小孩的意见,二要听听大师的意见。
苏联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问号’是开启任何一门科学的钥匙。童年的为什么,正是孩子们步入科学殿堂的第一步。而求知的路上,小孩子最开心的事,就是提个问题把大人问倒。”
世间万物都有为什么,当孩子向你提出“为什么”时,你该怎样做?千万别把标准答案直接抛给他们,用“句号”终结他们的思考,要给他们“问号”和“感叹号”。
当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时,你要很感兴趣地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为什么是这样,不是那样呢?你去找找答案,找到了告诉我一声。”仔细听孩子说,你会发现一个奇妙的世界。
孙子小虎四岁半时,有一天和爸爸妈妈一起玩飞盘,结果爸爸用力过猛,飞盘飞到房顶上去了。
“怎么拿下来呢?这么高的房子爸爸可上不去。”爸爸为难地问小虎。
小虎想了想说:“现在只有两个办法:一是把房子拆掉;二是养一只猴子,训练猴子把飞盘拿下来!”
爸爸说:“好,我们去养猴子吧!”
一个4岁多的孩子,回答得虽然很幼稚,但却体现了他的智慧。由于爸爸尊重了他的意见,他很有积极性。
如果有学习能力的孩子,自己会查找资料,自己找出答案,那对激发他的学习兴趣是极有好处的。
但是,对于缺乏阅读能力的幼儿来说,则需要大人的引导。
如何巧妙地回答小孩子的问题,的确是个难题,是需要大人学习的。
英国有一位久负盛名的媒体评论人哈里斯,做了一件很多人都想做却似乎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她联合英国首屈一指的儿童慈善组织,邀请世界上一批顶级的科学家、历史学家、心理学家、博物学家、探险家、艺术家、音乐家、作家、考古学家、古人类学家和运动员,从数千名孩子的提问中,挑选出最奇妙有趣的问题,请大师们一一作答,编成了堪称奇迹的《孩子提问题,大师来回答》,我看了两卷,深受启发,深受感动。大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十分亲切形象地回答了5~8岁孩子们千奇百怪的问题,充分显示了对儿童的尊重和理解。
比如,有孩子问:“猴子能变成人吗?”“宇宙有边吗?”“怎么确定我不是活在梦里?”“人活着为了什么?”“我们应该一直善待卑鄙的人吗?”
8岁的瑞秋和7岁的拉拉尼问大师:“为什么斑马会长条纹。”
生物学家卡伦·詹姆斯博士是这样回答的:
想要理解一种植物或动物为何那样生长,首先要问三个问题:一是,长成那样是否有利于他们的生存或繁衍,或者纯属偶然?二是,如果有利于,那么是如何起作用的?三是,所起的这种作用是否有证据证明?
先从问题一讲起,你如何能说明条纹有助于斑马的生存?也许你会找一群斑马,将1/3涂成纯白色,1/3涂成纯黑色,剩下1/3不变,然后看看最终有多少活了下来并成功繁育了后代。问题是……你试过逮住一匹斑马给它涂色吗?我可没试过,这事儿听起来就够难的!
再看看第二个问题,即使还不能确定条纹是否对斑马有利,我们仍可以问:“是如何起作用的?”一些科学家认为在高草丛中,斑马身上的条纹可以起到伪装的作用。另一些科学家认为,条纹使狮子那样的捕猎者很难瞄准斑马群中的某一匹斑马,它根本分不清哪儿是头哪儿是尾呀!还有科学家认为,独特的条纹图案使斑马能彼此辨认,就像人类通过面孔识别彼此一样。
想法都挺好,不过我们得转向第三个问题了:“有证据吗?”读一下科技文献,我们发现上述所有的看法都没有证据。不过,还有另一种观点。除了像狮子那样的大型捕猎者外,一些小动物也能伤害斑马,比如吸血的飞虫。它们传播疾病,还令斑马分神,不能专心进食和防备猛兽的偷袭。
2011年,科学家在野外放置了一些木制斑马模型,有些模型涂成条纹状,有些涂成纯白色,也有些涂成黑色。听起来熟悉,对吧?接下来,他们在斑马模型上都刷上胶。结果发现,纯黑色的模型上粘住的吸血飞虫最多,纯白色的少一些,而条纹状的最少。
终于,有了证据显示:斑马的条纹也许是为了驱赶吸血飞虫,就像一种视觉驱虫剂。
这位科学家回答得多么通俗亲切,按照孩子的思维,像剥洋葱那样,一层一层剥开,最后得出结论。这样的回答,给予孩子的是思维的方式,而不是简单的结论。这种方法正是“授人以鱼,而非授人以渔”,充分保护了孩子的求知欲望。
我曾经把这样的分析和孩子们介绍过,一个小学生竟然说:“真好玩,我真想找只斑马试试!”相比之下,我们有时回答孩子的问题,过于标准化、格式化了,一点不好玩,而大师们的回答大大保护了孩子们的好奇心。
所以,为人父母面对孩子千奇百怪的问题,如何回答呢?
一要听听孩子的意见,保持他们的童心童趣;
二要听听大师的意见,给孩子专业、准确又令孩子满意的回答。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