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立规矩,后谈自由,这位妈妈的做法值得青岛家长借鉴
摘要:“立规矩”是培养孩子规则意识最重要的方法。规矩一般要事先提出来,并坚决遵守,孩子习惯了,就有了规则意识。
“立规矩”是培养孩子规则意识最重要的方法。
规矩一般要事先提出来,并坚决遵守,孩子习惯了,就有了规则意识。
有一次,我走进广州市天荫路小学五年级的一个教室。事先,校长告诉孩子们:“明天来给你们讲课的是我小时候的偶像。”父母们也告诉孩子,这是自己童年的偶像!于是,孩子们有了一份期待。
我一走进教室,满屋的孩子就欢腾起来,有的站起来,有的伸着脖子,有的说,有的笑,好热闹。从他们期待的眼神中,我能看出来,他们很想听我说些什么。可这么乱怎么说呀?于是,我开始跟他们互动,让他们的热情得到充分释放。
接着,我一字一句地说:“用耳朵听,叫听见;用心听,叫聆听;用眼睛看,叫看见;用心看,叫观看。我今天要给你们讲心的故事,必须用心听,也就是聆听。所以,大家把嘴先关上,把心打开,我开始说了。”
话音刚落,教室里一下子安静下来。我用低低的、带有韵律的声音开始讲“心的故事”,关心、开心、孝心、爱心、责任心……
孩子们听得十分认真,看得出,他们听进心里了。
如果我一上场就大声喊:“请安静!别说话了!”场上会一时安静,但一会儿就会又乱起来。任何游戏都需要规则,在孩子们玩起来之前讲好规则,什么叫赢,什么叫输,才能开始玩,由于事先说定,大家都会自觉遵守,偶尔有犯规的,会被大家请出局。
教育也是一样,先立规矩,再按照要求实施奖励,孩子才能接受。
我的中学班主任胡筠若老师的女儿叫吴小竹,她一直在美国工作。儿子乐乐出生在美国。为了让儿子从小有规则意识,她学习美国父母的方法,实行数“一二三”制,十分有效。
吴小竹说,在美国的公共场所,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不大的孩子因为一个什么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突然放声大哭、大喊或是撒泼打滚一类。他们的父母在劝阻无效时,就会开始数“一、二……”,这一和二之间的距离,还有最终是否数三,取决于很多因素。但果“3”最终出口,不少父母都会有比较大的举动,比如把孩子抱离现场、把孩子放到另外一处“罚坐”、把孩子手中的玩具或什物拿开等等。我在学校里也看过老师用这个办法,有时为了给孩子更多矫正的机会,老师还数出“2.25,2.5,2.75”之类的数字。
数“一、二、三”的做法,总的来说首先是告诉孩子他做错了,然后给他改正的机会,有时是很多机会,但如果还是坚持不改,就要有一定的惩罚措施。
小竹说,从乐乐很小的时候,也开始在家里实行数“一、二、三”制。
乐乐刚过三岁的一段时间十分爱哭,要求一不能得到满足,张嘴就大哭,哭的样子很伤心。我们一起教育他,同时也训练“一、二、三”。我们告诉他如果我们数完数字时屡次告诫他不要再哭后,他仍然不停。我们会在数出了第一个“三”时采取事先告诉他的行动——把他放在小椅子上“罚坐”五分钟。从来没有受到如此待遇的乐乐哭得更厉害了。但我们终究没有上去哄他。最后,他看哭也哭不出什么结果,于是自己停止了哭泣。五分钟后,我们告诉他,今后爸爸妈妈说数到“三”就要做的事,一定会做。但如果他在此之前改正了,最好。
通过第一次的“执法”,乐乐大概明白了我们不是在开玩笑,以后遇到一些他不讲理或做错事的时候,如果经过几次劝说还不见效,我们就会开始数“一”或到“二”,然后拉长时间给他机会改正。知理的乐乐多数时在“三”出现前都会停止我们告诉他不要再继续的行为。但遇到他很固执的时候,我们一旦数出“三”,那事先说好的惩罚措施一定会兑现。
比如当乐乐六七岁时,很爱玩电脑游戏。按家里的规矩,当他完成了一些规定的事情后,可以玩半小时。但时间一到,无论正好赶上游戏结束还是正在激烈的当口,马上要退出游戏,离开电脑。乐乐一直做得不错。但后来有一段时间,半小时的时间到了,他总要申请再玩一、两分钟。有时几次“加玩”下来,时间很容易就超过很多。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有一天对他重申了原来的要求,还告诉他,半小时一到,我们就开始数“一、二、三”,如果他还不关电脑,接下来的两天都不能玩游戏。乐乐表示同意。
没过几天的一个晚上,正玩得起劲儿的乐乐对半小时的到来几乎没察觉,经过两次提醒还是没停下来。于是,我开始数了。“二”之后,我又给他警告,他嘴上答应,手上却不停。无奈,“三”出口落地,我宣布他之后两天都不能玩游戏了。此时,乐乐才明白事情的严重性,马上对我解释说,他刚才玩到一个什么关键挣分的地方,一停下来,前面都白玩了。我说,你说的可能是事实,但规矩就是到点就停,否则一个关键接着另一个关键,永远停不下来。他开始哭,说我不公平。我没多解释,只是重申了接下来的两天他没有玩游戏的权利了。后来他平静下来,我们才更多地解释:第一,半小时的游戏时间是事先说好的;第二,到了还剩5分钟左右时,我们一般都会提醒他,让他别再进入什么新的游戏;第三,已经给他多次警告,但都没有结果。所以最后一定要按原来说好的惩罚方式办。从此乐乐在玩游戏的时间上很少与我们再有矛盾。基本都能在说好的时间前后3分钟结束游戏。
随着乐乐的长大,对他数“一、二、三”的时候越来越少,却没有绝迹。但越来越可以理喻的乐乐几乎不会让我们的“三”出口,就对自己的行动做出调整。
有人说,父母的这种做法有点像点燃一颗炸弹的导火索,导火索的长短、炸弹爆破的剧烈程度因家长、孩子和情形等多方面因素而定。但无论怎样,一旦点燃导火索,父母就是向孩子发出一种警告——你的行为不受欢迎,如果在一定时间内不改正,就要有“大爆炸”发生。但如果孩子学会倾听,矫正自己的行为,就能避免“大爆炸”的结果。
在孩子将来长大的世界里,会有不同形式的警告和忽视警告的后果。如果我们能从小训练孩子意识到警告的能力,那将来他可能就会避免一些“大爆炸”的恶性经历。
习惯需要养成,习惯需要培养 ,习惯依赖于环境的影响。 我们在自己享有方便、整洁和秩序的时候,同样有义务维护方便、整洁和秩序。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坚持自己合乎规则的行为,并转化为自身的一种内在需要,形成一种自然习惯。当这样的“习惯一旦培养成功之后,便用不着借助记忆,很容易很自然地就能发生作用了”。于是,我们就能步入期待中的道德自觉境界,进入了守规则的人群。
当然,形成习惯并非“一日之功”,我们通过自己的行动,才能促使规则意识内化,促使责任感升华,促使“规则无人看守”时的自律。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孩子模仿的内容,都是孩子的重要环境。你的言行就是规则最好的体现,如同春雨无声,滋润万物。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做好,父母要将遵守规则当成一个习惯。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我们所有的父母都能做到红灯停、绿灯行,都能将它变成自己生活习惯的一部分,那么,我们整个社会将会成为一个讲规则的社会。我们每个孩子将成长的健康而有力量,我们整个社会将会健康而有力量。
当规则意识深深地镌刻在一个人心灵的碑石上,当责任感自然地践履于个人的行动中,他就感觉不到规则的束缚,感到的是义不容辞和责无旁贷。于是,精神的自我完善也就水到渠成了。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