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中国父母最悲哀的事:替孩子扛住一切却又让孩子扛住世界

2017-09-12 16:36 搜狐教育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父母替孩子扛住了一切,今后又怎能渴望他扛住世界?开学了,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安全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很多孩子早已丧失了生活的能力……

“有十分幸福童年的人,常有不幸的成年。”父母替孩子扛住了一切,今后又怎能渴望他扛住世界?

开学了,很多家长认为把孩子安全送到学校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很多孩子早已丧失了生活的能力……

开学第一天,宁波某小学就出现了这样一条新闻:半数孩子在吃饭的时候,面对虾却傻眼了,有的拿起来闻一闻,有的拿起来舔一舔,然后忍痛割爱,望“虾”兴叹。

老师问及原因:“原来是不!会!剥!虾!”

这样的新闻一出,其实大家早已见怪不怪,因为每年一到开学前后,都会有诸如此类的新闻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很多老师也早已习以为常

对于半数孩子不会剥虾,学校校长称“这个结果他已经很满意了”,还说刚调来学校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不会吃虾,会剥虾的孩子大概是个位数”。

孩子不会剥虾、不会系鞋带,自理能力差,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很多人的评论一致指向:都是家长惯的。

@中也者和也者:我的神啊!都是家长宠坏的吧?

@林疋舌辛Sophie:肯定是在家大人惯的

可为什么一面是对这些层出不穷的新闻的指责,一面是这样的新闻还是铺天盖地刷屏?

成长从来不是一蹴而就

很重要的一点,可能是父母认为,“这些琐碎的小事,等孩子长大后自然而然地就会了”。

至少神童魏永康的母亲是这么认为的。

神童成绩有多好,可以概括为:

2岁掌握1000多个汉字;4岁学完了初中课程;8岁进入重点高中;13岁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这样的学习成绩,让人叹为观止,可神童却仅仅因自理能力差,被学校劝退,连研究生学历都未取得。

和很多家长的想法一样,魏永康的母亲认为,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皆是草;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有出息。除了学习,家里任何事情都不让魏永康插手。

每天早晨,他的母亲连牙膏都给他挤好,接着给他洗衣服、端饭、洗澡、洗脸,甚至为了让他在吃饭的时候不耽误看书,读高中的时候,他的母亲还亲自喂他吃饭。

魏永康被退学后,一则新闻报道有力证明了母亲的错误想法:

中国式父母应该引以为戒,父母不能陪伴孩子一辈子,脱离了父母的无能孩子,迎来的必是惨淡一生。

教会孩子怎么劳动和如何去爱,家长不能越位,也不能错失良机。因为从穿衣服刷牙,到刷碗洗衣,人是需要在自己照顾自己的过程中慢慢学会各种技能。

卢梭说,在儿童时期没有养成思想的习惯,将使他从此以后一生都没有思想的能力。

温室里的花朵,难经雨露风霜

根据国家卫生部的数据显示,自杀在中国人死亡原因中居第 5 位,而 15 岁至 35 岁年龄段的青壮年是自杀的主要群体。

连作家余华也说:“中国年轻一辈人里面,很多优秀者,但很少能扛得了事儿的人!”

所以,网络上优秀大学生一言不合就寻死,一想不开就自杀的悲剧新闻比比皆是。

最复杂的矛盾综合体,没错,就是中国式父母,他们一面地认为孩子脆弱,一面地却又让孩子变得脆弱。

有人做了这样的一项调查:

抗压能力太差被认为是优秀大学生自杀的主要原因,其实不是孩子抗压能力差,是孩子没有机会接受挫折。

想想这样的现象是不是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孩子想自己系鞋带、自己吃饭,家长觉得太慢,索性包办;孩子想做些家务,家长觉得孩子是捣乱,对孩子嚷嚷 “去,去,一边写作业去”。

孩子不想上补习班,家长冠以 “我都是为你好”,以 “爱” 的名义绑架孩子让其失去思考能力。

青少年抗挫力导师泰祺说:

“ 如今,孩子们在家中和学校受到过度保护,一般不会遭遇困境,他们没有机会培养出克服实际挫折的能力,相应地也没有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坚毅的性格。

因此,在此后的人生中,一旦遭遇挫折,难免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难以走出挫败的阴影。”

导致的严重后果是,在家长包办下成长的孩子,在面对困难、挫折的时候,觉得 “生不如死” ,总是以极端的自杀来结束生命。

就拿上面的魏永康来说, 标准的 “专业的高材生,生活的低能儿” ,只顾学习的他,不会与人相处,辗转多地才在深圳找到了一份 “月收入四五千元” 的工作。

苦难和挫折是成就孩子坚毅品质(Grit)的养料,溺爱和娇惯是败坏孩子意志的毒料。

爱 ≠ 包办,请给孩子独立面对挫折的机会

有人用“挫折”二字形容林肯的一生:22岁时,他竞选县议员失败;23岁时,恋人去世;24岁时,精神几乎崩溃;26岁时,竞选州议员又失败;30岁时,竞选国会议员还是失败……

但正是这无数次的挫折,造就了他辉煌的成就。

中国式家长必须明白,让孩子独立适应社会,让孩子变得有竞争力,让孩子有可能成功,适度的挫折教育,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内容。

想想这样的现象是不是让人悲哀:

媒体上曾有很多关于 “China One”(中国独二代)的讨论,印度等高校拒收中国独生子女,原因在于当代的孩子独立性很差。

更深层的原因是,学校认为,一个在生活上都无法独立的孩子,无任何自觉性和创造力可言。

也就是说,父母花一辈子心血让孩子成功,却不知成功地毁掉了孩子的一辈子。

其实,纵观一些发达国家,他们都要求孩子去独立面对挫折:

美国父母舍得让孩子一分钱不带,学会独立和如何谋生;瑞士父母为了让孩子多学一门语言,甘愿让孩子从小到双语区做保姆;德国法律明文规定,孩子必须承担相应的家务,例如为全家人擦皮鞋;俄罗斯的大街上很难得见到抱孩子或背孩子的父母,跌跌碰碰摔倒的孩子从来不哭。

美国教育权威詹姆斯博士也一再强调:

“ 依赖本身滋生懒惰、精神松懈,不屑于独立思考,易为他人左右等弱点,处处为孩子包办代替,是个获满分的家长,但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家长,他们的 “爱” 就像一面双刃刀,疼了孩子也害了孩子!”

温室中培养不出参天大树,只有让孩子独立面对一切,才能让孩子真正扛住世界。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