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教育经 杂谈

哈佛博士何江:父母该给孩子这4个优秀品质

2017-09-11 06:45 家长帮 青报教育在线

摘要:他的名字叫何江,在2016年5月26日,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作为中国本土学生代表,登上毕业典礼演讲台,讲述中国故事。这是哈佛大学给予毕业生的最高荣誉,他也成为第一位享此殊荣的中国学生,当天与他同台演讲的,还有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

挤在拥挤的北京地铁10号线里,他一手紧紧抓住扶手,一手在翻动手机回复信息,背着沉重的双肩包,背后的衬衫已被汗水浸透。这位年轻的小伙子,普通的打扮,与身边拥挤的人群,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但此刻,站在他身边的我,知道他的特别之处。

他的名字叫何江,在2016年5月26日,哈佛大学毕业典礼上,作为中国本土学生代表,登上毕业典礼演讲台,讲述中国故事。这是哈佛大学给予毕业生的最高荣誉,他也成为第一位享此殊荣的中国学生,当天与他同台演讲的,还有著名导演斯皮尔伯格。

何江在哈佛大学2016年毕业典礼上演讲

在2017年1月3日,福布斯杂志公布了2017年福布斯30under30(30岁以下30位俊杰榜单)的名单,何江成功入围医疗健康领域30位30岁以下领军人物名单。这位年仅29岁的哈佛博士,如今正在麻省理工学院做博士后研究,可谓是中国优秀的青年才俊。

当天,何江在北京参加他的新书《走出自己的天空》发布会和演讲,活动结束后需要到北大办事。作为北大校友,我陪何江去北大。为了赶时间,只好带着他体验了一把北京拥挤的地铁。他并没有什么架子,给人一种低调、谦逊、朴素和睿智的感觉。

通过跟何江聊天,以及认真地把他的新书看完,让学文科的我,也很吃惊。他的文笔老道、极富画面感,并不像一位理科生手笔。更难能可贵的是,何江在书中并没有张扬更容易传播的成功学故事,而是选择了记录他所生长的,如今正在快速发生更迭的乡村生活。

果壳网CEO、分答创始人姬十三曾评论道:

“何江的生涯,白描下来,已然充满了悬念和反差。乡下织渔网工、捕鱼者的家庭,如何养育出一位哈佛优秀毕业生?他又如何以哈佛人的视角,去描绘记忆中的乡土中国?”

虽然何江从贫困的山村走出来,但在他的脸上,始终洋溢着自信地微笑。从他身上,我也试着勾勒出中国家长们,该给孩子所滋养的4个优秀的品质。

打开视野,对世界抱有一颗好奇心

“乡下的成长经历让我对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而这好奇心在我成长的不同阶段,帮助我克服了很多困难,也让我在一个新的环境里迅速成长。”何江在书中,这样写道他成功的“秘笈”之一。

何江出生于湖南省宁乡县南田坪乡停钟村一户农民家中,让他印象最深的是临睡前的故事。无论白天农活儿干得多累、多苦,何江的父亲都会在睡前给两个孩子讲故事。

他的父亲是一名捕鱼工,在那个闭塞的小山村中,父亲算是见过大世面的人,走南闯北,到过不少省市,因而也总能给年幼的何江带来新奇的故事。城市里玻璃建筑的大厦、能载人上楼的电梯都曾是让何江无比新奇的事情。

他不仅对于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与向往,对于身边的环境,也经常抱有一颗好奇心。上学路上,看到路边的各种植物、动物,都会留心和探究。何江说,他当时高考填报志愿,选择生物学,也多少跟此有关联。

正是因为保持这颗好奇心,让何江从宁乡一中,迈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又以优异的成绩入读哈佛大学,硕博连读。

相比较何江的成长环境而言,如今绝大多数的00后孩子们,又是多么幸福与幸运。

手机、网购、游戏、追剧,也让不少孩子陷入了浅信息流状态,对很多事物已然没有了新鲜感和好奇心。但唯有保持好奇心,才能在未来的智能时代,不断创新、跑赢人生。

打磨韧性,锻造受益一生的意志力

“我们越年长,才越清楚面朝黄土北朝天的种田生活,不是那些吊儿郎当的人能受得了的。”曾经的苦难,曾经让何江劳累的插秧、犁田等农活,并没有压垮何江,反而磨砺了心性,锻造了他受益一生的意志力。

即便在他上大学后,暑期回家还会参与农活。

父亲曾带着几丝不信任跟他说:

“你现在是一个书生,能干什么活儿呢?”

可是,父亲越不信任,他就越想证明自己:

“我是农民的儿子,不管我长大了是什么身份,干农活儿都是与生俱来的一种能力。”

看过何江在哈佛毕业典礼演讲视频的人,都会被他的自信所感染。其实,在他刚上初一时,时任南田坪中学的李丹老师记得,何江是全班个子最矮、体格最瘦弱的学生,那时也不那么自信。于是,班主任老师陪着他开始打篮球、爬山、练书法,一学期下来,何江就变了个人,自信满满,激情超燃。

即便后来,到了满校园大牛的哈佛校园,何江依然韧劲十足,第二年,他就报名当了本科生辅导员。即便是毕业典礼演讲,他也经历过3轮选拔,不断打磨文稿和演讲技巧,才最终脱颖而出,当选为演讲代表的。

“再苦也不能苦孩子”,这是不少家长所秉持的理念,尤其对于家有女儿的父母来说。

可其实,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更早时期,适当吃点苦、受点挫折,对于孩子未来的成长,并不是一件坏事,反而能激发孩子的潜力和韧劲。在人生漫长的风雨中,会走得更稳更远。

文理兼容,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

“他的小品文字散淡、克制,像极了吴冠中的画,描绘出了富有诗意、饱含情感的乡土中国,勾起了很多人的乡愁。”

曾一手打造新浪博客、中国版权协会副会长侯小强曾对何江的文字,做出了高度评价。

我在阅读何江的新书时,同样也由此感觉,他的文学素养和文字娴熟技巧,让人很是吃惊。这对于何江来说,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何江的中学班主任隆坤明老师回忆,印象最深的是何江善于思考,并能发现自己的短板,努力补齐。古文基础薄弱,何江就买《古文观止》和《古汉语词典》拓展阅读;英语水平不高,就买回来英文版《乱世佳人》回宿舍“啃”,组织英语学习小组等方式来提高……虽然何江学理科,做科研,但是长期的综合素养的锻造,让他文理兼容,保持独立的思考习惯。

也正因如此,他才可以在撰写英文的演讲稿时,信手拈来儿时的故事;在写作书稿时,极尽其诗意的语言、流畅的文笔;在做科研时,更是保持着独立的思辨能力。

何江在哈佛的导师,是34岁就晋升哈佛大学正教授的青年科学家庄小威,“严师出高徒”,何江没有过硬的功夫,也不可能顺利博士毕业。我想,这些都得益于他这些可贵的品质。

对于今天的00后家长们来说,更要重视孩子的文理交融、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新高考改革来临,在考核中加入了综合素质评价,其中就明确让孩子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具有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这些在何江身上,无疑得到了最佳印证,对于家长培养孩子时,也是生动的一课。

身体力行,父母教诲做到少说多做

“母亲看上去是个很柔弱的女子,实在让人无法想象,她怎么会有如此大的勇气,敢独自一个人去捕蛇呢?”

何江说。

他们家的老房子经常有老鼠出没,一直没有更好的根治办法,他的母亲想到一个“绝招”,去田地里捕捉菜花蛇,养在房梁中,作为老鼠的克星。

在何江的成长中,由于父母文化水平不高,在知识上不能给到太多帮助,但却身体力行,告诉两个儿子做人的品质、读书的重要性。

因为他的母亲识字不多,总是要求两个儿子把课本里的故事念给自己听,遇到不懂的地方,还会跟两个儿子讨论。何江和弟弟都喜欢给母亲“上课”,以此也让他们俩兄弟对知识的渴求,有了更多的动力。

记得书中有个让我非常感动的细节——当年何江要去美国哈佛读书,临行前,父母送何江从村口坐车去县城。母亲看到即将远去的儿子,想去水渠里给儿子摘他爱吃的菱角。

“母亲踩进了水渠的深泥巴里。我听到响声,惊讶地回头,只见母亲在齐胸的泥巴水里走着,碰到水渠里长熟了的菱角便抓进手里,扯掉菱角叶,在水渠里洗洗,便朝着岸上扔了过来。”

母亲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最好的爱与给予。

“做人要道德先行,要与人为善,要有争先意识而不好胜。少说多做,做了不一定说。多干实事,切忌夸夸其谈、说了不做。任何事都是做出来的,而不是说出来的。”这是何江父母留给他的精神财富。

我想,这也可以作为天下父母,留给每位孩子的叮嘱,都能身体力行,让每一位孩子都有好未来!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