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中北京研修第三天:有感于教育不需要惊世骇俗
摘要:7月14日,是青岛六十六中教师北京研修的第三天,上午授课的老师是教育专家——宁波神舟学校校长(原宁波中学校长)李永培,下午青岛六十六中的老师们一行人来到了圆明园里的学校——北京一零一中学,由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万锡茂为各位老师授课,一天的学习下来,老师们一致的感受就是收获满满。
7月14日,是青岛六十六中教师北京研修的第三天,上午授课的老师是教育专家——宁波神舟学校校长(原宁波中学校长)李永培,下午青岛六十六中的老师们一行人来到了圆明园里的学校——北京一零一中学,由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万锡茂为各位老师授课,一天的学习下来,老师们一致的感受就是收获满满。
李永培:把试点新课改的经验和盘托出
李永培校长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还获评中国长三角“最具影响力”校长等称号。报告中,李永培校长围绕新高考改革下的新形式,分析了浙江省新高考的统一高考招生、高职提前招生、高职单独考试招生和“三位一体”招生等四类选拔方式。他认为,“课改”是一场基于教育理想的变革,提出了融合推进课改、考改的基本思路,以及未来学校的课程设计和管理定位,并分享了宁波中学“品学共融、个性发展”课程体系建设的案例。
李永培校长给大家列出了高中三年分步选择的指向性安排,第一次选课走班(高一,5月),这是基于首次学考的“基础性走班”,主要是理化史地的学考选择;第二次选课走班(高二,11月),这是基于选考定位的“指向性走班”,主要是完成部分选定选考科目;第三阶段选课走班(高三,11月),这就是基于比较优势的“完善性走班”,实行3+3+N的走班模式,其中第一个3指语数外,按照行政班教学,按个体需求强化,第二个3(选)是根据学生3、2、1、0选考需求组班教学,保持适度的教学连续性,N(选)这里是指三位一体、艺体特长、自主招生、科技成果整合等选项的针对性辅导等。
山东是全国高考改革第二批试点省份,青岛今年9月开学的新高一学生,三年后面对的就是新高考,所以青岛六十六中的老师们对于新高考课程选择的主题格外关注,课堂上老师们的提问不断,大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味道。
万锡茂:教育不是新闻,不需要惊世骇俗
北京一零一中学统招生高考重点本科升学率100%,有6位同学先后获北京市高考状元。2012年高考文理重点率100%,文科总平均分名列海淀区第一、理科总平均分名列海淀区第二。文科综合名列海淀区第一。此次邀请的是学校主管教学的万锡茂副校长,他先给青岛六十六中的老师们介绍了北京一零一中学的历史,1946年,北京一零一中学始建于革命老区张家口,作为高级干部子弟、烈士孤儿学校。1949年学校迁入北京,1951年在圆明园遗址修建校舍并于1955年定名为北京一零一中。校名由郭沫若亲笔题写,寓意为“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一零一中学是中国共产党在老区创办并迁入北京的唯一一所中学。万锡茂副校长说,之前总有人问我,北京一零一中学是不是北京的第一百零一所中学?五十年代的时候,北京的中学都并没有达到一百所,所以当然不是。是当时的任职的王一知校长说,别的学校都要考一百分,但是咱们不能满足一百分,要考一百零一分,永远比一百多一分。这就是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万锡茂校长说,教育不是新闻,不需要惊世骇俗,不去应景,也不为原有的思维定式、知识视野和工作方式所限。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你不是教物理,你是教人物理,这也是我们区别于、甚至高于教育学研究的教授学者的地方,也就是我们以职业水准赢得生命价值和职业荣耀。北京一零一中学的育人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担当意识和能力的未来杰出人才。这担当说的是为国事担当,为国家教育担当,追溯到抗美援朝时期,北京一零一中学有三百多名师生走上战场,其中学生就有一百五十多人,在场的老师们听到后都非常受触动。北京一零一中学建校60多年来,为国家培养了3万多名德才兼备的优秀毕业生,其中有许多毕业生后来成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可以说是培养国家领导人最多的学校了。
学校还特别重视德育建设,比如对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为学生创造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特别是在国家重要的节日组织主题系列活动等等,如从1999年起,学校的校长接待日十几年来一直坚持,由学生会牵头,每周一中午请学校各部门负责人接待学生,听取意见和建议,并将解决方案和合理解释在全校公示并监督执行。
最后,万锡茂副校长带着青岛六十六中的老师们一同参观了校园,北京一零一中学是圆明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学校在圆明园里面,是不是听着都很让人羡慕?学校的风景就更不用说了,池塘荷花遍布校园,老师们纷纷感叹这里的荷塘月色一点也不比清华园差,池塘边还有黑天鹅、鸳鸯戏水,校长还特意买了小船,让学生们在学习累的时候能够荡浆小池塘。学校还有一座“花果山”,因为这里种了一片桃树,这个季节红润的桃子挂满枝头,让人垂涎三尺啊。在参观的过程中,老师们也在不断的向万锡茂副校长取经,聊学校,聊学生发展,聊课程建设。青岛六十六中副校长相佃国说,万锡茂副校长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教育不是新闻,不需要惊世骇俗,不去应景,也不为原有的思维定式、知识视野和工作方式所限”,作为老师就是要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工作,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万锡茂副校长跟咱们青岛六十六中副校长相佃国都是教化学的,于是俩人又打开了话匣子。
在结束北京一零一中学的学习参观后,老师们又来到了北师大参观学习,特别是看到北师大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结合今天一整天的学习,老师们的心里充满各种感悟。青岛六十六中教务副主任董臣说,新高考下的选课走班是中国教育的一次重大变革,浙江的7选3模式试点拉开了新高考选课走班的序幕,神舟中学校长带领学校探索的道路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近距离的接触和聆听,不仅启迪了对选课走班操作的技巧,也让我又一次对教育的执着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作为教育人的情怀和执着是我们需要不断坚持的理想,作为教育人的创新智慧更是需要我们不断的探寻!
青岛六十六中老师感悟:行夏之时,愈学愈思愈明
青岛六十六中教务副主任王存智说,李永培校长将他在宁波中学首届学生选课走班教学的整体规划、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和盘托出,并结合六十六中情况给出了选课走班教学的建议,他提出的套餐与学生自由选班结合、体外走班等适度走班策略,打开了我们选课走班工作思路,深深受益。
青岛六十六中政治老师仇姗姗说,聆听李永培校长的报告,想到了这样的一句话:行夏之时,愈学愈思愈明。山东今年的高一新生,就必须面临高考基本学科的定向问题。新高考下的选科不仅是学生的难题,也是教师面临的教育教学新课题。选科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李校长从宁波中学的实践娓娓道来,帮助我们厘清了选课与选科的区别。新高考背景下的教育是一场基于公平与效率的艰难抉择。在教育之路上,在专家的指导下,行走着,思考着,学习着,实践的思路也会愈发清晰而明朗!
青岛六十六中的英语老师王凯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如果名园有宝,水深有荷,那怎么破?明明可以靠颜值,非得靠实力,那又怎么破?坐落于圆明园内的北京101中学就是这样一所学校。参观后,几个关键词深入心间。“担当意识,守正出新,跨界关注,教育工匠精神,链式项目,学习力模型,微创新,草根式突破,三层八维式课程结构,特色书院等”,这些词深刻反应了学校的特色发展和创新思维。最后,记录下校长的话,与大家共勉。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的培养模式,是我们脚下的路。实现教育梦想,是我们心中的路。只要我们每位教育践行者坚实而成功地迈出一小步,相信我们的教育就会向前迈进一大步。“One small step for an educator, one giant leap for education。”
青岛六十六中生物老师王静说,七月十四日雨后的北京有了一丝丝的清凉。我们下午踏进具有光荣历史红色基因的北京一零一中学。进入校门就立刻能感受到那份历史的凝重。万锡茂校长的讲解让我对这所学校对自己的职业有了重新的定位。感动于一零一中学的校园文化:为国事担当为国家教育担当的担当文化;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不进则退小进也退的进取文化;为了老师的幸福为了学生的成长的师生共赢文化;不尚空谈扎实做事的内敛文化;不随波逐流不盲目跟风的理性文化;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引领学生自主成长的自我教育文化;让教师团队学会跨界关注的生态文化。我们作为教师对教师作用的再认识:如何守住教育的初心成为每一位教师面临的最大考验。教育的本质:教育不是新闻不需要惊世骇俗。教育就是培养有担当意识和能力的未来杰出人才。
青岛六十六中历史老师孙寿龙老师说,当有教无类改变着学在官府,延伸在历史的时空造就了一代又一代的巨匠,董仲舒,韩愈,朱熹,王阳明,王国维,蔡元培…在不同时段划出了一个又一个的巨大叹号!或许他们都用不同方式奏响着金声玉振般灵魂之曲。追求着用生命的思考去引领尖尖角的小荷出淤泥而不染的绽放…
教育不是用口号用文字堆砌的结果,是用心用灵魂经过甚至是炼狱般苦苦打磨的水滴石穿。
当普罗达哥拉高呼人是万物的尺度。苏格拉底却深邃的眼中透着浓浓的疑惑:认识人自己?更多人在默默传承着前人的经典,叔本华却在傲然的拒绝把自己的脑袋变成别人的跑马场。萨特轻轻的一句:存在即为合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适合自己才能更好的帮自己提高效率。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教育会有一种理论一种思想一种形式来通用?
思索后的困惑。
有感于北师大之行
注:上图是木铎金声,是北师大的校徽标志物。 《论语·八佾第三》说:“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据文献说,“铎”大约起源于夏商,是一种以金属为框的响器。以木为舌者称为木铎,以金为舌者则称金铎;木铎为文,用以宣政布政;金铎为武,用以指挥军队。孔子以木铎自况,说自己是上天派来教化民众的。因为孔子长年从事教育,此后“木铎”就成了教师的别名,木铎的木舌就可被比作教师的“教化之舌”。金声出于孔庙之第一牌坊金声玉振坊,意为孔子思想亘古始终。源于《孟子·万章下》:“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始条理者,智之事也;终条理者,圣之事也。”
责任编辑:青报教育在线